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影 王冬梅



摘 要:本文針對當下高校學科分立,導致的空間設計與平面視覺設計的分立現狀,探尋平面設計在環境設計中的重要地位和參照價值,提出將平面設計的思路糅合在空間設計中,并實現視覺形式語言與空間的相得益彰;倡導環境設計者精通平面設計,使環境設計因平面設計而出彩。
關鍵字:平面設計 空間環境 延伸 拓展
目前絕大部分的高校都將環境設計與平面設計作為兩個獨立的設計學科,導致很多學生因學科分立而孤立地看待專業,形成了相互分立的誤區。而就學科的相關性而言,環境設計與CIS是有一定重疊性的,甚至可以部分地納入CI中,使環境作為主題傳達的空間載體。離開了理念定位,空間設計只是所謂的功能拼盤;忽視了平面視覺語言,再好的環境都會因平面設計的格調懸殊而留下敗筆。在當今時代語境下,CIS不再僅僅作為信息傳播的一種具象符號,更已成為現代空間設計再發展延伸的一種手段。因此,要做好空間設計,必須將平面視覺與環境設計相結合,通過跨學科的交叉學習,實現平面設計在環境設計中的實質性提升,實現二者的相得益彰。
一、 平面設計在環境設計中的地位及研究價值
1.平面設計與環境設計的淵源
平面設計與環境設計,同屬于高校藝術院系的兩大不同范疇,兩個學科獨立教學,偶有交叉。但追根究底而言,二者在設計思維上是互通無礙的、聯系緊密的。環境設計作為平面設計的分支和拓展,被賦予了更多的發展和延續的可能。而就目前情況來說,平面設計在空間環境中的作用往往被設計者忽略,其背后的成因主要有兩點。首先,平面設計師所研究的內容大多停留在文字、編排,或是插圖、招貼等具象元素的整合,忽視或疏于研究平面設計和空間環境的呼應和交叉。其次,環境設計師往往也只從環境專業的角度對空間進行規劃設計,缺乏對空間作品完成后的后續細節落實,即完全漠視平面設計對空間“二次發展”的可能性。究其原因,由于學校教學的分立,和學界認知的狹義界定,導致學生和從業人員無法實現二者的關聯,從而造成了兩個交叉專業間的研究疏漏。
事實上,因思維方式的相似和技術的革新,二者的專業界點越來越模糊。在《視覺傳達設計的歷史與美學》中,李硯祖給出的定義是:簡單的說,平面設計是一種以視覺媒體為載體,經由印刷制作而完成的向大眾傳播信息和情感的造型性活動。傳統意義上來說,平面是二維的作品,是主要通過印刷等技術手段,以紙張為傳播載體的。是將視覺元素以多種或某種設計方式編排在一起,即是平面設計的基本內容了。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平面設計開始尋求更寬廣的空間,原有的平面設計概念已經無法涵蓋現有新興媒體的創作內容,且各大高校也將“平面設計”的專業名稱改為“視覺傳達設計”。新技術和新媒體的涌現使得平面設計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平面方式上,其開始嘗試更立體多維度的設計方式,將平面的設計方式滲透到了空間環境中。因此,如何改變我們被固化的設計思維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更深層次將二者相結合,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2.平面設計在空間設計中的作用
平面設計與環境設計同屬于藝術設計的范疇,二者在思維模式上相通。一方面,優質的平面設計作品能更好地烘托空間的氣氛,美化環境。另一方面,環境設計是平面設計在空間維度上的延伸,可以使空間所要傳達的信息更富審美與功能。平面設計在空間中的延伸研究與應用,可以拓展平面設計的理論范疇,也使環境設計的研究得以深化。兩個專業的交叉,有助于實現設計的創新,改變固有的設計思維與概念,創造更多新的視覺效果,和豐富空間的語言符號。
在平面設計元素進入到空間中后,對環境是一種補充拓展,它豐富了空間環境的表達和視覺語言。“將平面設計延伸到空間設計”這一方向的創新研究對于學科教學來說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它必將會為其他不同專業的交叉研究提供思路。也有利于構建一個完善、發展的設計學科教學體系,具有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所謂平面設計向空間的延伸應用,是指借助視覺符號、數字信息以及豐富的媒體和介質,準確傳達出空間的內涵。這種應用并不是簡單地類似招貼廣告的信息張貼,而是指充分領會空間設計的主旨思想后,以點睛式的視覺語言完美詮釋和補充空間的語意。
二、 南京小園春餐飲空間中的平面視覺語言
平面設計語言在室內的延伸幾乎無所不在,如墻面、吊頂、地面、轉角、樓梯、特殊區域等。主題空間的表達,也可以結合視覺導向語言對整體形象進行系統設計,同時發生導向的實用功能,實現雙重作用。南京小園春餐飲空間即是一個經典的結合。
1.立界面視覺語言的符號強化
立界面是空間環境中面積最大、視覺信息最為集中的區域。就餐者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直觀地感受到空間中的平面視覺語言。這些圖形符號的合理應用,不僅可以營造餐飲空間的就餐氛圍,更起到事半功倍的品牌宣傳效應。
如圖1與圖2所示,南京小園春餐飲空間入門處的對聯與海報均采用書法字體,配以老南京民俗的視覺語言,體現出一種濃濃的老南京風味,其海報的平面元素更是烘托出該空間的主題。書法藝術,其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與視覺效果,再加之雕刻在老舊的木質門把手上,使受眾在進入空間前,通過與材質的無意識觸摸,感受到強烈的時光感。文字視覺符號在立面上的運用,一方面以廣告語的點題和誘導,起到了直觀的指示作用,另一方面也豐富了原先單調的視覺環境,營造了小園春的“老南京”風味感。
