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具體應用和客觀實踐兩個角度出發,對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活動進行全面創新,不僅是對思政教學的本質化創新,更是立足學生培養實效性出發的教學機制優化。強化思政教育活動的應用性,增加思政教學的實踐性,將為當前思政教學活動實現最佳效果提供保障。本文擬從高校思政教學創新的時代背景認知入手,從實用性和實踐性兩個具體視角出發,探索高校思政教學創新的時代之路。
關鍵詞:應用性;實踐性;高校思政教學;創新之路;精神內涵
1引言
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學生培養形勢日益復雜,除了新媒體時代傳播所帶來的影響外,學生自身的思想和行為,更需要通過系統化的教學活動來進行引導和教育。因此,從教學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兩個視角出發進行學生培養和教育,其將為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面創新注入新動力。
2高校思政教學創新的時代背景認知
思政課作為涵蓋所有高校學生學習的課程內容,其中所包含的教學內容,以及具體的教學價值,都是其他課程所無法替代的。尤其是在當前教學機制不斷創新的今天,學生培養要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教育,而是包含了實踐技能培養和文化素質引導等諸多內容的教學活動。因此,立足高校思政課教育的時代訴求和教學要求,選擇學生感興趣、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素材,至關重要。
在互聯網時代影響下,學生所接觸到的信息知識更加多樣,特別是很多不合理的信息內容融入到學生成長與學習過程之中,尤其是大學生自身更是知識篩選的主體,因此,思政教育不僅要向學生講述系統化的理論知識內容,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理念。獨特的時代環境,決定了當前我們所正在實施的思政教育一定要從學生關注和學生需求出發,通過創新教學機制,從而實現思政育人的教學價值。
對于高校思政教學活動的全面創新來說,必須對該課程的特點進行具體理解,事實上,教學開放、注重過程,關注實踐正是思政課堂的獨特特點,因此想要實現該教學活動的最佳效果,就必須在注重現代課堂思維的基礎前提下,通過豐富實踐元素,從而創新教學機制,進而實現思政教學的最佳效果。
3強化應用性、增加實踐性:高校思政教學創新的時代之路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今天,創新教學機制,突破傳統教學思維,尤其是立足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要求,將從本質上實現思政課教學創新與發展的最佳效果。當然,想要實現高校思政教學的最美效果,就必須突破單一的“課程”思維,在樹立學生綜合培養的整體視角下,強化思政教學活動的具體應用特性,通過完善思政教學的實踐環節,從而實現學生思想水平與自身素養的全面提升。
3.1強化具體應用和切實可用——高校思政教學創新要從“應用”、“有用”出發
可以說,思政課中所使用的各項知識內容,都是理論經典,都是能夠對學生形成根本性、長期性引導的知識體系。思政課中所講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一種理論體系,更重要的是能夠對學生處理實際事務提供方法論的理論科學。可以通過使用專題教學和辯論會、話劇演繹等多種生動靈活的方式,從而讓學生在生動的教學形式中,感知教學活動的價值內涵。實際上,讓思政教學實現最佳應用,就需要學生自身發自內心對該教學內容進行理解與認知。因此,在創新教學活動時,要讓學生真正認為教學可用。
3.2完善實踐環節,激發實踐特性——高校思政教學創新要注重實踐能力和思維培養
首先,結合思政課程教學的思想啟迪功能和精神引導價值,在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過程中,必須注重完善思政實踐教學機制設置,尤其是要完善實踐內容,通過合理引導,從而為學生切實體會思政教學內容提供空間和可能。其次,要通過設置實踐環節,通過打造生動、立體的教學課堂,從而讓學生在實踐參與過程中,實現自身實踐能力的有效培養。利用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引導學生走進愛國故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愛國精神。最后,要注重利用互聯網等形式,對思政課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尤其是站在時代特點的基礎上,利用MOOC、微信、互聯網等多種形式,打造線上與線下、課堂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方式,真正意義上實現思政課教學的“全方位”創新。
4結語
理論實用、實踐感知,是思政課程所具備的獨特價值,在整個思政課程中,其中所包含的諸多理論內容都是當前學生培養過程中所需要的內容,也是能夠對學生的實踐行為產生本質影響的理論,因此,從學生自身的關注點出發,通過融入多種思維內涵,將從本質上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參與意識,從而實現高校思政教學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姜玉梅.“中國夢”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路徑研究——兼論“05方案”實施十年之成效[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08):185-189.
[2]施思.國學經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創新運用——以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大思政”教學改革為例[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07):178-181.
[3]蘇文甫,蘇昂.運用對話教學創新高校思政課的幾點思考[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153-157.
作者簡介:
任紅營(1988~ )女,漢族,碩士,助教,現工作于重慶三峽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