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夫妻約定財產制是對法定夫妻財產制的有益補充,體現了婚姻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自治,目前已經被許多國家的法律所確立和實施。當前,夫妻約定財產制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夫妻財產約定的生效條件;②夫妻財產約定的效力;③夫妻財產約定的變更和撤銷。關于這三大問題世界上不同國家在立法上有不同的側重和解決方案,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見解。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夫妻約定財產制;性質;有效條件;效力;變更和撤銷
一、引言
婚姻關系是社會關系的重要內容,而財產關系又是婚姻關系的重要內容,是維系家庭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各個國家都通過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夫妻財產制度,然而在面臨復雜的現實世界和多變的經濟形勢時,這些固定的法律制度未必適合每對夫妻,由此就產生了基于婚姻雙方意思自治的夫妻約定財產制度。人類社會自進入父系社會以來,女性一直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當今社會女性地位雖有了大幅提高,但仍然會受到諸多不公正待遇,夫妻約定財產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為更好地維護婦女權利而設立的。夫妻約定財產制的確立一方面體現了私權至上的理念,是法律對公民私權利的保護,是法律對公民自由處置個人財產的尊重;另一方面,相對法定夫妻財產制來說,其更加靈活機動,能更好地適應不同家庭的特殊情況,能更好地體現夫妻雙方的個人意志。
關于夫妻約定財產制度,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法律上進行了確立,并賦予其優于法定夫妻財產制的效力,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又存在不同的見解和解決措施,這些問題構成了夫妻約定財產制度的核心。而我國夫妻約定財產制度僅在2001年《婚姻法》中有原則性的體現,而在一些關鍵的程序和具體操作上缺少可行的規定,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因此,本文通過探討夫妻約定財產制的若干問題,在具體問題上分析對比不同國家立法經驗,為完善我國相關制度提出借鑒建議。
二、夫妻財產約定的性質
夫妻財產制,是對夫妻之間財產關系進行規定的法律制度,也被稱作婚姻財產制,即關于夫妻婚前和婚后所得財產的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以及財產分割、清算,債務清償的法律制度。夫妻財產制可分為法定夫妻財產制和約定夫妻財產制兩類。前者是指婚姻雙方在婚前和婚后均沒有對夫妻間財產權益進行約定,沒有簽訂相關協議或協議無效情況下,可以直接適用的關于夫妻財產的法律規定。后者則是指雙方當事人出于自愿,為了更好維護婚姻家庭生活而訂立的關于夫妻財產及其相關權益的契約,具有排除法定夫妻財產制的效力。
(一)夫妻財產約定性質的爭議
性質是一事物區別于另一事物的本質屬性,對夫妻財產約定的性質進行判斷,是解決法律適用問題和產生法律效力的前提。一直以來學界對夫妻財產約定的性質都持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這種約定行為是身份行為,另一種聲音則主張這種行為屬財產行為,這種論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有學者認為可以將身份法律行為劃分為三類:一種是能夠產生支配后果的行為,另一種是能夠對外人進行身份支配的行為,還有一種則是依附于一定身份關系的法律行為(曹東華,2013)。依照他的理論,夫妻財產約定明顯屬于最后一種,故而應歸于身份行為,應適用身份法來調整和規范。有些學者從相反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認為若是否定這種約定行為是身份行為,那么即使雙方不是夫妻也可以締結夫妻財產契約,這明顯是不合情理的,因此篤定身份行為說是正確的。
另一種主張是財產行為說,持該論點者認為,雖然夫妻財產約定的主體必須是有特定身份關系的夫妻,但這種約定的實質是財產合同,約定的內容是對財產的處置,因此究其根本應屬財產行為。
(二)本文的觀點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論述都有各自的道理,都值得借鑒。首先,夫妻財產約定的生效條件是雙方具有夫妻之實,只能在結為合法夫妻時這種約定才能生效,具有顯著的身份行為特征,因此不能將其單純歸類為財產行為。其次,這種約定的內容是關于財產的,并且也適用合同法的各種規定,具有顯著的財產法屬性,像平等自愿、公序良俗等市場經濟原則在其中都有體現,因此其實質上仍是財產行為。綜上,筆者認為,夫妻財產約定行為應定性為具有一定身份特征的財產行為,在具體法律適用上應參照民法和合同法相關條款,今后我國在《民法典》編撰過程中應考慮加入這一內容。