如圖3所示,墻壁上的提示語,巧妙地結合入古老的酒幡幌旗,使人仿佛置身于《清明上河圖》的街巷里弄之中。加上與整體環境相融合的紅黃兩色的運用,準確地傳達了統一的VI視覺信息,裝飾了界面,也加強渲染了餐飲空間的民俗氛圍。這樣的空間視覺語言可謂畫龍點睛。
而圖4所示,采用了更加典型的視覺語言,如青磚、花隔窗等具有平面展示效果的符號,以圖形特有的歷史內蘊,渲染著整體空間地域情結,再次強化了空間環境的“老南京”風格,整體營造出一種置身老南京城中小吃攤的戶外感覺,氛圍把控出色。
2.頂界面造型與照明的視覺延伸
吊頂是常常被忽略的平面設計界面,因為受到方位、面積和構造的制約,其自身難以傳達豐富的信息。如果能將平面設計運用到空間吊頂中,作為平面語言可以拓展的展示界面,勢必會取得極佳的視覺效果,同時,也能夠解決傳統棚頂樣式單一、主題性不強的不足。常規而毫無特點的吊頂,結合與空間匹配的文字、圖形、色彩,就可以立即改觀原有缺陷,有別于其他就餐環境,給人留下較強的視覺體驗。
如圖5所示,小園春餐飲空間的吊頂,沿用了傳統民居建筑內結構的表現方式,并在頂棚懸掛了傳統民俗的紙燈籠,燈身飾以書法或紋飾,傳統筆墨的意趣加之燈光的漫反射,投射出柔和的光暈,暖黃的光色,恰當的色溫,也恰到好處地賦予了食物以質感,激發了食欲,營造了就餐氛圍,也暗示著本餐飲空間的主題與特色。因此,此處吊頂與燈具,與文字的結合,不僅改變了原先單調乏味的頂界面造型,而且使其與空間環境的主題相融合,增加與其他空間環境的區別性,給受眾留下親切且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引導消費者進入環境空間所營造的情境之中。
3.綜合空間的視覺藝術傳達
室內空間,是多維度的空間,是結合了頂界面、立界面和地面的綜合空間。平面設計的巧妙運用,勢必錦上添花。綜合空間的多語言塑造,也將使整個環境的視覺審美更上一個層次。
如圖6和圖7所示,小園春的操作間,是視覺語言較為集中的綜合化空間。其主要是模仿老南京的街頭小吃的攤子。這個空間是材質、字體、照明、圖形結構的組合。大量的茅草材質使消費者有一種身處街頭的生活氣息。木質的招牌和書法字體結合,突出此綜合空間的信息主題——餛飩攤。攤位的形象營造與空間的整體氛圍形成十分和諧的呼應,身處其中,可以享受到濃濃的“老南京”風味。
在這一空間中,作為傳達符號的文字,其使用頻率非常高,它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可識讀的圖形。文字圖形,給人的感受就像迥異的人一樣,各自釋放著自身的性格特色,甚至文字與文字的間隔、比例、大小等等,都會成為設計的要點。文字所具有的第一直觀感受,相較之其它設計元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屬性,在空間設計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結語
南京小院春餐飲空間的分析與研究,旨在借此探討平面設計在環境空間中的延展,并對其應用規律進行剖析。空間環境的設計,應結合平面視覺語言,運用平面設計思維,展現空間主題,渲染空間氣氛,并帶給空間無限的延展。同時,在傳播信息的基礎上賦予空間以強烈的形式美感。此外,環境中的視覺設計,也體現著設計師的個人風格。如果一個設計師不精通平面設計,往往也難以很好地處理空間作品,因為優秀的空間作品,一定是有視覺設計作為思考和延續的。
綜上所述,平面設計不能脫離空間環境而獨立存在,其應該與空間環境的諸元素中相互作用,相互襯托,烘托出空間的氣氛和美感。而空間設計者,又應當將視覺藝術語言作為有利的展示資源,將平面視覺設計思維,尤其是CIS的整體思想體系,運用到空間籌劃和主題營造中。因此,空間環境如何有效融入視覺設計是設計師需要精心思考的課題。一名合格的環境設計者,應精通平面設計,從而在此基礎上來完成空間環境的綜合塑造。
需要強調的是,平面設計在空間環境中的延伸發展,應建立在設計者有意識的設計理念之上。設計師應在充分考慮對空間環境維持和延續的前提下,發揮平面設計在空間環境中的積極作用,如在設計中合理應用創意文案,關注平面設計與環境設計兩者的互融關系。總之,“平面設計向環境空間中的延伸”,意味著空間環境設計本身的應用形式的轉變。而這一設計界限的逐漸模糊,也客觀地反映著學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現實趨勢。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章立國.設計美術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3]李硯祖.視覺傳達設計的歷史與美學[M].中國人民學出版社,2000.
[4]王冬梅.環境藝術教學中CIS的價值開發與課程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3).
[5]王冬梅.論高校環境藝術教學中CI系統的導入——以室內設計課程為例[J].裝飾,2013(1).
注:本文系揚州大學2017校教改重點課題,項目名稱:以CI為契點的環境設計跨學科教學改革研究,編號:YZUJX2017—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