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壽炎等
近期,電影《我不是藥神》成為全社會熱議的話題。
影片中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呂受益是一位普通的市民,家庭的經濟條件使他只能購買違法的走私仿制藥,這是第一層困境。他對生命并不珍惜,但是自殺的念頭和對于幼小兒子的父愛,又成為一對強大的力量,將他左右撕扯,使他置身于第二層困境之中。當他參與走私販賣仿制藥之后,一方面在違法中擔驚受怕,另一方面又獲得了有效的治療,這又是一重困境。此時,自殺的念頭早已遠去,他相信自己能活到“當上爺爺”的那一天。而這點卑微的“小確幸”又使觀眾為他深捏一把汗。果然,當仿制藥長久斷供,病情惡化進入急變期之后,他終于陷入了徹底的絕望。
影片中的幾個主要角色都像呂受益一樣,各自陷于自己的人生困境之中,承擔各自命運的重量。而且,每位個體都成為一個輻射源,往外一層一層輻射,對人性、命運、家庭、社會、法律和制度提出一系列追問,在充沛豐富的情感之外,增添了冷峻的思想深度。
文藝作品要用中國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必然呼喚現實主義傳統的回歸。《我不是藥神》為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創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那就是要講中國故事,更要藝術地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