三、夫妻財產約定的有效條件
(一)締約雙方須是夫妻或即將結為夫妻的人
我國2001年新修訂的《婚姻法》第十九條對夫妻約定財產制度進行了實質性的補充和規定,其中談到:“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姻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這里所提及的夫妻,按照嚴格的文理解釋,應是在民政部門經過合法公正和登記的夫妻。然而對于擬結為夫妻的未婚男女,其訂立的婚前財產協議是否有效,未能做出充分說明。
在約定時間上,不同國家的法律有不同的規定,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日本、法國、荷蘭和意大利為主的,明確規定夫妻財產約定應在婚前訂立,并在結婚時生效,其初衷是為了避免婚后在財產的約定上會受到不理智因素的干擾。如《法國民法典》就規定了夫妻雙方有關財產的協議,都應在結婚前訂立,但只能在正式結婚時生效①;另一類是以英國、美國、瑞士和德國為主的,主張財產協議訂立的時間應不受限制,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如《德國民法典》就有規定,夫妻雙方在婚前或婚后訂立的財產協議均受到法律承認和保護②。
由于我國對夫妻財產約定的締結時間未做規定,筆者認為,應借鑒英美等國的經驗,對約定時間不做限制,但約定必須要在雙方正式結為夫妻之時才能生效。
(二)夫妻財產約定的雙方須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為:“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在我國,男性和女性的法定結婚年齡分別是22歲和20歲,年滿18周歲的成年人才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18周歲以下的只能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以有權訂立財產協議的只能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當前爭論的焦點在于若婚后由于不可抗力致使夫妻雙方或者一方變成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只能適用法定夫妻財產制還是也可以適用約定夫妻財產制。一些學者認為夫妻約定財產制具有嚴格的身份限制,所以在訂立協議時不能采用代理的方式,遇到這種情況可以直接適用法定財產制(高中、劉道遠,2005)。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參照民法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在其代理人的主持下參加某些民事活動,這樣能更好的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楊晉玲,2004)。
縱觀世界上不同國家的立法和判例,可以看出許多國家都對夫妻財產約定的雙方必須適格做出了規定。在大部分大陸法系國家,也規定對于婚后因某些原因導致夫妻一方或雙方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可以由其法定或指定代理人代為行使締約權。我國在這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定,但為了更好地適應現實需要、維護當事人利益,筆者建議我國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立法經驗,允許在夫妻財產約定中引入代理制度。
(三)意思表示必須真實
意思表示真實是任何締約生效的實質要件,夫妻雙方在訂立財產協議時都應做到誠實無欺,否則訂立的契約就會失去效力。這就意味著夫妻一方不能采用欺詐、誘騙、威脅的方式使得另一方做出明顯違背常情的意思表示,夫妻雙方或者一方因認識錯誤或重大誤解而訂立的財產協議也不具備法律效力。這一原則性規定是各國法律制定的普遍共識,如美國在《統一婚姻財產法》中就明確規定若夫妻至少一方意思表示不真實時,所訂立的協議不具有強制執行力(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2000)。
(四)夫妻財產約定的內容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和有關法律規定
公序良俗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顧名思義,公序良俗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簡稱。在中國現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公序良俗應該包括自覺維護經濟交易秩序,維護國家和集體利益,不得損害人民利益;同時也要遵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尊重人類社會在幾千年發展進步中所沉淀出的優秀倫理道德。夫妻之間進行財產約定的內容不得違反公序良俗原則,即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大眾所普遍接受,那些挑戰道德底線或企圖踐踏倫理道德的合約內容從訂立時就不被法律所承認。而夫妻財產約定的具體條款亦不得與國家法律法規相抵觸,例如不得對來路不明的財物進行約定,這是法律賦予人們意思自治的基本底線。
