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王溦
摘 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本次改革中影響最深遠的舉措,這一訴訟模式的改革,對檢察機關的公訴工作將不可避免的產生深刻的影響。本文將在分析以審判為中心的內涵下,對檢察機關如何應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進行探討,提出筆者幾點粗淺的建議,以待方家。
關鍵詞:以審判為中心;檢察機關;訴訟制度改革
一、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內涵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提出了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筆者認為,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內涵,至少應該包含以下記幾個方面的內涵:
1.審判階段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重點地位應該更加明確
在我國刑事訴訟過程中,整個審前階段以檢察院為中心。而審判階段在整個刑事訴訟制度中,應當處于終局性、決定性的地位,變我國刑事訴訟傳統格局的“階段論”為刑事訴訟活動以審判為中心的“重心論”。
2.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并不必然導致庭審的實質化
之所以庭審實質化一再被提起,無非是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我國司法制度中長期存在的偵查中心主義傾向。其次,就是我國刑事訴訟中的痼疾,證人出庭率不高的問題。為改善這一問題,2012年我們刑事訴訟法在修改的時候,從立法保障、安全保護、經濟補償等方面進行了規定,但是仍然無法改變證人出庭率不高的問題。
二、以審判為中心司法改革的必要性
1.偵查和起訴的相對獨立化,不利于指控犯罪
偵查機關和公訴機關各管一段,互相分立的機制建構,造成的不足最常見的有兩點:第一,認定標準不一,指控犯罪的合力不強。將很多案件做成了“夾生飯”;第二,不利于第一時間搜集、固定犯罪證據。
2.偵查機關對公訴部門的制約,混淆了控訴和偵查的主從關系
公訴部門在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后,偵查機關對公訴部門的不起訴決定可以申請復議、復核。有學者研究認為,現行的偵訴關系實際上模糊和混淆了控訴職能與偵查職能之間應有的主從關系。
三、檢察機關對以審判為中心改革的應對
檢察機關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探索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1.探索建立常態化的公訴部門介入偵查程序機制,實現對“出罪”和“入罪”的雙重監督制約
公訴部門無法掌握立案信息是其法有效介入偵查的重要原因之一。公訴部門掌握立案信息,除了能對偵查部門的“入罪”行為進行規范和監督,對偵查部門的不立案決定,也將納入法治的監督視野之內。
2.逐步探索完善辯訴交易機制
“引進辯訴交易制度實際上是對早已提出的刑事政策的法律化,而非制度的創新”。例如我國“坦白從寬”制度,和我國《刑法》規定的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代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規定。檢察機關可以在實踐中探索和完善辯訴交易制度,以更有效地打擊犯罪。
3.取消不科學的評價體系
曾有實務部門領導感嘆考核制度對于實務工作的影響可能比刑訴法典更深。既然要以審判為中心,那么審判就是最終確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的唯一程序依據。為防止司法權濫用而采取一些明顯有違司法運行規律的評價體系,則有矯枉過正之嫌。如果認為只要有一刀切的追責程序就能保證案件的質量,其后果只能是讓基層司法實務部門人人自危,人人以不辦案為榮,最終只能惡化我們的法治環境和治安環境。
4.建立健全證人作證機制
在司法理論界,言必稱證人出庭作證,似乎只要證人出庭作證了,所有司法問題就可以被一勞永逸的解決了。證人出庭作證當然有必要,但在這個問題上,還是要以中國的眼光,去解決中國的問題。筆者建議,檢察機關應從探索訴訟分流機制、建立關鍵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和建立保障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細則等幾個方面進行探索,以建立起可行有效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這些問題的解決,才能真正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模式, 否則改革的努力可能會是緣木求魚, 最終出現“走得越遠,錯得越多”的后果。因此,檢察機關在工作中加大力度探索證人出庭作證的保障機制就顯得尤為必要而且迫切。
參考文獻:
[1]左衛民.審判如何成為中心:誤區與正道[J].法學,2016年第6 期.
[2]萬毅.偵訴一體化:我國檢警關系之重塑[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3]周大威.引進訴辯交易對貪污賄賂犯罪口供制度的影響[J].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4]張棟.我國刑事訴訟中“以審判為中心”的基本理念[J].西北政法大學學報(法律科學),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