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進遠
極光是一種美麗迷人的自然現象,看到極光據說是人生四大夢想(另一個版本說是七大夢想)之一。同時,看極光也是許多高端旅游產品的賣點。不過,要想看到真的極光,必須了解極光是怎樣產生的,極光有什么特點,如何與晨曦、晚霞或者月光相區分。
在這篇文章里,我們首先討論極光產生的機制,然后與大家分享作者在一次坐飛機時拍攝到的極光照片,并且介紹拍攝的要點與經驗。
作者利用這些照片制作了一個視頻,并且將有關知識寫成了一首歌。讀者可以以此作為中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素材,也可以當作業余文娛活動時合唱曲目(文后附有詞曲),乃至作為廣場舞的伴奏(不是開玩笑,作者確實在作品中設計了很酷炫的節奏變化)。
此外,作者希望這首歌成為一塊引玉的板磚,期待見到其他科普作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科學普及歌曲。
關于極光產生的機制,有很多細節人們仍然不清楚,不過有一點已經得到確認,那就是極光的能量是由太陽風提供的。

太陽風是太陽向周圍噴射的帶電粒子,其中主要的成分是質子。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好像是個溫火慢燒的煤球,可是實際上太陽內部的能量轉換過程非常劇烈。太陽活動會在太陽表面產生高達數萬千米的熾熱氣流,將太陽的物質向外拋射,每秒能拋出800千克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太陽風與太陽光混淆,太陽風的粒子也不是以光速飛出來的。太陽風的速度在200千米/秒至900千米/秒,飛到地球需要幾天時間,而太陽光到達地球只需要8分鐘。
太陽風的粒子到達地球附近后并不會直接砸下來,因為我們的地球有磁場。太陽風的帶電粒子進入地球磁場后就受到洛倫茲力,開始拐彎。洛倫茲力總是與帶電粒子的運動方向相垂直,因此并不會使它的能量損失,但能改變它的方向。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太陽風粒子大部分將繞過地球,而不是吹到地球上。
由于太陽風是帶電粒子,如此大量的帶電粒子運動將形成很大的電流,產生一個大尺度的磁場。這個磁場與地球自身的磁場疊加,使得地球周圍空間總磁場的形狀像一個快速游泳的水母——有一個扁球狀的頭,后面拖著一個長長的尾巴。
地球上的生物,從恐龍到人類,都應該感恩地球的磁場。如果沒有磁場會怎么樣呢?一個活生生(確切說:死翹翹)的例子就是我們的“鄰居”——戰神火星。有科學家認為,火星在約40億年前失去了磁場,于是太陽風就把火星表面的氣體分子吹走了。現在,火星表面大氣壓強約6百帕(hPa),而地球表面大氣壓強約1000百帕。如果地球磁場沒有了,我們周圍的大氣最終也會被太陽風吹走,變成像水果罐頭瓶里那樣的近似真空。

當然,大氣丟失有一個過程,不至于我們哪天上著班或者睡著覺,周圍就一下子變成了真空,我們就都原地爆炸了。不過,我不很清楚,在大氣逐漸被太陽風吹走的這段時間里,有沒有地面的生物來得及進化成為可以在低壓中生存的物種,或者在地下水體中生存的生物,并且一直存活下去。前不久,科學家在火星冰蓋下發現了冰下湖,相信人們在不久的將來,就能知道那里是不是存在生物了。
好了,我們不要再開腦洞想象不太會發生的災難了。讓我們回到現在,繼續欣賞談論美麗靜好的極光。太陽風的帶電粒子來到地球的外層高空,磁場施加在這些運動著的帶電粒子上的洛倫茲力,使得它們拐彎,可以想象其中會有一部分在磁場中繞著圈地轉。高空大氣被電離以后,有的電子也可能從太陽風獲得能量,在磁場中繞圈。這些帶電粒子可能具有一定的向南或向北的初始速度分量,于是它們就會沿著像牽牛花藤一樣的螺旋軌跡,向北極或南極運動。

在靠近兩極的地方,地球的磁場比較強,因此,帶電粒子運動軌跡的半徑就會越來越小。這樣一來,帶電粒子運動的空間就狹窄了,相應密度就大了。地球磁場就像漏斗一樣,讓巨大外層空間中的帶電粒子,集中到南北極的上空。
當然,大部分帶電粒子并不會打到兩極的地面上。因為兩極附近的磁場是漏斗形的,帶電粒子轉圈時,受到的洛倫茲力有向上的分量。這個向上的分量使得粒子向下運動的速度逐漸變慢,最終向上飛回去。這種現象叫作磁鏡效應。
存在于北極與南極上空的這些帶電粒子,在運動中會與大氣中的分子與原子碰撞,使之被激發,達到較高的能級。當被激發的原子回到基態時,釋放出一定能量的光子,就形成了極光。根據原子激發態與基態之間能量差的不同,放出光子的能量也不同,而光子的能量與光的頻率成正比,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極光。
在極光的光譜當中,最主要的是558納米的綠光,這是氧原子發出的。原子態的氧存在于高層大氣,而在100千米高度以下含量急劇減少。因此,很多時候極光都有一個清晰的下部邊界,像是一幅裁剪整齊的幕布。
太陽風強弱的變化與地球的季節沒有簡單確切的關系,因此極光在任何季節都可能看到。大多數情況下,極光的亮度比較暗,要在天色全黑的情況下才能看到。在夏季,尤其是接近夏至期間,高緯度地區日照時間很長,夜間很短,在北極圈之內甚至會出現極晝,太陽24小時不落,這樣就不可能看到極光。如果單考慮黑夜時長,固然冬季最佳,但是冬季去高緯度地區恐怕太冷了。因此,綜合考慮起來,春秋季是比較折中的時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