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4年北京語文高考在寫作中加了一道分值為10分的微寫作,一時間,受到了很多教育專家的肯定。“微”倒更能小中見大,考查出寫作者的真實水平。
向我們投稿,發送話題200字左右的內容給小編喵咪(QQ郵箱:794952443@qq.com),就有機會出鏡并得到小編的幸運禮物和優厚稿酬哦!微寫作,微見真知,分享感動。
本期特約指導教師: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第二中學 張勇
本期話題:請以“適應”為主題,談談你的感想。
精彩摘錄
@陸琪
適應環境,改變自我能使人走向成功。在我國流傳著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古希臘,也有一位偉人能夠移山,他的名字叫柏拉圖。柏拉圖告訴弟子自己能夠移山,弟子們紛紛請教移山之術,柏拉圖笑道,說:“很簡單,山若不過來,我就過去。”弟子們一片嘩然。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移山之術,唯一的一個移動山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便過去。人不能要求環境適應自己,只能讓自己適應環境。
名師點評:適應的背后是改變,若不改變,必不適應。愚者總是試圖去改變別人,改變環境,而智者則會改變自己。在每個人成長的歷程中,總會有很多次從不適應到適應的經歷,從不習慣到習慣的過程。與其說是適應了環境,不如說是改變了自己。在自我與外界的關系中,妥協即適應。其實,每個人的世界里都會有座山,如果不能移走它,就微笑著走過去。
@never
比爾·蓋茨曾說過:“社會充滿不公平的現象。你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適應它。”人應該適應環境,改變自我。我們的求學之路也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從小時候離開了舒適的家來到學校,需要適應不同的老師和同學。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得了知識,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所有的“適應”,一開始都會讓人感到不適,但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幫助我們克服困難。學會適應,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名師點評:人生就是一趟單程列車,車上的人上上下下,從來不會因我們而停歇,也不會因我們而改變。從小到大,我們一直在適應不同的人群。若善于適應周圍的環境,則事事游刃有余;若非要跟周圍的環境較勁,則自己不舒服,別人也別扭。“適應”并非與生俱來的天賦,“適應”也是需要學習的。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也恰恰是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
@聶一航
古語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生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人生的苦惱,大多都包含著不能適應的煩惱。
在社會千變萬化、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適應的問題就不可避免地擺在了每一個人面前,在人生曲折的道路上,我們時刻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變故。生活不可能總是靜如止水,有時也會出現波濤洶涌;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有時也會遭遇失敗挫折。當波濤襲來時,當挫折發生時,我們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學會適應。
名師點評:世界那么大,問題那么多,不去適應,如何生存?人生道路上,要適應的又豈止環境?很多時候,我們不能適應的,只是某種境遇、某種突變,甚至只是某個人。費洛姆說過:“世界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當我們面對逆境,面對生活給我們的任何刁難時,逃避是無用的,只有用盡一切辦法去適應它,才能使我們頑強地生存下去。
名師推薦:
馬兒適應了馬掌的疼痛,終能千里奮蹄;風箏適應了拉線的牽引,終能翱翔重霄;鐵,適應千錘百煉的鍛造,方成利刃;人,適應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的歷練,方擔大任。終有一天,我們要走上社會,與現實對話,把握生命里的每一次機遇,全力適應社會給我們的痛,把握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動,不去適應,怎么會隨便成功?既然不能改變世界,那就改變自己;既然世界不適應我,那我就去適應世界。
文筆擂臺:
謙讓是一種心胸,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智慧,一種態度。古語云:“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小利不爭,小忿不發,可以和眾”。這些都是形容謙讓的至理名言,而儒家通俗讀物《菜根譚》中“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更是細致而微地道出了謙讓的真諦。親愛的同學們,你還知道哪些謙讓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