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論語》的開篇,相信大多數中國人即使沒看過全篇《論語》,也背得出這句話。并且我們的父母,以及我們做了父母之后,還會經常拿出來激勵孩子:“你看,孔圣人早就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以學習應該是很高興的事……”。“說”在此是“悅”之意,就是開心、精神愉悅。但是,估計大多數非天才型學子都對這句話有所困惑:十幾年寒窗,學習真的是一件很苦的事,哪里“悅”了?!我家娃今年升入初三,每天披星戴月不說,一天十幾個小時在校學習,回家后還要弓著身子在燈下寫幾個小時的作業,倒在床上就人事不知了。每月大考小考不斷,各科卷子迅速地堆積起來,原來用來裝一學期卷子的文件夾,這會兒不到兩個月就滿滿當當了。看起來真的不怎么“悅”,是很苦。再想想自己的學生時代,雖然沒有現在這么大壓力,但也從不敢說很輕松。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甚至開玩笑地說:“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峒孔子廟我也不會去了。”
那么,學而時習之,到底是在說什么,才會“時習”而“悅”呢?南懷瑾認為,通讀了《論語》之后,再回顧開篇這一句,就知道孔子在此所談的“學”,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而是指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體會出來的學問。這么說來便可知,這樣的“學”,不只是在書本上念來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這和孔子在后面所談到的“觀過而知仁”相互呼應,是他的研究方法:隨時隨地有思想,隨時隨地去觀察和思考,有體驗和反省,就是學問。開始這也不容易,但是當我們能體會到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不斷進步和成長的時候,就會“不亦說乎”了。因此,當嬰兒學會把手指放進嘴里,學會翻身和走路;當幼兒學會自己吃飯,學會玩游戲,我們都能感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那種喜悅,和對不斷體驗到自己獲得了這些“學問”的樂此不疲。而我們呢,當學會了一種新廚藝做出了孩子愛吃的菜,想出方法解決了工作中一個棘手難題,看到一篇文章對人生有“茅塞頓開”之感時,都會由衷地開心、喜悅,有成就感。這可能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而時習之”吧!所以,學習絕不僅僅是在課堂上和書本間完成,如果洞悉兒童學習的本質,我們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學習者,都在如饑似渴地學習著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
其實,說到孩子長大之后的在校學習,它依然可以是快樂的。這并不是瞎扯,關鍵在于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快樂”這個詞。快樂可以來自物質或感官刺激,但那通常是短暫的,稍可延長和值得回味的快樂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哪怕是讀完一部長篇小說,或是精心呵護下的植物開花結果。所以更長久、更深層次、更能影響人一生的快樂,是通過汗水、淚水,通過不斷挑戰和戰勝自己的勇氣,通過披荊斬棘的努力而獲得的。這樣的快樂其實就藏在孩子們要努力完成的十幾年學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