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麗
在中國古代,每每有重大的事情大都會通過石刻來做記錄,石刻成為文化傳承的一個載體。在廣西賀州歷史遺留下來的眾多石刻中,八步尖峰山石刻頗有特色,至今留存著80年前著名畫家徐悲鴻的題匾和時任廣西省主席黃旭初等省府地方要員名流的題文題聯。尖峰山摩崖石刻與山下墓碑石刻
尖峰山(原叫鳳凰山),位于今賀州市八步區八步街道廈良村點燈寨,尖峰山東南面山腰峭壁上的摩崖石刻,下沿距山坡地面約2.6米,北距臨江河約100米。石刻總長5.3米,總高1.4米,上書“瑞應來儀”四個繁體大字,有讀橫書,陰刻楷體,每字高1.2米,寬1米。落陰刻豎讀雙款,上款為“文山先生遺阡”,下款為“浙江徐悲鴻并書”。字體雄渾,行筆剛勁有力,結構嚴謹端莊,摹刻精美。
徐悲鴻是江蘇人,為什么落款浙江?耐人尋味。
在摩崖石刻的下方,有一座建造豪華的磚石封土墓,墓主人就是徐悲鴻先生的摩崖石刻中提到的“文山先生”即梁文山。墓碑石刻有落款為黃旭初撰寫的墓志銘,還有多位各界名人撰寫的挽(墓)聯。
關于墓主人梁文山,時任國民政府廣西省主席黃旭初撰寫的墓志銘是這樣敘述其生平的:
先生姓梁諱紹宗字材號文山,賀縣藍田村人也……考賀縣志:藍田梁氏,實稱望族,清初自美先公及其子文蔚、文峰、侄文翰、孫錦堂、慶堂均以歲貢出身,一時有梁氏六明經,暨三世明經之譽,可謂盛矣。先生生當清末,亦以明經顯于時,值清廷疏通人才,凡五貢俱得,就職出仕,先生乃以縣丞簽分本省候補,大府器之,尋借暑東泉巡檢,在任年余,政聲卓著……
墓碑除有黃旭初敬撰、張廷輔(梁文山嫡傳弟子)謹書的共1156個字的墓志銘外,還刻有多位各界名人撰寫的題聯(挽聯),如:
第五路軍軍長張淦題:
風雅猶存佇看風采陳雅什
瑞云近接預徽應瑞啟云礽
第五路軍副軍長王贊斌題:
文冠童軍筆能扛鼎
經傳學子人盡成材
留日學士、清末甲辰科進士徐培題:
白頭偕老生多福
黃土同封卒不孤
嫡傳弟子、總統顧問張廷輔題:
我尚愧高材 衣缽早傳承溢譽
師真多厚福 云山坐領續豪吟
如此多的名人要人在梁文山去世后,前來對其悼念題聯題橫匾,省主席還親自撰寫墓志,可見梁文山先生在當時的賀縣頗有聲望。
名士梁文山及梁氏家族
賀縣(今廣西賀州八步區),位于廣西東部,處于桂粵湘三省(區)的結合部。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設置臨賀,在今八步區賀街鎮西南村和河西村,屬蒼梧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設置賀州;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改賀州降為賀縣屬平樂府,隸廣西省;賀縣縣城直到1951年8月才遷到八步。
八步雖然是在1934年正式成為建制鎮的,但八步這一地名在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就已經有石刻記載了。清末至民初,八步已是廣西近代礦業生產使用先進技術的榜樣,發行過自己的錢幣,1931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國民政府廣西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駐地。
自古以來,賀州地區以錫礦品位好、產量高而聞名,八步出產的純錫有“八步響錫”美稱,譽滿東南亞等地。近代,運錫的商船在賀江流域特別是臨江段最多時達三五百艘,來往于八都港線(八步一都城一香港)、八都廣港線(八步一都城一廣州、香港)、平梧港線(平樂一梧州一香港)之間,去時載運錫錠,回程載運機器,燃料及百業雜貨,絡繹不絕,百業昌盛、金融活躍、市場繁榮、商貿集散,可謂黃金水道。清末民初時,多次動亂、兵災和軍閥暴政,加上河段遭受的自然災害等,諸多因素導致了航道不暢通,船運稅收下降減少,更產生連帶效應,嚴重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民國初,陸榮廷委任廣西大學堂教員梁文山為賀縣稅務局局長。梁文山極盡全力設法疏通境內因戰亂而梗塞的江河,使航道恢復,航運順暢,稅收恢復原有額度甚至攀升,據記載,1935年,全廣西的錫產量為100萬公斤,僅賀縣八步就為38.7萬公斤,超過整個廣西錫產量的1/3,八步一躍成為廣西的錫都。特別是1937年和1938年,八步錫礦開采的頂峰時期,礦工人數高峰期達3萬余人。也因此,梁文山在賀縣乃至廣西都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所以,黃旭初撰寫的墓志銘里還有這樣的敘述:
