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子凱
我們都知道,學會時間管理對學習有多么重要。孩子學習上的問題,甚至包括所有的育兒挑戰,似乎都與時間有關:孩子磨蹭、不聽話、不完成作業……對于幼兒來說,可以進行時間管理的培養嗎?
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差,是故意在和大人對抗嗎?是故意不想學習嗎?并非如此。這是因為孩子生活在自我的主觀時間里,是在努力地適應父母的時間。所以,在帶孩子進行有效的時間管理之前,需要先尊重孩子對時間的感知方式。
遵循以下3個原則:
第一,花時間向孩子預告,給他一點反應的時間。
第二,創造等待時間,孩子比大人的反應要慢好幾拍,越小的孩子慢的拍數越多,所以孩子需要更多的等待時間。每一次想奔過去幫他的時候可以先停下看看,哪怕只有幾秒鐘,看看他的潛力會不會被激發。
第三,告訴他“等你準備好了,再來找我”,把權利交給孩子。這樣一個小小的選擇,會讓孩子愿意邁出勇敢探索的一小步。
在尊重的基礎上,我們可以來講講“戰術”。
四象限時間管理法,像鍛煉身體一樣鍛煉前額葉。
每次家庭時間管理課上,統計到的關于時間管理的痛點都會驚人得一致:
早晨出門,孩子磨磨蹭蹭,不催不行,催了也沒用,怎么辦?
孩子睡覺拖拉,怎么解決?
孩子上學起床難,怎么辦?
孩子寫作業總是磨蹭,沒有時間觀念,怎么辦?
這個時候,我建議父母運用四象限時間管理法,把事情按照是否重要和是否緊急分成四個象限:
第一象限是重要又緊急;
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
第三象限是既不重要也不緊急;
第四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
孩子出現的時間問題,很多時候其實是因為他認為的“重要性”“緊急性”和我們認為的不一致。因此,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用這個象限圖做戰略規劃,達成共同的認定。有的家長會問:“如果和孩子規劃好他也做不到,那該怎么辦?是不是就失去了做規劃的意義?”其實不然。和孩子做戰略規劃的意義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其主要目的是鍛煉孩子的前額葉皮質。就像鍛煉身體一樣,孩子的前額葉皮質是需要鍛煉的。
前額葉皮質在大腦中負責戰略計劃、情緒控制、解決問題,被稱為大腦的“總司令”,但它是人類大腦中最遲發育成熟的部分,要到25歲左右才能發育完全。但這并不意味著只等待、不鍛煉。
如果大人總是充當孩子的前額葉,為孩子包辦,實際上就是劫持了孩子大腦的總司令,讓孩子習慣于依賴周圍人做決策。大腦總司令經常不工作,到上小學時,孩子會難以適應多任務處理的學習和生活模式;進入中學后,很難承擔課業重重的壓力;上大學后不能管好自己……帶孩子從小一起進行四象限時間管理,實際是就是不斷地讓大腦總司令“練兵”,讓孩子逐步從學習時間規劃,到學習規劃整個人生的戰略。在與孩子關于誰輕誰重、誰緩誰急的討論中,孩子會逐漸明白如何判斷事情重要性,如何換位思考,如何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等等,這可不單純是學會了時間管理的能力。
制定日常慣例表,把時間變成任務
日常管理表的作用是讓孩子可以預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之后,他對于時間的感知,就由一項一項的活動串聯起來了,這個時候,時間對于孩子來說,就不再是一個虛的概念,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自然也會得以提高。
但是,要把復雜的一天分解,制訂一天24小時的日常慣例表,對于孩子來說太多太復雜,很難做到,我們可以從小事入手。比如跟5歲的孩子說好好練琴,他不明白什么是“好好”,不如降級分解,第一遍注意手型,第二遍注意節奏,第三遍注意音符,以這樣的方式來制訂日常慣例表。跟4歲的孩子說快去刷牙,他不明白什么是“快”,不如降級分解,你要媽媽幫擠牙膏,還是你自己擠牙膏?并把誰來擠牙膏做成日常慣例表。
凡事皆可做成日常慣例表,約定時間,約定事件,也可以把復雜的任務分解為小的任務。
而分解目標、日常慣例的過程,都可以通過爸爸媽媽向孩子提問的方式來進行的。提問是為了獲取信息,也是為了讓孩子自己找出解決方案。提問最重要的是飽含一份好奇感,把思考的權利交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進行規劃。
日常慣例表也沒必要由爸媽自己用漂亮的筆跡寫好,最好是讓孩子通過自己的認同和努力畫下來。
孩子參與了日常慣例表的制訂,就會比沒有日常慣例表、只聽大人命令的情況要更配合,時間概念也會增強。
如果孩子不遵守日常慣例表怎么辦呢?可以繼續用啟發式提問:“我們在下一次畫日常慣例表的時候你希望怎么做呢?”等孩子回答完,如果的確需要升級日常慣例表,可以一起更新,以便更適合孩子。
和孩子一起制作日常慣例表的目的,不在于孩子是不是百分之百地遵守了,而在于和孩子對話和制定的過程,這本身就是重要的學習如何規劃和管理時間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