鐘芳
秋天的味道開始逐漸濃郁,在我國古代,秋季有著許多如詩如畫的雅稱別名,考其淵源,十分有趣。
國學經典《詩經·王風·采葛》曰:“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于是三秋便成了秋的別名。秋季有三個月,農歷七、八、九月份分別被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因而得名三秋。實際上“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表示時間很長,一天不見就像是過了三年那么久,形容思念殷切。此外,“三秋”雖然泛指秋季,有時候也單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歷的九月。如王勃《滕王閣序》詩“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至于在農業生產上,“三秋”則指秋收、秋耕、秋種的大忙季節。經過一個春夏的辛勤勞作之后,人們迎來了瓜果飄香、作物成熟的收獲季節。
“九秋之夕,為歡未央。”三國曹植《七啟》詩中的這個“九秋”也是秋天,古人把秋季三個月的90天,按10天劃為一秋,于是秋季又別稱“九秋”。晉代詩人張協的《七命》詩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鳴風飆。”南朝宋謝靈運《善哉行》詩:“三春燠敷,九秋蕭索。”唐代駱賓王《望月有所思》詩云:“九秋涼風肅,千里月華開。”
按照五行學之說,古人把物體的屬性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秋天屬金。同時,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成熟的谷物瓜果呈現出一派金黃,故稱“金秋”或“金天”。《漢書·五行志》載:“金,西方,萬物既成,殺氣之始也。”王維《奉和圣制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詩:“金天凈兮麗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陳子昂亦有《送著作佐郞崔融等人從梁王東征》詩詠嘆:“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爾雅·釋天》:“秋為白藏。為收成。”古人認為,秋天的顏色為五色(青赤白黑黃)中的“白”,因此秋季有了“白藏”、“收成”的別名。因白色亦可稱素色,于是也就有了“金素”“素秋”之稱。唐代魏徵的《五郊樂章·白帝商音》曰:“白藏應節,天高氣清,歲功既阜,庶類收成。”宋代歐陽修《清商怨》詩云:“關河愁思望處滿,漸素秋向晚。”
秋天,莊稼收割完,原野空曠而明朗,天空澄澈而高遠,心情簡約而清爽,“清秋”也成了秋季的雅稱。晉代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獨看清秋日,能使高興盡。”唐代李賀《馬詩》:“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宋代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這是辛棄疾的詞,寫出了千里清秋的大氣。
《禮記》曰:“孟秋之月,其音商。”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配合四時,商為秋。商音凄厲,與秋天肅殺之氣相應。歐陽修《秋聲賦》中:“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潘尼《安石榴賦》:“商秋授氣,收畢斂實。”陸機《行思賦》:“商秋肅其發節,玄云霈而垂陰。”所以秋天又有商秋、素商、白商、高商等雅稱。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愁不盡,那堪秋雨助凄涼……羅衾不耐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這是《紅樓夢》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一篇名為《秋窗風雨夕》的詩,秋中有愁,愁中有秋。古人心中,秋大抵都是傷感的季節,所以秋天還有“愁苦”味道的勁秋、寒秋、霜秋之別稱。晉朝陸機的《文賦》詩曰:“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杜甫《登高》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清人張潮說:“春者,天之本懷;秋者,天之別調。”在這宜人的秋光里吟誦回味這些諸多的稱謂,體會古人的思緒情懷,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別有一番韻味。
(編輯 紫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