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力
摘 要 狂歡現象自古便有,但人們始終將其當成一種普遍的情緒,但學界并沒有人重視起來去研究這種現象。而巴赫金便將這種“狂歡”理論化,他提出“狂歡”就是與我們日常的生活不一樣,是一種讓人們的言行狀態與日常生活不同的景象。巴赫金的狂歡理論是基于民間狂歡節的自由形態而提出的,表情包的產生也正是狂歡化思維的投射,也是全民狂歡、集體狂歡日常化的一個最直觀的反映。可以說,表情包是狂歡理論具象化的呈現。
關鍵詞 巴赫金;狂歡理論;狂歡節;狂歡式;狂歡化;表情包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7-0026-02
巴赫金的狂歡理論有3個基本概念,分別是狂歡節、狂歡式、狂歡化①,以下結合狂歡理論的3個基本概念對表情包進行分析。
1 狂歡節與表情包
狂歡節一開始指的是我們約定俗成的節日,如同春節、圣誕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可以擺脫平日的種種繁瑣規矩縱情娛樂。而后,狂歡節被人為泛化,只要具備全民性、儀式性、平等對話性3個特征均可定義為狂歡節。
1.1 狂歡節的全民性與表情包應用的自由開放性和交互主體性
狂歡理論強調在儀式下行為模糊了階層間的界限,使得中心的權力與地位被消解,邊緣上升到中心,人們不再具有等級、地位上的區別,全民在一起進行狂歡。而表情包的應用也是對全民都不設限,只要你想用,你就可以去學著用,并不具有排他性,開放給全民并且提供根據個人愛好自由選擇表情包的機會。巴赫金指出狂歡節中的民眾,并不單單只是觀看者,他們也是整個表演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樣的“交互主體性”在表情包中也有體現,表情包一方面確認傳受雙方各自的主體性,并且還強調傳受雙方存在相互接受相互影響的關系。
1.2 狂歡節的儀式性與表情包的虛擬性
狂歡節必須要有能區分日常生活和狂歡節的儀式,有了這種儀式,人們便可脫離真實世界,進入到由儀式建構的虛擬世界里。表情包被賦予意義,應用者在使用過程中根據語境的變化而賦予其新的意義,構建出與現實世界相關又獨立于現實世界的狂歡世界,這個狂歡世界類似于狂歡節提出的虛擬世界。表情包的交流功能遠超文字的表意功能,加之交流環境、傳授主體特性、相處模式、表情包上附文本等,都給表情包賦予了不同的內涵。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傳播形式更加豐富,有時盡管傳受方沒有改變,但時期不同含義便不同,這進一步體現了表情包的虛擬性特點。
1.3 狂歡的平等性對話與表情包的本質特性
在狂歡理論中,生活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嚴肅的;一種是毫無制約隨心隨性的。而狂歡節便是第二種生活,在這種生活模式中,充滿了隨意和不受限制的萬物平等互動。以此為參照來分析表情包,發現表情包本身的特質中就具備這種平等性對話,它的平等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別人用的表情包大家都可以用,在技能掌握上也沒有門檻。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行創造改造并且無需屈服于社會主流觀念,可以跟從自己的喜好,充分捍衛自我立場,平等交流。
二是在一定程度上以戲謔的形式消解對話雙方的距離感和談話的緊張嚴肅氣氛,帶來一種更加輕松愉快的環境。并且有時會利用表情包圖文的對抗性,生發出喜感,從而消解其中的對抗性。
2 狂歡式與表情包
巴赫金的理論中所說的狂歡式,實際上就是儀式、活動等外在形式的統稱。根據不同的狂歡內容呈現不同的狂歡形式。因此這種形式非常復雜和多樣化。狂歡式有4個特性:隨便而又親昵的接觸,插科打諢,俯就,粗鄙②。
2.1 表情包的“隨便而又親昵的接觸”
狂歡式的“隨便而又親昵的接觸”想要表達的其實就是廢除一切規章制度的約束,人們自由而平等。而表情包主要用于社交軟件上的日常交流,在這種交流中,人們好似隔著簾子交流,模糊了等級或規矩,可以用表情包輕易地親昵起來。
2.2 表情包的“插科打諢”
狂歡式的“插科打諢”想要表達的是在狂歡的時候人們可以不用辦正事,可以不著調的娛樂消遣。恰恰表情包的產生也出發于一種游戲心理,它更多關注的是戰斗畫面的過程,而不是內容,表情包也不是用來說正事的,大多是情緒宣泄、無聊的玩笑等。表情包的刷屏行為往往也是出于跟風和湊熱鬧、圖好玩兒,從中無法看到發送者的思考。表情包使用者不知不覺就加入了一場“插科打諢”的狂歡。