(五)夫妻財產約定應當符合法定形式
在夫妻財產約定的形式上,主要可分為要式和非要式兩種。英美法系國家多采用非要式的形式,即不需要嚴格的書面協議也無需公證。大陸法系國家多信奉要式主義,一般都要求訂立財產協議需要采用嚴格的書面形式,為了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還應在權威部門經過某種形式的公證才能生效。
《德國民法典》第1410條就規定“訂立婚姻合同必須雙方同時在場并由公證人記錄”③。面對離婚財產糾紛或第三人參與的財產糾紛時,嚴格的要式合同往往能充當直接有效的證據,使這類糾紛變得不再棘手。《瑞士民法》也規定,夫妻財產協議在訂立、變更和廢止的時候應制作公證書,在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簽字確認后才能生效。
我國現行法僅要求夫妻雙方約定財產時要采用書面形式,而沒有強制規定公示制度,這就容易使得證據不明,造成財產糾紛,在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上存在瑕疵。所以,我國應建議一定的公示制度,如下文所論述的公證制度或登記制度,以此來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權益,體現法律對社會的規范和調節作用。
四、夫妻財產約定的效力
夫妻財產協議在實質上與一般的民事協議沒有太大差別,因此也存在對內效力和對外效力之分。對內效力是只對夫妻雙方發生作用和產生約束的效應,對外效力則是對除夫妻之外的第三人所產生的法律約束力。對內效力是基本方面,對外效力是對對內效力的延伸和擴充,兩者共同構成了財產約定的整體效力。
(一)夫妻財產約定的對內效力
我國2001年婚姻法第19條規定:“夫妻對于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這是我國現行法關于夫妻約定財產對內效力的規定。但這只屬于原則性的規定,僅是概要的指出雙方應履行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在具體操作上卻不夠明確。例如對于財產協議的變更和撤銷就沒有做出行之有效的規定,導致在面臨實際問題時無章可依。關于這一點,在后半部分會作具體說明。
(二)夫妻財產約定的對外效力
財產契約雖是由夫妻雙方自愿訂立的,但效力卻不止于夫妻二人,也可能涉及第三人的利益,這就產生了夫妻財產約定的對外效力問題。對外效力主要是為了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以及維持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我國《婚姻法》和有關司法解釋規定了夫妻財產約定對抗善意第三人的情形,如對于婚后財產收入非共同所有的約定中,夫妻中有一方單獨與第三方確立了債權債務關系,只有當第三人知道這對夫妻事先存在財產協議的情況下,夫妻的另一方才不承擔連帶的清償責任,如果第三人對此毫不知情,那么夫妻的另一方也應該承擔償債責任。這種規定顯然有利于第三人,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關于第三人究竟對財產協議知不知情,法律沒有提供可行的檢驗手段,這就加大了處理這類問題的難度,極易引發財產糾紛。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不同國家在立法中形成了兩種方案:第一種是單一的采用公證的方式或登記的方式來產生契約的對外效力,在這方面,亞洲的日本和歐洲的意大利具有代表性,它們都規定了夫妻財產約定要想對抗第三人,必須在公證處公證或者在政府有關部門登記,采用其他方式的都不具有公示作用。比如日本在本國的民法典中規定,夫妻之間自愿訂立的財產契約,只有在婚前經過登記,才能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這種制度的優點顯而易見,具有很大的規范力度,并且簡便易行,但缺乏必要的靈活性,不能充分考慮夫妻之間的特殊情況和特殊需求;作為完善,國際上另一種主流的制度就是既可以采取上述制度中規定的方式來進行公示,也可以采取其他任何足以使第三人知曉合同內容的方式。比如英美法系的代表國家法國在本國民法典中就規定了,已結為夫妻的雙方當事人如果在結婚證書中陳列了財產協議的內容,或者在跟第三人簽訂的合同中提及了夫妻財產約定的內容,就可以對第三人產生效力。這種制度規定相比前者更加靈活,更為簡便易行,也能充分照顧夫妻雙方的隱私,體現了法理與情理的結合。
我國在今后立法過程中應借鑒國外成熟的立法經驗,建立自己的公示制度,如規定夫妻在訂立財產契約時必須到婚姻登記部門做相關登記,以此作為公示方法來增強其舉證力,增強合同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五、夫妻財產約定的變更和撤銷
夫妻之間約定財產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動態法律行為,對于任何契約來說,都可能存在訂立、變更、撤銷或者終止的過程。現實世界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一個家庭的發展也要歷經許多階段,尤其是對于夫妻來說,隨著雙方各自想法的變化和所處經濟環境的改變,可能使得現實情況與訂立合約的初衷相違背。這種情況下,應該允許夫妻雙方在平等自愿的情況下,協商變更合約內容,或者撤銷原有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合約。
