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
最近,新浪教育發起“00后的高考誰做主?”的問卷調查,共計回收有效問卷兩萬余份。超過半數受訪者并不認同“高考改變命運”的說法,他們認為高考只是一種經歷,不必上升到“改變命運”的高度。
那么,高考作文為何還是叫人念念不忘、且在每個人心中“必有回響”?無非兩個原因:一則,中國人講究耕讀傳家,自古就知道“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的規訓;二則,在高考考題里,作文大概是最容易安放詩意靈魂的地方,教育的價值與走向,乃至這個社會的溫度與維度,都能在高考作文題目間窺見一斑。
其實,每年的作文題目雖然千變萬化,但始終繞不過三種類型:要么是緊跟時代,題目背后是大寫的家國情懷;要么是敬畏母語,發掘母語對于考生的價值引領意義;要么是哲理思辨,站在基本哲學思辨的視角,去反芻芳華青春中的點滴感悟,這種反思與頓悟,在于啟蒙人生的理性之路、奮斗之向。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中國人講究“文以載道”“文如其人”。由此觀之,高考作文其實都指向思維本身,在高考作文中讀懂國家與社會的變化,在高考作文中堅守價值與信仰的方向,從而成為一個理性的人,一個懂得欣賞母語之美的人,一個心胸豁達眼界高遠的人——這,大概才是我們熱議高考作文的終極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