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航超
摘 要:訴訟作為一種法律手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并掌握,成為維護權益手段中的首要選擇,然而任何事物總有兩面性,一些心術不正的人把訴訟當作獲取不正當利益的工具,進行虛假訴訟。虛假訴訟案件的數量日益增多,并且愈演愈烈。虛假訴訟的出現,不僅損害了第三人的權益,而且對司法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浪費,擾亂了司法秩序,是社會近些年產生的一種負面現象。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呼吁下,《刑法修正案(九)》增設了虛假訴訟罪,雖然此次立法為試探性立法,但法官在處理虛假訴訟行為時能夠有法可依,意義重大。本文擬從上海發生的一起典型的“套路貸”案件為視角,對虛假訴訟罪的行為方式和司法認定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虛假訴訟;權益;司法秩序
一、虛假訴訟罪之“套路貸”案件
2017年8月,上海三家基層法院對4起“套路貸”案件依法做出了如下判決,其中還有1名執業律師通過代理虛假訴訟的行為方式協助犯罪團伙進行詐騙,一審法院對該律師以詐騙罪定罪論處。本案案情如下:
2016年3月,陳某等人共同注冊成立了上海衡燊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其主要業務范圍為高利貸業務。該公司成立后,被害人呂某姜某先后向其公司借款15萬元和28.8萬元,并被該公司工作人員要求出具25萬元和70萬元的借條,在其間該咨詢公司的朱某和徐某還曾對被害人呂某實施過人身毆打行為。被告人曹某(系執業律師)受該咨詢公司陳某等人的委托以兩張借條及未還款的事實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償還借條所載明的本金及利息,后曹某在得知陳某等人被采取強制措施的情況下申請撤訴及解除保全。
后法院對上述8名被告人作出了如下判決,其中為首者陳某以非法拘禁罪、敲詐勒索罪和詐騙罪論處。而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本案中的被告人曹某(系執業律師)因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依照本案的審理,法院最終認定陳某、韓某等人以虛構的事實為由提起民事訴訟,嚴重影響了司法秩序,同時也侵犯到被害人的合法權利,陳某等人的行為符合虛假訴訟罪的構成要件,且陳某等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作手段,企圖以提交虛假證據,隱瞞真相的方式,得到對自己有益的裁判結果,以此方式獲得他人的財產利益,該行為方式同時也構成了詐騙罪。根據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既符合虛假訴訟罪的構成要件,又構成詐騙罪的,應從一重罪定罪量刑。因此,陳某、韓某等人最終以詐騙罪定罪并未違反刑法的相關規定。對于虛假訴訟個案來說,適用虛假訴訟罪進行規制并不是絕對的,而是根據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實踐里,如果犯罪嫌疑人以虛假訴訟的方式獲取的財產利益巨大或者特別巨大,造成嚴重危害,若根據虛假訴訟罪仍不能達到罪責刑相適應的效果,則可以適用詐騙罪對其進行處罰,以實現實體上的正義。因此,本案中陳某等人的行為已經構成虛假訴訟罪,符合該罪的構成要件,但同時為達到罪責刑相適應的目的而適用處罰較重的詐騙罪來進行定罪量刑。由此可見,對虛假訴訟罪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推動實踐中相關案件的認定與罪刑裁量。正因為我國近幾年有關“套路貸”的案件層出不窮,所以本文擬從該“套路貸”案件為實踐視角,對虛假訴訟罪的相關理論及實踐中的行為方式進行簡要闡述。
二、虛假訴訟罪之概述
1.概念
在司法實務中,學者們嘗試著對虛假訴訟的概念作出明確的界定,目前實踐中主流理論則做出如下闡述:虛假訴訟是指訴訟當事人出于不法的動機和目的,利用法律賦予的訴訟權利,采取虛構訴訟主體、捏造事實,隱瞞真相等方式提起民事訴訟,使法院做出錯誤判決、裁定或調解的行為。
對于“隱瞞真相”這個行為手段能否構成虛假訴訟罪,本人認為,隱瞞真相作為一種默示的行為,是一種不作為的行為,依然可以構成虛假訴訟罪。當事人一旦提起訴訟,就負有對法院如實告訴案件事實的義務。而對于能夠披露案件事實的真相,當事人明知而故意隱瞞,通過欺瞞事實的方式進行虛假訴訟,損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比如,在民間借貸案件中,當事人按時還款但由于粗心大意或者法律意識淡薄忘了銷毀借據憑證,不法分子就利用借據再次向法院起訴要求對方還款。“隱瞞真相”實質上即不作為的“捏造事實”,兩者從本質上講具有等價性。
2.特征
(1)當事人的串通性。在現實情況中,虛假訴訟大多在原告與被告相互串通的情況下實施,而且原被告之間存在著某種特殊關系,比如親戚、朋友關系等等,原告一方單獨實施的情況非常少。究其原因,第一,原被告互相串通可以使捏造的證據更具有隱蔽性,兩方在法庭上配合著演戲,欺騙法官,使騙局不易被法官察覺。第二,法官在處理案件時存在簡單化的情況,一旦證據符合法律規定,且雙方對證據無異議,為了盡快結案,僅對當事人提交的“證據”審查,如實踐中某些法官僅憑借據就認定雙方當事人之間債權債務關系的存在,而不對借款時間、方式等信息進行審查。而且,有些當事人為了避免法官發現破綻,大多委托律師參加庭審調查,自己并不出庭,這也給法院查清案件真相增加了不少障礙。
(2)發生領域的密集性。隨著房地產經濟的興起,虛假訴訟案件在房地產領域的發生的現象逐漸增多,一些中介機構的工作人員為了規避國家的限購政策,為不符合限購政策的買家出謀劃策,通過捏造虛假債務,以“以房抵債”的方式提起訴訟,來辦理房屋產權登記或者過戶手續,“以車抵債”的虛假訴訟也時有發生。“假按揭”、虛構虛假事實向法院申請支付令、發放高利貸并重復主張本金利息等新類型的虛假訴訟層出不窮。
(3)庭審的弱對抗性。由于虛假訴訟案件不存在實質性的具有爭議的糾紛,庭審自然也就不存在原被告之間實質性的激烈對抗。為了縮短案件的周期,盡快拿到判決結果,當事人通常通過自認的方式對原告的證據予以確認,最終大多以調解結案。為了使法官不起疑心,有些當事人會在法庭上適當的對抗,但由于雙方當事人對訴訟結果的期待具有一致性,庭審上的對抗不過是欺騙法官的伎倆。
三、虛假訴訟罪之司法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