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
摘 要:《弄臣》是威爾第創作的歌劇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改編自雨果的戲劇作品《國王尋歡》,吉爾達是這部歌劇中的女主角,她是漂亮、善良、天真無邪的少女,但是她的命運確是十分不幸,如此優秀的一個女孩卻有著不幸的命運,正因為她的善良,最終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她的愛情,戲劇的沖突就呈現的更加鮮明,我們為吉爾達的命運而扼腕嘆息,也正是如此,這部劇引起了人們深深地共鳴,被觀眾們深深地喜愛。詠嘆調《毎逢那節日到來》是歌劇第二幕中吉爾達的一段重要唱段,需要演唱者更好地了解掌握人物內心變化才能準確地詮釋這部作品。本文主要對詠嘆調《每逢那節日到來》的演唱和教學進行分析,期待可以為學習者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字:威爾第 弄臣 吉爾達
歌劇《弄臣》是19世紀的著名作曲家威爾第所創作的,這部作品正是威爾第轉型時期的代表作,創作手法主要注重描繪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境遇和內心世界,在這部作品中人物吉爾達就是核心角色,通過對她的描寫能夠讓人們更清楚地了解在當時社會下底層人民遭受貴族壓迫的境遇。作曲家威爾第為這個人物創作了一些非常具有女高音花腔特點的詠嘆調,如詠嘆調《親切的名字》和《每逢那節日到來》。這兩首詠嘆調都要求演唱者必須具備足夠的演唱能力,作者把這個角色設計并要求用花腔女高音演唱吉爾達這個角色,是通過花腔的演唱技巧來變現一位少女的優美與細膩。在當今音樂會與歌劇演出中我們都能夠聽到這首美妙的作品,這部作品也成為評判一個女高音演唱水平能力的一個重要砝碼。這首詠嘆調并不是所有女高音都具備演唱這首作品的能力,那么在我們演唱及教學中都要求演唱者及教學者嚴格的把握這部作品的演唱特點基礎上更好的詮釋這以人物內心變化,下面就對這個角色最重要的一首詠嘆調《每逢那節日到來》的演唱及教學進行分析與詮釋。
一、威爾第歌劇《弄臣》的創作背景
16世紀,作曲家用這樣的藝術作品來反映當時貴族生活的奢靡與統治者淫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憤怒。在意大利的曼度佤城這個地方有一個風流成性的公爵,依靠著自己的身份地位到處尋歡作樂,欺騙玩弄著各種漂亮的姑娘。在他的手下有一個陪他花天酒地的弄臣,這個叫做里格來托的弄臣是一個駝背,他為了公爵到處尋找漂亮的姑娘,幫助公爵把她們騙到身下。而在他家里有著一位非常善良、非常漂亮、簡直就是完美的女兒——吉爾達,他全心全意地保護著自己的女兒,為她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不讓她受一點傷害。但是老天總是會開一個大玩笑,事情就在這時發生了變化,整部歌劇在這里戲劇沖突展現出來,弄臣卻沒有想到有一天吉爾達遇到了公爵,并被他騙得了芳心。里格來托在幫助公爵找不同漂亮女人的同時也得罪了很多大臣們,作為一個社會最低層的勞動人民卑卑諾諾、戰戰兢兢的生活還要受到重視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一天大臣們為了報復里格來托,把吉爾達綁架到了公爵府,當里格來托得知自己的女兒被人綁到公爵府后,等到他趕到了公爵府,一切都晚了。里格來托看到這一切傷心欲絕,他決定殺死公爵,可是吉爾達依然深愛著公爵,她決定代替公爵死去,當里格來托看到女兒的尸體時,悲痛的昏死過去,他也為自己曾經的錯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二、詠嘆調《每逢那節日到來》演唱特點
《每逢那節日到來》這首詠嘆調出現在《弄臣》的第二幕,他到處尋找自己的女兒,他跪下向人們哀求,求他們放了他的女兒,卻沒有人肯理他。這時公爵打開了自己的房門,他看到了自己女兒,吉爾達衣不蔽體,所有人都退下后,吉爾達癱倒在自己的父親懷中,哭著向他講述了自己經歷的全部。唱起了這首詠嘆調,詠嘆調是歌劇中的一種唱法,而且詠嘆調都是采用獨唱的形式,沒有宣敘調的敘述直接進入主題。它具有強烈的歌唱性格和動人的旋律線條,結構較為方整,在歌劇中,當歌劇情節發展到某一個關鍵時刻,往往會唱起詠嘆調。這時主要是為了表現歌劇角色內心的情感,婉婉道來,不斷的感嘆,講述心中的各種感情。詠嘆調的演唱因為歌中的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情感,這種感情很容易引起人民心中的共鳴,特別是表達悲傷情緒的詠嘆調,悲婉凄涼,聞者傷心,聽者落淚。從這種悲傷的詠嘆調中人們仿佛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自己也在遭受這種命運,感情上產生強烈的共鳴。《每逢那節日到來》就是采用這種悲傷的詠嘆調,當人們在聽到這首作品的時候都能夠感受到吉爾達撕心裂肺的痛苦。
作曲家創作的這首詠嘆調可以非常深刻的刻畫出劇中角色的性格和內心世界,所以詠嘆調有著任何演唱方式都無法比擬的地位。為了更好地凸顯出劇中角色的形象,把這個角色的形象表現得更加飽滿,作曲家在音樂處理上采用弱拍進入的表現手法,來突顯吉爾達人物的內心變化,帶有哭泣的訴說,在給她的父親講解事情的經過,她和一位青年的相識和一見鐘情,她喜歡的青年告訴她,青年人是貧窮的學生,向她傾訴有多愛她,這一切都還像在做夢一樣,她就被帶到了年輕人面前。故事發展到這里僅僅是故事的高潮的一個小小的燃點,其實這只是為后面的高潮留下了伏筆,真正的戲劇沖突還沒有開始。在這首詠嘆調演唱時,要求演唱者對演唱技巧有很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有良好的音樂修養還需要非常好的演唱功底,還需要對人物的角色的把握及內心的情緒變化進行更好的體會,才能更好地詮釋這部作品。吉爾達這一角色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善良的,活潑可愛的,漂亮的少女,演唱者對于音色的控制氣息的控制都要有嚴格的要求,真情真意的演唱才能完美地詮釋一個角色。
