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工作的開展既要遵循民事執行活動的基本規律,又要遵循民事檢察監督活動的基本規律。由于民事執行理論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人民法院每個執行階段之間的關系及其法律后果不明晰,存在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致使人民檢察院在民事執行監督活動中缺乏判斷是非對錯的法律依據,缺乏有效的監督方式、方法。因此,需要對民事執行活動進行類型化分析,探索完善民事執行監督制度。
關鍵詞:民事執行;檢察監督;類型化
由于人民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存在諸多的“執行難、執行亂”現象,社會積極要求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執行活動進行監督,但是,民事執行法律制度的構架中是否應當存在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在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存在較大爭議。①直至2012年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五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執行活動實行法律監督”,此種爭論方塵埃落定。然而新修訂的民訴法也僅僅做了原則性規定,缺乏具體可操作性的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頒布施行的《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對民事執行活動的監督也僅規定了三條。為此,本文擬結合司法實踐中的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狀況,結合民事執行活動基本規律,談談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類型化,以期對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工作的開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就我國司法實踐來看,目前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工作主要呈現如下特點:
(1)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案件數量較少,執行時間跨度較長,案件復雜;
(2)監督方式單一。我國民事訴訟法并未規定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方式,在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頒布施行之后,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方式只有檢察建議;
(3)監督效果參差不齊。有些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案件通過檢察建議方式予以監督,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但有些案件非但不能取得監督效果,甚至法院不愿意回復,監督效果較差。
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要對民事執行監督對象——人民法院民事執行活動進行研究,掌握民事執行制度的核心和疑難問題,以探索完善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制度。
一、民事執行程序的重點、難點問題
民事執行程序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主要有包括執行異議問題、執行回轉問題。
1.執行異議問題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之規定,執行異議是指在執行過程中,如果案外人認為執行法院的執行行為侵害了其實體權利,案外人有權向執行法院提出書面異議,主張實體權利。由于民事執行程序強調執行效率和執行判斷的形式性,對執行標的實體權利的判斷采取的是物權公示原則。而實踐中登記與實際權利的脫節或者執行員的失誤等原因,可能會造成執行法院執行的執行標的與其實際權屬不一致。因此,法律設定案外人提出執行異議的救濟制度。如何判斷執行異議是否成立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點問題。由于案外人針對不動產提出執行異議在司法實踐中較為普遍,本文主要就針對不動產提出的執行異議進行探討。
(1)執行異議的審查原則。執行異議的審查原則主要有:
首先是所有權保護原則。執行法院執行的財產,通常情況下必須是被申請執行人所有的財產。如果執行法院錯誤查封了案外人所有的財產。案外人持權屬登記證書或者生效的法律文書,比如共有財產分割判決書、拍賣成交裁定書、以物抵債裁定書向執行法院提出所有權異議后,按照物權法第九條、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執行法院經過審查屬實,則必須中止對執行標的的執行。