……已而清鼎改革,陸公榮廷統治省局,知其能檄,委賀縣統稅局局長,時賀亂甫定,河道梗塞,稅收短少,固意中事,先生感于知遇,承乏斯職,乃極力設法疏通江河,不逾月而收入如故,且有過之……
梁文山的妻子蔡蔚青(1888-1978),畢業于廣西省立第一完全師范學校,1914年到賀縣后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維護慈善機構“梁愛日堂”。梁文山的長子梁任邦是清末廩生,歷任龍州地方檢察官、合浦、諒山、曲江等縣承審員,欽廉鎮守使,廣西邊防陸軍第三支隊副官,湖南任用縣知事,陽朔縣知事以及貴縣、賀縣教育局局長,桂林縣長等職。二子梁傑邦,畢業于廣西桂林陸軍小學堂第三期,與李宗仁、徐啟明同窗,歷任抗戰時賀信懷游擊隊上校聯隊長暨第二集訓游擊隊副司令,廣西綏靖公署上校參議,懷集縣副縣長,賀縣上校民團副司令等職。
抗戰之初,地處抗戰后方的賀縣青年和青年學生在政府和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宣傳、動員、鼓勵下,踴躍投身軍中和參加廣西學生軍到保家衛國的抗日洪流中。史料記載,當國民政府招考廣西學生軍時,賀縣中學考取廣西學生軍的就有40多人(其中7人是女生),1938年11月在桂林正式成立的廣西學生軍第一團第三大隊第十一中隊里,賀縣籍的學生軍就有57人:梁氏宗親有多人或從軍或報讀軍校投身抗日戰場,參加淞滬會戰、蒙城保衛戰等。
1937年10月7日,梁文山卒于賀縣縣城賀街家中,1939年9月29日,葬于八步尖峰山。
因梁文山在當地德高望重,一直以來都主張積極抗日,受到廣西省府和地方要員及從各地流落到桂林的文化界名人的尊敬。所以,在他去世后兩年間,廣西省府和地方要員及從各地流落到桂林的文化界名人陸陸續續前來悼念,留下了題聯(挽聯);黃旭初也前來八步悼念并為其撰寫了墓志銘。后來這些墓志銘和挽聯,由時任臨桂縣縣長的梁文山長孫梁家瑞請石匠將前來悼念的要員題寫的悼聯(挽聯)刻成碑,立在梁文山的墓前。
徐悲鴻題匾“瑞應來儀”之由
徐悲鴻( 1895-1953)與廣西“二李”(李宗仁、李濟深)的關系都很要好,他第一次到桂林后,新桂系當局就為他舉辦了首次在桂畫展,聘任他為廣西美術會名譽會長。爾后,鑒于他的個人名望,還請他擔任廣西省政府顧問。從1935年11月到1942年12月,徐悲鴻先后來往廣西10次。其間,徐悲鴻在桂林辦學,籌建“桂林美術學院”:興辦夜校形式的“廣西省會國民基礎學校藝術師資訓練班”,進行講學;進行藝術創作;多次籌備個展與群展等各種美術活動。1939年1月,徐悲鴻赴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舉辦籌賑畫展、宣傳抗戰,他將籌賑救亡義賣畫展所得的1.5萬多元交由星華籌賑會匯交廣西,作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抗日陣亡將士遺孤撫養之用。
梁文山一家積極為抗戰而出力,其長子梁任邦和其孫梁家瑞在桂林政界威望很高,有深切愛國之心的徐悲鴻與梁任邦父子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所以,梁文山逝世后,當時在廣西陽朔歸隱創作的徐悲鴻也順江而下先到梧州。徐悲鴻不露聲色地到了梧州,入住時任廣西梧州省立醫院院長易敦吾家,其兄長易欽吾與徐悲鴻有同窗之誼,且是他向徐悲鴻推介廣西桂林山水風光的。易敦吾把他安排在自己寓所的廂房里居住,為他保密,保他安全。為表答謝,徐悲鴻在易院長寓所客廳里創作了《奔馬圖》,至今仍由易敦吾后人收存。
1938年初,徐悲鴻離開梧州乘坐商船由西江入賀江(封水)逆流而上穿過信都縣(今賀州市八步區信都鎮),然后過兩江匯合處的浮山,沿臨江傍賀縣縣城北上,最后到達八步。近40天的商船航行,徐悲鴻沿途寫生,創作了《賀江景色》等作品。
徐悲鴻到達八步后,即前往藍田寨的梁氏宗祠悼念梁文山。他為梁氏宗祠書寫了一幅對聯(據梁氏后人梁世遠口述,對聯后來被人拿走,已遺失)和“瑞應來儀”橫匾一幅。徐悲鴻的墨寶“瑞應來儀”4個大字,是由梁氏家人另請工匠摹刻在梁文山墓后被磨平的崖壁上的。徐悲鴻是江蘇人,為什么落款浙江?筆者認為,這與他的不公開之行有關。
《西京雜記》卷三:“瑞者,寶也,信也。天以寶為信,應人之德,故日瑞應。”來儀,比喻杰出人物的降臨。題匾“瑞應來儀”,應該是徐悲鴻對梁文山及其家族聲望和貢獻的充分肯定。
徐悲鴻到八步后,還到了八步的財源地富賀鐘礦業公會,在那里留下了作品《蟹》。徐悲鴻在八步期間,還創作了《八步寫生·晨》《馬·無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