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婧
摘 要:蒙古族民歌曲調悠揚,內容深沉,極具民族神韻。在民族唱法中,蒙古族民歌,以及吸取蒙古族民歌特點創作的歌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少數民族地區演唱的音樂,都由少數民族特有樂器進行伴奏,因此,把蒙古族歌曲搬上舞臺后以及運用在專業教學中,鋼琴伴奏如何能表達出蒙古族音樂風格,是廣大聲樂藝術指導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蒙古族音樂的旋律線條、節奏節拍、器樂特色等方面著手,深入探討鋼琴伴奏如何選用伴奏織體,如何表現馬頭琴等民族器樂特點,如何加入民間舞蹈律動等問題,進而論述與歌唱如何一同表現民族氣質,具有一定的開創性。
關鍵詞:蒙古族歌曲風格 鋼琴伴奏編配 藝術指導教學
在民族聲樂教學與演唱中,蒙古族民歌和蒙古族風格的創作歌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屢屢出現在聲樂比賽、民族唱法聲樂作品音樂會中。其中廣為大家熟悉的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鴻雁》、《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等。許多民族聲樂教材,也都會列入蒙古族風格作品或蒙古族民歌。如由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主編的《中國民族聲樂教程》中,就收錄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牧歌》、《森吉德瑪》、《草原牧歌》、《我的蒙古族姑娘》等幾首民歌或蒙古族風格作品作為男生必唱曲目。
西方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通常由作曲家本人譜寫,是藝術歌曲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能夠反映作曲家個人的藝術審美與藝術特色。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地方民歌,通常是歌、樂、舞融為一體,并且由本民族特色樂器來為之伴奏,具有相當強的民族性。而在我國高校的民族聲樂教學以及專業聲樂比賽中,仍以鋼琴為主要伴奏樂器。因此,探討如何編配鋼琴伴奏,使之能夠表現出民族音樂風格特點,彰顯民族器樂神韻,并在藝術指導課堂上指導學生演唱出蒙古族韻味,是非常重要的。
一、 蒙古族音樂風格
1. 長調與短調民歌特點
蒙古族民歌分為烏爾汀哆(長調)、寶格尼道(短調)、亞日亞道(敘事歌)、潮爾(多聲部音樂,人聲演唱潮爾又稱呼麥)幾大類。其中長調與短調流傳最廣。
蒙古族長調是蒙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體裁形式。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并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字少腔長,曲調悠長,音域寬廣,因流傳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總體來說,蒙古族長調歌曲以抒情為主,并輔助以 “嗒咿”、“咿喲”等襯詞。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贊歌》,以及廣為熟知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即是以長調民歌為基礎所創作的。一些聲樂作品,也會加入長調片段來突出蒙古族音樂風格。例如民歌《森吉德瑪》,就先以長調襯詞開始,然后轉入短調風格的主歌部分。
短調民歌是蒙古族民間最早發展的音樂體裁,也是種類最多的一類民歌。相比長調,短調有明確的節拍與節奏,篇幅短小,曲調緊湊,音域較窄。例如著名的短調敘事歌《嘎達梅林》,表現愛情的《森吉德瑪》,由短調民歌發展的《鴻雁》等等。