其次是消費者保護原則。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第二條之規定:“消費者交付購買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項后,承包人就該商品房享有的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不得對抗買受人。”由于建設工程優先受償權屬于法定優先權,其優先擔保物權和一般債權,商品房消費者權益也優先于擔保物權和一般債權。
最后是無過錯保護原則。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十七條之規定:“被執行人將其所有的需要辦理過戶登記的財產出賣給第三人,第三人已經支付部分或者全部價款并實際占有該財產,但尚未辦理產權過戶登記手續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凍結;第三人已經支付全部價款并實際占有,但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的,如果第三人對此沒有過錯,人民法院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該條規定確立了無過錯責任原則。該條規定的無過錯應當界定為不存在客觀行使權力的障礙。
(2)依據生效法律文書提出執行異議的問題。在多年來的司法實踐中,出現眾多案外人依據生效的法律文書向執行法院提出執行異議的案件。由于執行法院法官對《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理解不一致,導致對此類案件的處理結果不一致。對于此類執行異議案件的處理的關鍵在于如何判定生效法律文書是否導致物權變動的效果。
首先,判定案外人持有的生效法律文書是否屬于確權法律文書。案外人持有的法律文書主要有五種類型:基于事實行為作出的確權、基于買賣關系作出的確權、基于合作開發關系作出的確權、基于投資關系作出的確權和基于抵償關系作出的確權。所謂確權裁決是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對當事人因物權權屬不明而發生的物權權屬產生爭議案件所作出的裁決。如果登記機關已經對不動產權屬進行權屬登記,當事人對已經登記的不動產主張物權權屬,此時不屬于物權權屬處于狀態不明情況,不屬于確權糾紛。因此,上述五種類型只有基于事實行為作出的確權屬于確權法律文書,其它四種均不屬于確權法律文書。
其次,確權法律文書是否產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依照物權法理論,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分為兩類:基于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和基于非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我國《物權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即屬基于非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按照物權法理論通說,此處所指法律文書是指分割共有權的形成判決,確認判決、給付判決或者調解書均沒有產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力。另外,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產的規定》第二十九條之規定,在強制執行中不動產拍賣成交或者抵債后,拍賣成交裁定或者抵債裁定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
2.執行回轉問題
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三條,執行回轉是指在案件執行完畢后,因執行依據或者執行裁定被依法撤銷,由執行人員采取措施,強制取得財產的人將執行所得到的利益予以退還,恢復到執行程序開始前的一種制度。執行回轉制度涉及到如何在保護原所有權人的物權所有權和社會交易安全之間取舍的問題。依據我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善意取得制度,物權法側重于保護動態的社會交易安全。因此,對于執行依據、執行中拍賣或者抵債裁定被撤銷后,不動產被買受人合法取得或者承受人再處分的,能否從現所有人手中進行回轉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在答復青海省《關于馮懷恩申請執行張建民竟為利潤分紅糾紛一案的請示》(2008)執他字第7號函和最高人民法院執行辦在答復遼寧高院(2007)執他字第2號函均明確:應保護善意第三人即買受人的合法權利,在執行回轉時不能從買受人回轉原物,而只能由原申請執行人折價抵償。依據上述兩答復精神,在民事執行程序中,執行依據被撤銷,并不意味著其后的執行拍賣裁定或者執行行為違法,執行拍賣裁定因執行行為違法而被撤銷,并不意味著現買受人因執行行為違法而屬于非法取得,只有在現買受人不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時,才屬于執行回轉的對象。
二、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類型化
依照執行法院民事執行程序,本文將檢察機關民事執行監督類型化為:對執行法院民事執行裁決的監督、對執行法院執行行為的監督。
1.對執行裁決的監督
執行法院的執行裁決主要包括不予受理裁定、管轄權異議、變更執行裁定、中止執行裁定、終結執行裁定、強制執行措施裁定(凍結、劃撥存款、扣留、扣押、查封、拍賣、變賣、拘留、罰款、執行回轉等)和執行過程中法院作出的其他裁判。
