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賢賢
公訴裁量權,是指檢察機關受理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經審查認為該案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達到起訴條件,但根據法律規定可以提起公訴,也可以決定不起訴;決定提起公訴的,可以有條件的選擇起訴、變更起訴等。一般而言,公訴裁量既包括是否提起公訴的裁量,也包括選擇公訴內容的裁量。我國刑事訴訟法確立了公訴裁量制度,檢察機關通過行使公訴裁量權,將部分案件分流于刑事訴訟程序之外,不僅節約了司法成本、提高了司法效果,也符合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內涵。
一、公訴裁量權運行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公訴裁量權表現形式單一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和第一百四十二條規定了三種不起訴情形,即存疑不起訴、法定不起訴和酌定不起訴。按照刑事訴訟證據規則和疑罪從無原則的要求,案件證據不充足時,不應當提起公訴,而法定不起訴則是法律明確規定不得起訴的情形。因此,檢察機關對這兩類不起訴情形均沒有自由裁量的權利。《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據此,對于具備法定起訴條件,同時又符合本款規定的刑事案件,檢察機關有權酌定決定是否提起公訴,此即酌定不起訴。綜上,我國檢察機關的公訴裁量權只表現為酌定不起訴一種情形。
2.公訴裁量權的適用范圍有限
目前,檢察機關可以自主裁量的案件只包括酌定不起訴的案件類型。要適用酌定不起訴,要求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節輕微,且該犯罪行為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據此可知,對公訴裁量權即運用酌定不起訴的適用范圍有著嚴格且謹慎的法律規定,檢察機關在適用酌定不起訴必須嚴格遵照上述規定的兩個條件,因此檢察機關在現實操作時,現行法律并沒有賦予檢察機關太多的裁量權,裁量權的行使被嚴格限制在上述兩個條件當中。
3.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
當前對于檢察機關公訴裁量權的監督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公訴裁量權是把雙刃劍,它對于節約司法資源、提升司法效果具有積極意義,但如果行使該裁量權的執法者運行不當、肆意而為,則會損害相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損害司法公信力、滋生腐敗,因此對于公訴裁量權的監督制約機制不可或缺。我國現行刑訴法對事前監督程序沒有作出規定,司法實踐中往往通過檢察機關的內部監督來制約公訴裁量權的運行。從我國的檢察實踐來看,公訴裁量權的內部監督是上級對下級的監督,且該監督形式一般是以口頭指示的方式作出,這種監督形式非正式化,具有隨意性,往往起不到真正的監督制約效果。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司法責任制改革、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等對運用公訴裁量權的影響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確立,一方面給予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大限度的“政策優惠”,另一方面也賦予了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檢察機關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或者涉嫌數罪中的一項或者多項提起公訴。
司法責任制改革、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也均賦予檢察人員更廣泛的公訴裁量權。
三、完善公訴裁量權制度的意見建議
1.擴大完善檢察機關酌定不起訴的適用范圍
酌定不起訴的適用條件之一是“犯罪情節輕微”。對于酌定不起訴中的“犯罪情節輕微”的這一條件,理論界對于這個條件存在爭議,大致上綜合為兩種看法。一種觀點主張,符合酌定不起訴適用條件的罪名和犯罪情節均應達到輕微的程度;還有一種觀點主張不論罪名是何種,只要求犯罪的具體情節輕微即可。從我國歷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改進程來看,第一種看法較為符合我國的立法理念。但是這種理解漸漸不符合現在輕刑化的世界潮流,因此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寬“犯罪情節輕微”的條件,可以將此條件擴大到“犯罪情節較輕”。同時將公共利益原則納入檢察機關決定是否起訴的考慮之列。需要注意的是,因公共利益是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基礎,也是其行使不起訴裁量權的根據,在擴大適用“犯罪情節輕微”的這一條件時應當深化對公共利益原則的正確導向作用。此外,檢察機關對于符合刑法規定免除刑罰情形的,要及時正確行使不起訴裁量權。
2.擴大完善檢察機關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范圍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實際上是在決定不起訴中附加了考察期限和條件,也就是說,檢察機關在決定起訴和不起訴之間,被賦予了一定的裁量權。擴大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適用范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首先,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可以擴大到未成年人以外的人第一次犯罪、從主觀方面上說危險性不大而且容易被改造的情形。其次,現行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附條件不起訴適用的刑罰幅度過于狹小,能夠適用的案件是極少數的,因此,可以適當放寬適用的刑罰幅度。我國當前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針對的案件是未成年人且犯罪情節較輕。綜合考慮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懲罰為輔、教育為主的原則以及犯罪情節的輕重程度,處理此類案件有可能存在附條件不起訴和酌定不起訴的交叉,應當優先適用酌定不起訴。此外,對于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只適用于未成年人的規定,一直存在較大的分歧。有的人認為這一適用范圍過于狹窄,可以擴展到初犯以及一些特殊人群。附條件不起訴制度設立的目的是促進犯罪嫌疑人改過自新的同時節約司法成本,那么將其適用范圍適當擴大并不違背這一目的。
3.進一步明確酌定不起訴的適用標準
作為酌定不起訴的適用條件之一“犯罪情節輕微”,對該條件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鑒于當前對如何適用這一條件做法不一的這種情況,建議通過修改法律規定予以解決。因此建議通過司法解釋明確該條件的適用標準,供檢察機關根據案件實際情況判斷是否起訴。
4.努力構建監督制約機制
權利不加以約束就會被濫用,因此對公訴裁量權的運行需要設立相關的監督制約機制,既需要賦予其他機關監督檢察機關的權力,也要求檢察機關內部監督必須嚴格有效,不能流于形式,確保檢察機關行使公訴裁量權的結果經得起法律和社會的檢驗。
5.著力提高公訴人的職業素養
合理行使不起訴裁量權建立在檢察官深厚的法學素養、嫻熟的業務技能上,因此,提高檢察官素質才是整個問題的根本之所在。要把公訴隊伍專業化作為公訴隊伍核心戰斗力來抓,培養專業素養過硬、能力全面的優秀公訴人,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崗位練兵、庭審觀摩等活動切實提高公訴隊伍的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