長調歌曲一般由蒙古語演唱,所以多流行于內蒙古等蒙古語族地區。真正讓我們廣為熟悉的,并且在民族聲樂教學領域選用最多的,則是短調風格基礎上創作的一系列歌曲,如《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雕花的馬鞍》、《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等,均膾炙人口,旋律抒情動聽。而藝術性較強的蒙古族風格的創作歌曲,則會把這兩種民歌形式加以揉和。如《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在中段就揉入了“哎……哈嗬咿哎嘿嗬咿”的襯詞。
2. 蒙古族民歌及蒙古族風格歌曲的旋律特點
蒙古族民歌以五聲音階為主,羽調式和徵調式最為常見。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莫尼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等等歌曲,均是以羽調式為主要調式,充滿了柔和抒情、深深眷戀的情感。而《鴻雁》則是采用羽調式展現了悲壯凄涼的音樂形象。
旋律線條呈拋物線形是蒙古族歌曲的根本性特點之一,即樂曲或樂句的高點,往往在中間部分。旋律中大量使用裝飾音與顫音。例如《森吉德瑪》的前段長調部分,就用了倚音和顫音來裝飾旋律。在蒙古族風格的創作歌曲中,也會在抒情的長樂句部分用顫音來裝飾旋律,如《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中段高潮部分、《鴻雁》等歌曲的長音部分等。
音程跳度大,常見五度、六度、八度跳進,給人以遼闊奔放的感覺。在蒙古族民間的音樂中,一般在樂句、樂段開始的地方采用上行五度來表現振作、昂揚的性格。而在樂段的結尾常會采用下行的五度跳進,產生穩定沉靜的效果。在樂句的倚音中,也常會用到五度跳進的倚音。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蒙古族風格作品中常見八度跳進,這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進行。上行八度的跳進,使旋律開闊挺拔,如《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結尾句“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在“歌中有我”這句使用了八度大跳,使得旋律更加激蕩,之后又七度落回,與“母親的河”這句形成音程上的鮮明對比,充滿了張力,情感飽滿又具有爆發力。這種大幅度的起伏,最能凸顯蒙古族剽悍、強烈的民族性格。
蒙古族歌曲的節奏并不復雜,在節拍上分為有板和散板兩類。“由于蒙語單詞的重音多半落在第一個音節上,所以在有固定節拍的作品中,強調前長后短,前松后緊的原則。節奏的劃分也體現著這一原則,小節之內的節奏劃分是細分弱拍或者在弱拍上加裝飾音”①。而在散板作品中,則強調前短后長的節奏型,突出長音,然后用一串比較緊湊的音符收住,之后再進入長音,從而呈現緊—松—緊的音樂狀態。例如科爾沁地區的民歌《牧歌》就充分體現了前短后長這一抒情的慢速節奏。
二、 蒙古族民歌和蒙古族風格聲樂作品的鋼琴伴奏編配
1. 伴奏織體的運用
抒情性質的牧歌、贊歌、思鄉曲等歌曲形式,旋律多為兩小節一句,一段四句的方整性樂段。為抒情性樂曲編配鋼琴伴奏時,一般會采用分解和弦式和半分解和弦式的伴奏織體。相較來說,在蒙古族風格歌曲中,應多采用五度與八度進行的分解音型模式,把音區拉寬,塑造舒展遼闊的音樂形象。樂曲開始部分的織體節奏不宜太密集,多采用八分音符或四分音符,徐徐鋪展開音樂畫卷。
我們通常說的蒙古族音樂的草原風格,實際就是指牧歌風格。牧歌的曲調高亢、嘹亮、寬闊、舒展。節奏悠長、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節奏。一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奏是悠長徐緩的,而下行樂句則往往采用活躍跳蕩的三連音節奏,形成絢麗的華彩樂句。為了突出精彩的歌唱部分,伴奏部分就要平穩一些,每個段落最好以一種伴奏織體為主,和聲節奏不需要進行太快。
在抒情歌曲的長調部分,節奏是自由的,伴奏不宜采用有穩定節拍的伴奏音型,而是多采用震音、長音和弦等音型來襯托。而在樂段中間的襯詞句,則不宜完全用散板來演唱,而應該是節拍框架內的稍自由處理,伴奏部分的穩定節拍就尤為重要。
2.? 加入民族樂器的音色特點
馬頭琴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在為民歌伴奏時,會加入三度、四度顫音來模仿演唱者的發音。這一點我們在編配鋼琴伴奏的時候可以引入,在右手的長音彈奏中,加入三、四度顫音,以增加蒙古族韻味。