由于不予受理、管轄權異議和中止、終結執行裁定屬于程序性裁決,一般不涉及執行當事人或者案外人的實體權利,并且針對上述裁決予申請檢察監督的案件較少,適用檢察建議方式予以監督較為妥當,也符合民事執行程序的效率性特點。
對于變更執行和凍結、劃撥存款、扣留、扣押、查封、拍賣、變賣、拘留、罰款、執行回轉裁決等的監督方式,由于上述裁定通常涉及到執行當事人或者案外人的實體性權益,如果上述裁決因違法而被撤銷后,給執行當事人或者案外人造成損失時,會涉及到國家賠償問題。然而由于《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對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方式僅規定為檢察建議,而法律并未明確規定檢察建議的法律效力,導致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完全依賴于執行法院自身的主動性,弱化了民事執行檢察監督,不利于確認上述裁決的違法性,也導致損害執行當事人或者案外人無法通過國家賠償途徑獲得賠償,對于涉及實體性權益的民事執行裁決,應當賦予抗訴的監督方式。
以筆者調研的某案例為例,甲向乙借款10萬元,并以甲所享有的國有出讓土地使用權作為抵押,并為乙辦理了抵押權證。由于甲到期未還款,乙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甲償還借款10萬元及其利息,并主張行使抵押權。法院經審理認為,甲與乙之間的借款合同有效,但是由于甲所持有的國有出讓使用權證項下土地因沒有完全交清征地價款,土地仍屬集體所有土地,所以乙辦理的抵押登記無效,遂判決甲向乙償還借款10萬元及其利息。判決生效后,乙向法院申請執行并申請查封了甲的上述土地使用權、法院裁定查封了甲的上述土地,并裁定予以拍賣,丙通過司法拍賣途徑競買成功,法院作出確認拍賣成交裁定并裁定將甲的上述土地過戶到丙名下。
在該案例中,由于執行依據認定甲的上述土地使用權為集體所有土地,實體上否認了物權權屬登記的形式性判斷,法院將上述土地拍賣沒有執行依據,拍賣裁定違法,應當予以撤銷;由于丙是通過司法拍賣程序依法競買取得,拍賣行為合法,屬于善意買受人,確認拍賣成交裁定和過戶裁定合法,法院不能裁定執行回轉丙所競買的土地使用權,只能執行回轉乙所取的價款。
進一步講,假如上述案例中甲在向乙借款之前即將上述土地使用權轉讓給丁,并為丁辦理了土地使用權過戶登記手續,但由于登記機關的過失未將甲的土地使用權轉讓事宜記載于登記簿。丁在法院在裁定查封、拍賣之后確認拍賣成交之前得知上述情況,丁向法院提出執行異議,由于丁持有土地權屬使用權證,符合形式判斷原則,法院應當撤銷查封、拍賣裁定;如果丁是在法院裁定確認拍賣給交之后向法院提出異議,由于丙已取得上述土地使用權,屬于善意買受人,且登記薄中沒有記載土地轉讓登記事項,丁不得對抗丙的善意買受人,丁只能向登記機關主張賠償責任。
2.對執行行為的監督
執行行為一般包括:人民法院違法采取凍結、劃撥存款、扣留、扣押、查封、拍賣、變賣、拘留、罰款等具體強制行為、采取執行措施違反法定程序、超越執行范圍、執行人員嚴重不負責任或者濫用職權、不履行、怠于履行法定職責或其違法行為致使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等。
由于執行行為強調效率性,對執行行為的監督宜采用檢察建議方式監督。由于執行法院在拍賣行為中存在違法情況較大,對拍賣行為的監督方法主要是審查執行法院有沒有委托評估機構對執行標的進行評估、委托的評估機構是否具有相應資質、拍賣機構是否具有相應資質,調查執行人員、拍賣人員與競買人員是否存在惡意串通行為等監督方法。對于執行人員可能涉嫌犯罪的行為,人民檢察院民事檢察部門應當將線索移送到檢察機關反貪、反瀆部門立案偵查,以此強化對人民法院執行人員的法律監督。
三、結語
民事執行程序有其區別審判程序的突出特點,其涉及的實體法律紛繁復雜,由于我國沒有一部專門的強制執行法,執行制度的法律規定尚遠未完善,執行法官存在著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問題,導致司法實踐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執行亂、執行難”問題。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需要明確的判斷是非對錯的法律標準,由此也導致了檢察機關對人民法院民事執行活動存在監督乏力的問題。為此,檢察機關更應當強化民事執行理論的研究學習,并充分發揮自身檢察調查權的優勢,在實踐中總結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經驗,履行好對人民法院民事執行活動的監督職能。
注釋:
①理論界及司法實務界對在民事強制執行法中是否應當引入檢察監督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具體詳細歸納參見:肖建國:《民事執行中的檢法關系問題——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法理基礎的另一種視角》,載《法學》2009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王亞新.執行檢察監督問題與執行救濟制度構建.中外法學,2009年第1期.
[2]范向陽.不動產執行.法院執行理論與實務講座.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0版.
[3]謝在全.《民法物權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簡介:
王振友(1975~ ),男,漢族,北京人,現就職于國家檢察官學院,職稱副教授,法學碩士學位,經濟法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