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斌
1978年底的中國,固定電話用戶僅193萬;2018年6月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達15.1億,微信月活躍賬戶10.58億。
以改革開放40年的視角來俯瞰,中國通信業的發展堪稱奇跡。
40年通信業巨變,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如今,中國在網絡規模、網民數量、手機用戶、移動支付等方面均在世界領先。無處不在的基礎電信網絡,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應用,無處不在的智能終端,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溝通習慣。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直到改革開放之初,在中國,電話仍是稀罕物,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擁有。
“1978年,有著9億人口的中國大陸,電話數量仍不足200萬,比400萬人口的香港地區還少。電話轉接要靠人工,打長途到農村,少說要等幾個小時,一兩天打不通也很常見。”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原副會長郝為民回憶,寫信是那時候大多數人通訊的唯一選擇。
80年代電報業務的上線,讓大眾信息傳播速度實現了飛躍。按字數計費的電報,連標點都省去了。“13日到28次接”,寥寥數字,卻“信息量極大”。
到80年代后期,電話逐漸進入城市里經濟條件好的家庭。
隨著公共電話亭和私營電話攤位的興起,一種全新的單向移動通訊工具BP機(尋呼機)在90年代初登上歷史舞臺。
家住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的劉曉亮,至今還珍藏著一部BP機。劉曉亮說,自己參加工作后,用第一個月工資買了這部能顯示中文的BP機。出門在外,BP機一響,立馬奔向電話亭回電話,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景觀。
進入21世紀,互聯網逐漸發展起來,網頁聊天室和QQ等聊天軟件,讓即時文字通訊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單色屏手機出現,相對親民的價格加上便攜的優勢,大受民眾歡迎。
從單色屏到彩色屏,從功能機到智能機,從2G到3G再到4G……手機的更新換代,不僅令公共電話亭逐漸消失,也讓很多家庭不再保留固定電話。
近幾年,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迅猛發展,以及微信等移動端軟件的迅速普及,讓人們用低廉的成本,實現了從“見字如面”到“音畫同步”的巨大跨越。
如今的大街上,隨處可見人們用智能手機聊微信、刷新聞,任意切換文字、語音和視頻通訊。這樣的變化,是很多人當初怎么都想不到的。
1978年,我國通信網的基礎設施仍停留在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據原郵電部副部長劉立清回憶,當時中國的通信狀況基本可以用“裝不上、打不通、聽不清”來形容。
1988年11月,國務院在政策層面上明確了郵電體制以政企分開、郵電分營為改革方向。1994年7月,中國聯通的成立為通信業引入競爭;1998年,信息產業部和國家郵政局相繼掛牌;2008年,信息產業部并入工業和信息化部……一系列頂層設計引領中國通信業有序向前,不僅日漸掙脫瓶頸束縛,更迅速成長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市場競爭格局逐步形成,使我國加速邁向全新的移動通信時代。2003年10月,我國移動電話用戶數超過固定電話用戶數。今年6月底,移動電話用戶總數已突破15億戶,其中3G和4G用戶占比達82.8%。
活力四射的通信經濟中,大眾百姓無疑成為最大受益者。2015年,我國已實現100%的行政村通電話、100%的鄉鎮通寬帶。
四川省昭覺縣有個“懸崖村”,全村500人都居住在離公路六公里外的高山上,只能依靠一條沿著懸崖陡壁垂直而下的800多米山路出村。2017年春節前,中國電信為“懸崖村”開通了百兆光纖寬帶和4G網絡,打通了信息天路。有了網絡,以前無人問津的“懸崖蜂蜜”等當地特產,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
另一項惠及億萬用戶的好事是“提速降費”。2015年5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首次部署通信業“提速降費”。經過四年的持續推進,套餐價格不變、寬帶網速翻番;取消套餐內長途費、漫游費;多次大幅下調國際漫游資費……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移動流量平均資費較2017年底又下降了46.2%。
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拿電報每個字0.14元的計費標準,與如今最普通的30元1GB手機流量套餐比較,電報發一個字的費用,移動互聯網理論上能發23萬字。這數十萬倍的差別,就是通信業走向大眾的最好注腳。
技術,是通信業進步的原動力。在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大背景下,通信業的發展歷程,既離不開市場,更離不開技術。
1982年,中國第一部萬門程控交換機在福州引進,拉開了我國通信業告別“搖把兒”電話時代的序幕。“當時我國大部分縣城和鄉村都是人工手搖電話,大中城市是步進制、縱橫制,沒人知道什么是程控電話。”福州市電信局高級工程師林邦馨說,程控電話由程序自動接續,是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
由于我國還不具備程控交換系統的研發能力,一時間,國內電話網所使用的程控交換機由思科、朗訊、阿爾斯通等來自八個國家的九家企業主宰。“每家企業的制式標準都不一樣,在我們業內被戲稱為‘八國九制。”林邦馨回憶。
對此,原郵電部提出了“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思路,通過技術引進,了解并吸收國外技術,與國外企業市場競爭,激發國內通信產業的潛能。1991年,我國第一臺自主研制的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HJD04”誕生,一舉扭轉了我國電話網建設受制于人的被動態勢。
類似的故事還在移動通信2G、3G建設中上演。在4G技術研發過程中,我國提出了基于TDD、OFDM和多流智能天線的原創性系統方案,實現了百兆高速率、十倍于3G的大容量……由中國主導的TD-LTE標準成功入圍4G國際標準,并在過去五年間占據了全球4G市場半壁江山。
在經歷了移動通信領域“2G跟隨、3G突破、4G并進”的階段之后,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以華為、中興、烽火和大唐等為代表的中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不負眾望,在標準制定、前沿技術研發和網絡建設實踐等領域全面崛起,站在了全球技術創新的最前列。
40年來,中國通信業抓住了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創造了令世界驚嘆的成績。這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我們幸福生活的印記。
(摘自七一客戶端/《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