2.3 表情包的“俯就”
狂歡式的“俯就”是讓神圣去接近庸俗、讓崇高去接近卑劣、用智慧去接近愚蠢。而表情包有時會經過加工把原本嚴肅的內容,比如大自然或名人偉人加工成輕松詼諧的內容,讓圖像內容自身的距離感被打破。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通常的非娛樂材料產生強烈的娛樂效果,并且在改造后,“俯就”了狂歡。
2.4 表情包的“粗鄙”
狂歡式的“粗鄙”因“俯就”而顯得并不神圣高雅,處處體現著原生態般的粗鄙。少數年齡層較大的用戶會使用“早上好”“你真棒”等正能量雞湯語言,但大多數表情包用戶都是負能量的代表,含有性暗示或粗俗語言的表情包,一般交流不會使用,只在關系較為親密、場合較不正式時使用。表情包之所以受歡迎不光是因為制作精良、引人發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粗鄙的語言可以達到宣泄情緒的效果。
3 狂歡化與表情包
在巴赫金的表述中,“狂歡”一詞并不是終極的,而是一種詩意的描述:“狂歡已經形成了一套具體的、情感的象征意義形式,從大型復雜的大眾戲劇到個人的狂歡表演。”這里所說的狂歡化便是對于狂歡的一切具有象征意義的表述,是一種將狂歡化表述成文學語言的總和。狂歡化的概念主要應用于文學內容研究,狂歡化的文學具備3個特征:怪誕軀體形象,語言的對話性,加冕脫冕結構。
3.1 表情包的“怪誕軀體形象”
狂歡化的“怪誕軀體形象”是指把狂歡的內容具象化成一種形態,這種形態源于真實生活,但絕對不同于真實生活,是對狂歡內容的一種藝術化加工。
雖然它針對的文學領域,但是表情包的符號表達也存在這樣的一種特點,從原本的象形性的近景臉部表情,到天馬行空的抽象形象肢體表情,都是一種怪誕的軀體形象,體現了怪誕現實主義,如暴走漫畫表情包系列。
3.2 表情包的“語言的對話性”
狂歡化里的符號不被視為一個固定樣態,而是被視為一個活躍的動態化的詞性,在不同的社會條件、社會語態下,符號的意義會因社會意義和具體的語態而時時變幻。巴赫金的“語言的對話性”在此也強調了狂歡的意義是在對話中產生的。
表情包的設計本來就是為了方便交流,增添了文字并設置具體語境的對話性話語,一般一個表情上會是一句話,或是一個情緒狀態,用于引發對方話語上的接替或是回答對方的某句話語或某種情緒,充分體現了“對話性”,進一步增添了表情包應用的實用性。
3.3 表情包的“加冕脫冕結構”
國王的加冕和脫冕儀式是最初儀式感這個認知形成的起源,也是狂歡理論中一些觀點的靈感來源,這種儀式代表了一種變革,一種新舊交替。在表情包的再創作過程中,也處處體現出這種變革感和儀式感,因為表情包的使用者不僅僅是使用者,還可以是創作者,使用者在具體的適用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為自己創造更符合心意的表情包,這種高高在上權力握在手中的感覺會激勵使用者更多的進行創作和使用,這便是使用者對自己的一種加冕。這種模式運作下,使用者在創作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更稱心如意的表情包,還得到了對自我的高度認可,獲得了一種自我欣賞式的快感,而且還能體會到其他創作者的不易,可以站在創作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拉近了使用者和創作者之間的具體,更好的打破隔閡,拉近心靈的距離。
綜上所述,表情包完全符合狂歡理論的各種認知,是現代網絡狂歡的具象化呈現。
注釋
①閻真:《想象催生的神話——巴赫金狂歡理論質疑》,《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
②李文寧:《狂歡化理論的淵源與發展》,華中師范大學學位論文。
參考文獻
[1]葉虎.巴赫金狂歡理論視域下的網絡傳播[J].理論建設,2006(5):66-68.
[2]胡春陽.網絡: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歡理論為視角[J].復旦學報,2006(1):115-121.
[3]洪曉.狂歡:自由生命的張顯——論巴赫金的狂歡理論[J].巢湖學院學報,2004(5):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