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靜



2018年9月6日—20日,
崔玉濤醫生攜育學園診所的醫生,參加了“韓紅愛心百人援陜”行動。他們在烈日下,在陰雨中,
為陜南百姓服務,付出了很多,同時也收獲了很多。
先來看此次活動的一組數據:
活動歷時15天,走過了陜南4市10縣,行程共1700公里,舉辦了10場大型義診。
兒科:855人次
超聲科:1717人次
癲癇科:370人次
耳鼻喉:410人次
婦產科:1046人次
宮頸癌篩查:1237人次
呼吸科:697人次
急診科:1064人次
內科全科:924人次
皮膚科:414人次
消化內科:736人次
眼科:1005人次
……
結合在義診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作為兒科醫生的崔玉濤,針對當地孩子的健康狀況及養育環境,談了他的看法和建議―
零食種類的豐富
&挑食、偏食的出現
在義診所到的10個縣,我們普遍的感覺是:孩子能吃到的零食種類還是很豐富的,在超市里隨處可見餅干、巧克力、糖果等食物,在看診的過程中,很多孩子都是巧克力、棒棒糖不離手,家長很愿意用零食來哄孩子。
但是,在和家長、孩子的交流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個變化,以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孩子營養不良的不少,但現在,營養不良的情況有了改善,但挑食、偏食的孩子卻多了起來。這與孩子吃零食多很有關系。像巧克力、糖果、點心這些都是甜食,而吃甜的東西是有飽腹感的,尤其是飯前吃,會導致孩子不喜歡吃飯。
另外,孩子吃零食過多,就沒有了饑餓感,他不知道什么是餓,當然對吃飯就沒有興趣了,就挑挑揀揀了。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挑食、偏食的不良飲食習慣。而當發現孩子挑食、偏食時,家長不知道要給孩子科學地吃零食,而是因為擔心孩子吃不好飯影響生長,又更多地給他提供零食,或者購買各種營養品給孩子吃。這些做法不僅不能糾正孩子偏食、挑食的習慣,反而會讓孩子更不喜歡吃飯。
并不是說零食一定不能給孩子吃,關鍵是吃什么,什么時候吃。給孩子選擇一些健康的零食,比如水果、酸奶等,在飯后給孩子吃,這樣既不影響吃飯,也讓孩子享受到了各種食物的美味。飯前一個小時就不要給孩子吃任何食物了。
要想讓孩子好好吃飯,首先要讓他有饑餓的感覺。餓了,吃什么都香;飽了,再好的東西也吃不下去,讓孩子的胃有空的時候,不要一會兒給他吃點這個,一會兒給他吃點那個,他的胃從來不空,就不知道什么是餓,這樣不利于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也不利于孩子的生長發育。
家長就醫意識的提高
&養育知識的缺乏
我們診所這次去了位心理專家,讓我們沒想到的是,她在那兒是個大忙人,因為帶著孩子找她咨詢的家長很多。這并不一定是說,有心理問題的孩子一下子增多了,而是家長的就醫意識有了提高,以前家長可能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問題,或者把心理問題當成孩子鬧脾氣、不懂事,并不在意,甚至還責備孩子,但現在他們能意識到孩子的異常,并且帶著孩子去就醫,這就是一個進步。
但是,我們也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家長雖然發現了孩子的異常,但并不知道是什么導致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通過與家長溝通我們發現,他們很缺乏相關的養育知識,無論是信息的獲得還是周邊的支持系統,都無法讓他們獲得更實際、更及時的指導和建議,可見,基層科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也更堅定了我們堅持做更實用、更接地氣的科普,堅持下基層為更多的家長和孩子服務的決心。
生活水平的提高
&健康飲食引導的必要
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所到的這些地方,超市和嬰兒用品店隨處可見,里面的商品也極為豐富,嬰兒配方粉、營養補充劑、成品輔食等應有盡有,經濟水平的提高才能帶動消費水平的提高,這說明當地經濟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
食物的選擇多了,但家長卻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給孩子選擇。比如,進到當地的超市,擺放最顯眼的、面積最大的就是各種飲料和膨化食品,可見在當地這些東西受歡迎的程度,而孩子無疑是重要的消費群體。
各種飲料都或多或少含有糖分,即使是含奶的飲料,奶的含量也非常少,營養價值很低,而這樣的甜水喝多了,會影響孩子的食欲,導致孩子不愛吃飯。如果長期喝甜飲料,還會有潛在的風險:導致孩子成人后患慢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加,不利于孩子長期的健康。而碳酸飲料不僅有以上風險,還會導致身體鈣質的流失,孩子處于快速生長期,而鈣質是孩子生長所必需的。如果經常喝碳酸飲料,導致孩子的鈣質流失嚴重,會影響到他的生長。同樣的,膨化食品沒有營養價值,反而會讓孩子吃進去各種添加劑,不利于健康,而這些食物的重口味也會讓孩子不再愛吃那些不含添加劑的原始食物的味道,導致孩子不好好吃飯。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很多地區的經濟水平提高了,家長也有能力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但什么是更好的生活,什么是更健康的飲食,家長并不了解,以為給孩子買貴的、他們愛吃愛喝的東西便是好,所以,我們要對家長進行正確的健康飲食的引導,讓家長知道,好吃的并不一定是健康的,孩子愛吃也不能由著他們吃,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讓他們擁有真正健康的身體,才是對他們真正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