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惠薇

摘 要:2016版廣東省音樂術科考試規定曲目①的出臺,與2011版本對比,曲目上有了大幅度的調整和變化。從兩個版本中對中國歌曲曲目的取舍,給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帶來深刻的啟示。
關鍵詞:音樂高考 規定曲目 民族聲樂教學
一、2016版廣東省音樂術科考試規定曲目出臺的背景
在2010年9月,正式出版了2011版廣東省音樂術科考試規定曲目②,(簡稱:2011版曲目)。考生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和掌握的聲樂技能情況,在“規定曲目”里挑選適合曲目進行考試,以期廣東省的音樂術科統考能更加嚴格化、合理化和公平性。但伴隨著國民音樂基礎教育水平的提升,音樂類考生的數量急劇上升和曲目“競技”現象日趨嚴重,大部分考生和教師為了迎合考官的心理,挑戰難度大的作品,認為多唱一些高音更能體現出考生的聲樂實力,造成在強化訓練時過度追求高音技巧,往往導致考生在考試過程中出現“喊”音、“破”音。這種“掠奪式”或“強制式”的聲音開發,聲音有“形”無“神”,缺少歌曲所附有的精神、靈氣和神韻,失去了音樂的藝術感染力,嚴重違背了音樂高考選拔藝術人才的初衷。
針對這一現象,《2016年廣東生普通高校統一考試音樂術科考試大綱》提出新的要求:“通過科學、嚴謹的考試方法和手段,客觀、準確地評定考生專業水平及綜合素質,……” ③。在《大綱》的指導下,2016版曲目隆重出臺,重新調整了曲目,與2011版相比,有了顯著的變化。無論從曲目的適應性,內容的包容性,還是作品風格的多樣性,2016版不僅細化了考查的標準,傾向聲樂的基礎性,更側重于從文化的角度去激發學生認知音樂作品能力,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同時,有效遏制盲目“競技”的現象。
二、2011 、2016版廣東省音樂術科考試規定曲目中國歌曲的調整和分析
2011 、2016版廣東省音樂術科考試規定曲目中國歌曲的調整,表格如下:
從表格上看,中國近幾年來新創作的歌曲調整幅度最大,刪除了一大批演唱難度大、音域寬廣或是國內聲樂比賽的規定曲目,例如:《蘆花》、《美麗家園》、《母親河喊你一聲媽媽》、《親吻祖國》、《 山里的女人喊太陽》等,同時,一些離調、轉調、復調式伴奏等作品,也在刪除之列。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新增的作品中囊括了中國上世紀四十年代到21世紀的經典作品。例如:四十年代歌劇選曲《燕燕下河洗衣裳》、六十年代的革命歌曲《革命熔爐火最紅》、八十年代的影視作品《滿山紅葉似彩霞》等,還增添了大量的民歌、藝術歌曲、歌劇、影視作品。這些歌曲不僅時代久遠,而且體現了多樣的風格特征,調整后的中國歌曲在各種體裁中數量比較均衡,分配比例合理,有目地引導學生建立扎實的聲樂基礎,更傾向追求作品內涵的表現。
三、兩種版本中考試規定曲目變化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啟示
“教材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紐帶和橋梁;是課程的載體,是教學內容得以傳授、踐行的途徑。”④音樂術科考試規定曲目正是一種具有指導性的教材,從對中國歌曲曲目的刪選,蘊含著某種藝術價值取向,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有深刻的啟示和借鑒。
1.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2016版《大綱》追求歌唱的本質,首次提出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舉措警示了高校的聲樂教學,歌唱中的“綜合素質”才是培養學生的重中之重,高校的聲樂教學必須從單一的技能訓練,轉向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整體培養。
“綜合素質是指一個人的思想道德、專業技能、身體與心理等諸多方面的特點,是一個人的能力、水平、學識、品質等綜合素養的體現”⑤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著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歌曲是由歌詞和曲譜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中包括音樂內涵和文學內涵。音樂內涵確立旋律與節奏的關系,文學內涵是指歌曲的文學因素;歌曲中包含的文學內涵可以考查出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高低。例如;古曲《長相知》中“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衰”字有兩者讀音,一個讀“shuai”,另一種讀音為古音“cui”,常常出現《長相知》的“衰”字不同讀音的演唱版本,究竟選擇讀或唱哪一個音更加貼切?據查,1985年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衰”的注釋:①shuāi.衰退,衰弱,衰老。《史記·李斯列傳》“物極則衰.”②cuī.減少.《戰國策·趙策四》“日食飲得無衰乎?”。《長相知》是一首古曲, “長命無絕衰”表達的意思即永遠相愛,不絕不衰,相互的愛戀不會停止不會減少,如果唱成“shuai”,表達衰退、衰老的意思,并不吻合詩詞內容,解釋不通。可以說,演唱這首古曲時將“衰”唱“cui”.不僅押韻,而且能更準確表達詩詞的內涵。所以說,從一首古曲中一個字的準確讀音,可以窺視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文化素養。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聲樂教師除了鼓勵學生多選修音樂心理學、音樂美學、中國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課程外,還要在聲樂課堂上探尋多樣化教學形式,從聲樂作品內容上入手,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學習音樂文化知識的條件。只有這樣,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習俗,將人物、藝術、聲音和感情統一起來,才能擁有的更多的音樂表現手段。