三、《每逢那節日到來》的教學分析
《每逢那節日來臨》這首詠嘆調要求是一個純凈柔美的花腔女高音的音色才能更好地演唱這部作品。這首作品的歌詞基本上就是采用敘述的方式進行表達,歌詞非常透徹地表現了吉爾達的內心世界,準確的為觀眾講解吉爾達所要傳達事情經過,讓我們一目了然。在開始音樂響起主旋律已經響起,在第十小節開始采用弱拍子進入人物的敘述,來呈現吉爾達剛剛被傷害的心,用以哭泣似得創作手法進行演唱。這首詠嘆調雖然是以陳述為主要目的的,但是同樣帶有很強烈的感情,在演唱時要注意這種情感的表達,在保持敘述的過程中把情感到表達到位。同樣,在我們的演唱教學中,要把正確的演唱方式方法傳遞給學生,引導他們去深刻地認知了解這個人物,同時要對《弄臣》這部戲劇本身有著一個深刻的認知,了解這部戲的背景和詳細內容,這是演好這部戲的基礎,在演唱時要注意字正腔圓,吐字和咬字都要清晰明確。詠嘆調首先是前調,前調是非常舒緩的,聲音也要保持平穩,用一種敘事的語調去輕聲訴說。而當前調結束進入第18小節,節奏也開始變得強烈起來,表現出一種抒情的旋律。這一段演唱開始抒情,聲音要符合抒情的溫柔甜美。主要是為了表現這時的吉爾達仍然對公爵情根深重,癡心不改。聲音中充滿著少女的情感,帶著少女的天真爛漫。接著經過間奏,吉爾達開始回憶在公爵府里發生的事情,這時的節奏也變得緊張急迫起來,要把吉爾達情緒里的緊張、害怕、不安充分地表現出來。旋律節奏發生了變化,音樂變得更加緊湊急促,歌詞在這里從少女的內心世界剛剛還是愛情的萬般美好,結果故事的轉折從這里發生了變化,家里沖進了一群人,吉爾達被拉回到現實世界的殘酷,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安,讓人無法想像。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時能夠準確的把握住人物內心變化,除了演唱時對聲音技巧的運用及呼吸的控制,還要很好的拿捏人物的心理變化。吉爾達的聲音是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聲音,如同剛剛開采出來的璞玉,聲音充滿了少女的空靈和干凈。當面對公爵給她的愛情時充滿了興奮、激動和幸福,而當她發現公爵是一個感情騙子智慧,卻仍然不改變自己的深情厚意,仍然對公爵一往情深,甚至愿意為這種人犧牲自己保全他。在愛情來臨時,它花俏、甜美,充分體現了人物。自始至終她都是一個善良單純到完美的女孩,如同天堂來到人家的天使,吉爾達的聲音要如同天籟一般空靈。演唱時,一定要注意這個角色的聲音特色,充分發揮花腔女高音的聲部特性,把這個聲部的聲腔美充分地展示給觀眾,讓這個可愛、可悲、可嘆的悲劇女性生動、具體地呈現在舞臺上。
在演唱時我們要通過技巧來控制氣息并保持足夠的流動性。使得聲音順暢地向前走,避免聲音的干澀和凝滯。威爾第創造了吉爾達這個優秀完美的人物,并為她寫下了很多特有的曲調,特別是詠嘆調《每逢那節日到來》,吉爾達這個人物的演出需要非常強的專業功底和對情感的深刻認知,在演唱中使用大量的花式女高音的唱法,要在演唱時保持一種少女般的純真,這對于女高音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對我們聲樂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育者要對這些問題加大重視程度。氣息是歌唱的基礎。一個優秀的演唱者肯定能很好地控制住氣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更好的訓練學生,如何更好地運用呼吸的支持,與此同時要注意意大利語言的準確,要了解每一個音所表達的意思,要求演唱者要進行字對字的翻譯,要想很好的演唱,首先要掌握準確的語言,演唱時才能夠更好的變現人物。在技術上要求音樂、語言元音的連接及樂句的連貫,呼吸氣口的控制,不斷把音樂推向高潮。
結語
威爾第《弄臣》中吉爾達這個角色集合了各種美好品質的純情少女,劇中通過對她可愛、可憐、可悲的短暫一生的演繹,引發人類的共鳴,《每逢那節日來臨》的演唱為整部歌劇的高潮奠定了伏筆。這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到現在不僅作為高校的必唱曲目而且還是音樂會的保留曲目。通過本文簡單的闡述分析,希望可以為演唱者在演唱這部作品時提供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1]田鳴恩.科學的唱法——如何唱高音[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2]張弦,徐國弼,申文凱,安紹石.西洋歌劇名作解說[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3]潘葉琴.威爾第歌劇《弄臣》吉爾達形象塑造及審美特征[D].江西師范大學,2009.
[4]李林蓮.威爾第歌劇《弄臣》中吉爾達的形象塑造探究及唱段分析[D].西北師范大學,2012.
[5]鄭曉婢.歌劇《弄臣》中吉爾達的形象塑造及其唱段分析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