馬頭琴發音柔和、渾厚而低沉,音色悠揚、醇美,低音區音色深情、憂郁、蒼涼,高音區則明亮清脆,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其在古今中外拉弦樂器中都是極為獨特的。我們在編配鋼琴伴奏時,應在左手聲部模仿馬頭琴的音色特點,選擇大字組到小字組這一八度音區的音,作為左手伴奏根音。演奏時,要讓低音音色更加厚重,非常歌唱性的演奏方法來處理音色。
笛子也是蒙古族常用樂器之一。其音色嘹亮,尤其適用在歌唱前的前奏部分,有天高云淡的開闊感。在歌曲的前奏部分樂句,常常可以選用鋼琴較高的音區,來模仿笛子音色,之后左手的低音聲部加入,產生兩種樂器伴奏的立體感。
3. 借鑒民間舞蹈節奏特點
傳統蒙古族民間歌舞是詩、歌、舞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最早的獵歌就來源于原始狩獵場景,在節日、婚慶等聚會場合,都離不開載歌載舞的慶祝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有安代舞和筷子舞等。此類歌舞音樂節奏性和律動性強,易于邊唱邊舞,通常都有慢—中—快的模式。在蒙古族風格作品創作歌曲中,也常有這樣的影子。如歌曲《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就用了慢—快—慢—快的曲式結構。安代舞用“踏腳”、“跺步”等動作突出男子漢彪悍豪放的特點,筷子舞也是用筷子擊打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表達豁達開朗的性格,這就使這類歌舞音樂具有相同特點:節奏規律的律動和強拍位的突出。
在為歡快的歌曲或歌曲的快板樂段編配鋼琴伴奏時,我們就可以抓住這一特點,配以左手八度低音與右手和弦交替的八分音符伴奏音型,并且突出左手的重音,制造類似“跺步”的音響效果。
4. 長音處的填白
蒙古族風格抒情歌曲常采用緊—松的音型組合方式,長音符在一首歌曲中占了相當的比重,可以說幾乎每一句都由長音來收尾。在這里,鋼琴伴奏必須對旋律進行補充,使音樂連綿不斷向前流淌,這也正是優秀的藝術指導個人風格最好的展現之處。音樂內在的情緒流動,也是在這里靠伴奏來推動,由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常會采用旋律式的伴奏音型,并根據后面一句的情緒來安排旋律的走向與彈奏力度變化:開始樂段部分,可以采用模仿式、回音式等創作手法;進入高潮樂段前,則常用八度音節上行做漸強的藝術處理。
三、 藝術指導課堂教學重點
1. 長調性質樂句的演唱
最能體現蒙古族韻味的就是長調性質樂句的演唱,尤為重要的就是襯詞與顫音的處理。在演唱顫音時,不一定嚴格按照樂譜來唱,也不一定演唱的那么均勻嚴格,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發揮來增添美妙的色彩。如果高潮部分是襯詞樂句,則可以在節拍框架內,做適當的自由處理。
2. 民族氣質的體現
生與死是蒙古族民歌最深層的主題,隨著由狩獵生活—游牧模式—農耕與牧業結合的生活方式的轉變,蒙古族民歌的體裁與形式也呈現多樣化的變化。但是由于不斷的遷徙,嚴酷的自然環境,過于遼闊寬廣的生存地域,使離別與死亡深入骨髓,對長生天的依賴和對英雄的敬拜一直是蒙古族民歌的靈魂。因此,在演唱蒙古族風格的抒情作品時,要突出旋律的大跳,力度的強烈對比。拋物線式的旋律線條就意味漸強漸弱過程短暫,常呈現出一種突然增強與突然變弱的聽覺效果,深刻體現出蒙古民族外剛內柔的矛盾民族心理。伴奏方面,可以在情緒激動處,用更低的音區和更強的力度,夸張的去表現,推動音樂情緒的流動。
蒙古族歌曲蕩氣回腸,藝術性很強。只要抓住以上幾點,同樣可以用鋼琴這種西洋樂器表達出蒙古族風格歌曲的藝術神韻,并與歌唱者相輔相成,把來自草原的風吹向全國,走向世界。
注釋:
①杜亞雄.摘自《中國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概述》(修訂版),2014(1):115.
參考文獻:
[1] 杜亞雄.中國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概述(修訂版)[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1).
[2] 珠蘭其其柯.蒙古族長調歌曲研討會論文集[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