2.重視培養學生的情感表現力
俗話說:“比唱歌更重要的是歌唱”,這句話是針對“重技巧,輕情感” 的演唱現象而提出。2016版廣東省音樂術科考試規定曲目的出臺,主要為了遏制高難度曲目“競技”現象,過度的聲音技巧訓練,聲音生硬,情感蒼白。同樣,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也存在著這種不可忽視的偏向。要改變這一偏向,需要從教與學、考試設計的原則三個方面進行反思。
首先要重視教師的聲樂教學指導思想,不能為了突出自己的業務水平,對學生盲目“拔高”,把注意力放在學生的演唱技術或“飆高音”的問題上。“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是聲樂教學的核心。聲樂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應該圍繞這個核心,在傳授聲音演唱技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歌曲作品的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從學生上看,他們在入學前大部分接受了高強度的聲樂技巧訓練,挑戰了難度較大的曲目,演唱龐大的聲樂作品時常獲得了滿足和自信。而從大學的聲樂課程設置上,教師是從基礎性的聲樂技巧和理論開始,從小作品中去糾正和“磨練”聲音,逐漸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此時學生往往失去耐心和興趣,因此,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端正學生的思想,喚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曲譜分析能力,把握作品風格,引導學生去體驗作品的內涵。最后是要把握好高校聲樂考試大綱的設計原則和方向,建議在大學的聲樂考試時,分年級分聲部設計合理可行的考試規定曲目,或者設置必選曲面和自選曲目等措施,去扭轉學生“炫技式”的演唱局面,使他們轉向研究同一首歌曲的不同藝術處理手法和情感表達方式,從而提高聲樂演唱表現能力。
3.重視挖掘學生的歌唱個性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震云說:“我們的教育最大的功能是,把一百個人培養成一個人”,雖然話語刻薄,但的確反應出中國教育的一些窘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也出現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的現象,學生的聲音缺少歌曲所附有的精神、靈氣和神韻,藝術陷入機械性的操作,如同嚼蠟。這是當代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我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有兩種經驗:“一是以傳統聲樂為基礎,吸收借鑒‘美歌學派的優長,使歌唱能力進一步提高;二是以‘美歌學派為基礎,結合中國語言的字音特點,增加民族韻味”。⑥由于“立足點”的不同,前一種做法使得學生風格多樣,而后一種做法則使學生聲音形態趨于雷同,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讓人們意識到:要重視挖掘學生的歌唱個性,立足于傳統成為必然。
民族聲樂藝術以三種傳統藝術(戲曲、說唱、民歌)的相互滲透,發展而來的。我們有韻味淳厚的京劇、清麗剛健的豫劇、俏麗多變的越劇、委婉清新的黃梅戲;有56個民族的藝術作品,細膩的南方民歌、粗獷的北方民歌、蒙古族的“呼麥”、侗族大歌、苗族飛歌;更是擁有一部部凸顯民族精神氣質的民族歌劇《劉胡蘭》、《洪湖赤衛隊》、《小二黑結婚》和《江姐》等,這些傳統藝術作品中的民族音調和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為培養學生歌唱的個性特色提供的堅實基礎,學生的個性化聲音需要從這些傳統的戲曲唱段、歌劇表演、古詩詞歌曲、說唱、曲藝、民歌中提煉,將中國傳統的藝術精華不斷滲透,讓學生擺脫聲音的束縛,從中挖掘學生聲音的個性特點,不再拘泥于一種聲音。可以說,培養和挖掘學生的歌唱個性,需要從學習傳統藝術(戲曲、說唱、民歌)開始。
總之,兩個版本的調整和變化,考試規定曲目設計的原則和考試的宗旨,給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以深刻的啟示,為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指明了方向。高校聲樂民族教學要從學生歌唱的技巧轉向歌唱的情感的培養,從聲音的共性轉向挖掘學生的聲音個性,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他們全面發展。當然,教學環節涉及方方面面,從廣東省高考音樂規定曲面變化來看高校聲樂教學,雖然比較不夠全面,但不容忽視的現象的確存在,筆者拋磚引玉,期待能引起大家的重視,共同探討,讓我國民族聲樂事業繁榮和昌盛。
注釋:
{1}廣東省教育考試院 星海音樂學院組編.廣東省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音樂術科考試規定曲目.聲樂卷:2011版:(上、下卷)[M]. 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
{2}{3}廣東省教育考試院 星海音樂學院組編.廣東省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音樂術科考試規定曲目.聲樂卷:2016版:(上、下卷)[M]. 廣州:花城出版社,2015.
{4}劉輝.關于民族聲樂教學中的教材建設問題[J].音樂藝術,2008(2).
{5}王士魁.民族聲樂教學新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6}郭克儉.聲歌求道[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