從各國立法現狀來看,關于夫妻財產約定的變更,可以大致分為兩種陣營:一種是絕對禁止的,即對于已經生效的財產契約不允許變更,日本就屬于這種類型。如日本在本國《民法典》中就規定,夫妻財產約定一經公示,就不得更改,但特殊情況下可經司法程序變更④。另一種是允許在一定條件下變更合約內容或對原合約進行撤銷,但各國所規定的程序和標準不同。《瑞士民法典》賦予公民在不違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范圍內修改合約內容的權利,意大利則規定夫妻雙方要想變更契約內容,必須在結婚證書中備注說明,相對比較簡便寬松。最為自由的當屬俄國,它對于夫妻雙方變更財產協議的時間沒有限制,但是作為要式合同,變更的內容必須要以書面形式體現且要在權威部門進行公證。一向尊崇自由浪漫主義的法國在這方面卻規定了嚴格的限制條件,首先在時間上,規定必須在合約成立的兩年以后才得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其次是要雙方達成協議,最后還要在公證處進行公證。只有嚴格按照這些程序進行,才能實現契約內容的變更。
若夫妻之間在訂立契約時一方存在明顯的欺詐、脅迫等法律明確禁止的情形,該合約從確立之時起就不具備法律效力,夫妻另一方有權解除。當夫妻雙方都對所約定內容的更改和撤銷達成合意時,可以根據雙方商討情況對約定內容進行更改,若夫妻雙方在具體問題上產生爭執,無法達成共識,可以申請仲裁機關仲裁,不服從仲裁結果的則應提請法院審判。
目前我國《婚姻法》沒有明確規定夫妻約定財產的變更和撤銷所適用的規則和程序。筆者認為,在這方面可以借鑒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驗,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允許其在合約生效后的任何時間根據實際情況更改合約內容,如果夫妻雙方發生分歧,則由仲裁機構做出仲裁或經法院判決處理。當第三人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也應賦予第三人提出變更或撤銷原夫妻財產約定的權利。
六、結論
對夫妻約定財產制度若干問題進行探討,有利于深入理解我國當前夫妻財產制度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有利于彌補我國夫妻財產制的空白和缺陷,對于維護家庭和諧穩定,保障市場經濟中的交易安全,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夫妻約定財產制度應當在立足現實的基礎上有所完善,明確夫妻財產約定的生效條件,為了增強其對外效力,應建立完善的公示制度。在變更和撤銷上,也應充分尊重夫妻雙方的意愿,對契約變更的時間不加限制,對變更和撤銷的程序有更為具體的規定。通過不斷完善夫妻財產制度,將增強我國公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優越性。
注釋:
①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頁.
②鄭沖,賈紅梅譯.《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頁.
③陳衛佐譯.《德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④王書江譯.《日本民法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參考文獻:
[1]曹東華.試論我國夫妻約定財產制度[D].華東政法大學,2013.
[2]聶影.論我國夫妻約定財產制度[D].吉林大學,2015.
[3]高中,劉道遠.夫妻財產權[M].中國法律出版社,2005:200
[4]楊晉玲.夫妻財產制比較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268.
[5]周一凡.夫妻財產約定的對外效力及民事交易安全[J].東方企業文化,2010(4):31-32.
[6]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外國婚姻家庭法匯編[G].群眾出版社,2000.
[7]王穎.夫妻約定財產制若干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5.
[8]陳志華.我國夫妻約定財產制度若干問題探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
作者簡介:
向明(1974~ ),男,漢族,民建會員,重慶人,重慶德赤律師事務所主任,二級律師,從事民法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中特理論項目《黨的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研究》(批準號:2016ZDZT2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