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鑫
摘 要:古塔作為一種不可移動文物,與建造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信仰乃至民間生活的價值取向都有著緊密聯系。迄今為止,人們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星塔的研究基本限于其佛塔和航標塔的屬性,而在文峰塔這一塊鮮少有人提及。文章將著重闡述羅星塔的文峰塔屬性,希望能探尋更多的歷史文化價值。
關鍵詞:羅星塔;文峰塔;文運;復建
在福州馬尾的羅星山上有座距今近四百年歷史的石塔——羅星塔,究其歷史,可追溯到南宋時期。羅星塔最初是南宋時期所建的一座木塔,因臺風毀于明朝萬歷年間,天啟年間重建。它身上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可以讓我們了解從南宋到明朝時期福州地區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的演變。目前研究羅星塔,多數只提及它是一座佛塔和航標塔,而很少提及它的文峰塔屬性。從現有收集的資料來看,羅星塔也具有祈求文運昌盛的文峰塔屬性。
1 古塔的類型
縱觀福建古塔的文化藝術,就功能性而言,早期以禮佛性質為主旋律,晚期則以調整風水、弘揚文運為主題。福建古塔在其興起消長歷史過程中,還始終貫穿了通洋達海的航標作用,就功能性而言,可以劃分為禮佛、航標、風水文運三種類型[1]。
據《閩都記》記載,羅星塔七層木塔最初由南宋時期柳七娘為亡夫祈福所建。之后福州沿海漁家為祈求航行順利、平安歸來,而將羅星塔和柳七娘作為信仰之用,出海航行前都會前來祭拜。當時佛教在民間作為信仰的最頂端,人們無法用科學知識對許多現象做出合理解釋時,佛塔作為一種精神寄托的功能便應運而生。
福州作為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海上通道,早在1730年《海國見聞錄》中,中國人畫出的第一幅東半球地圖中就有標出羅星塔的位置,后又被收入《航海針經圖冊》,羅星塔逐漸成為了世界公認的航標。
清代林楓所著的《榕城考古錄》中提到柳七娘捐資建羅星塔后,“閩中文運,由是益興”。從宋代開始,隨著對儒學的推崇和經濟上的發展,福建對科舉的重視程度超過前朝,在明清時期達到頂峰,人們逐漸開始由祈求“消災避難”轉向祈求“文運昌盛”。這便是羅星塔出現文峰塔屬性的雛形。
2 羅星塔的文峰塔屬性
文峰塔主要是用來祈求文運昌盛的,隨著風水學說的發展而出現,又稱風水塔、文昌塔等。古代各地興建文峰塔,一來,希望當地多中科舉,興文運;二來,用塔來補全風水上的不足。
2.1 時代背景
明朝時期,統治者崇尚程朱理學,科舉之風盛行,進一步豐富了古代建筑的歷史內涵。人們為了使當地文脈順達,根據風水所建的文峰塔大量出現。查閱史料可發現,文峰塔的建造大多是當地官府和鄉紳捐助合力所建,花費不小,因此大都建造在經濟較為富足、交通較為便利的地方,且和當地的教育水平呈正相關。科舉制度興盛是文峰塔文化發展的動力,而文峰塔對祈求“金榜題名”的作用也促進了當地人民對教育的重視,擴大了科舉的影響力。
從明朝開始,福建成為了一個科舉強省,從陳壽祺等所著的《福建通志》來看,明朝洪武至萬歷年間,福州府10縣的舉人2327人、進士611人,數量遠超其他地區。由此可見,明朝時福州對于科舉的重視程度,科舉制度成為了當地社會主流的價值取向。科舉的興衰事關當地的政治變化和官員的仕途發展,這種地方官員首肯或倡議、紳士積極倡導、普通民眾積極響應的運作模式是當時大多風水建筑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原因[2]。明清時期福建的佛教建筑物數量呈斷崖式下跌,而文峰塔卻大量出現。羅星塔于明朝天啟年間復建,其內涵已不僅僅是佛塔,更多的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重心、信仰追求的改變,帶有祈求文運昌盛之意。
2.2 復建理由
羅星塔木塔因塔身為木質結構,受雨水、風力等因素影響毀于明朝萬歷年間。當時的明朝學者、方志學家徐接連作《興復羅星塔議》和《興復羅星塔呈詞》申請復建羅星塔。據《鰲峰文集》冊十二《紅雨樓集》記載的《興復羅星塔議》中寫道:“福郡人文之興,自唐貞元陳通方及第始。惟時草昧始辟,風氣漸開。沿及宋季,文運寢興。……柳氏斥賣其產入閩,捐貲造巨塔于江心以資故夫冥福,以培吾郡風水,名羅星塔,俗呼磨心塔。塔成而科第蟬聯五百余載。此自嘉靖辛酉年,塔毀而科目日衰。……大抵通都大邑,皆有浮屠以鎮門戶,歷歷有征。夫塔存而文運興,塔毀而文運歇,盛衰遞乘,其應如響,安可謂渺茫而忽諸?……若風水無缺,而人文不興,愚不信也。”[3]
“塔毀而科目日衰”“塔存而文運興,塔毀而文運歇”等都在強調水口無關鎖導致文運走泄,塔倒文運不昌,因此以“興文運”為由提議復建。獲批之后,于1624年就地取材,以花崗巖石重建起七層八角的石塔。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從官員、學者至民眾都希望當地百姓能多通過科舉的選拔進入仕途,十分相信文運的興衰與當地風水有直接關系,也反映了社會價值取向的轉變。
2.3 地理位置和類型
古代多在水口處建造文峰塔以“聚財源、利文運”,這些作為關鎖的建筑便成為當地的象征和標志[4]。高見南的《相宅經纂》提到:“凡都省府州縣鄉村,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方位上擇其吉地,立一文筆尖峰,只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筆,或與平地建高塔,皆為文筆峰。”[5]按《相宅經纂》所說,建造文峰塔的目的有三:一是祈求文運;二是建在水口處,起閉鎖水口的作用;三是可以成為地標之用。文峰塔的形狀多樣,明清時期多以八角形為主,按“陽卦奇,陰卦偶”的說法,文峰塔的層數應為基數。
1624年復建后的羅星塔為七層八角的石塔,地處福州的東南方,馬尾的羅星山上。此處位于閩江下游,三江匯合處,由此可以直達入海口,地勢險要,是閩江和福州的咽喉要道,也是許多兵家的必爭之地。從羅星塔坐落的地理位置來看,符合風水學說上的“吉地”,而形狀和層數也都與文峰塔相符。
2.4 與佛塔的關系
從佛教傳入中國之后,與中國傳統建筑物相結合,才有了建塔的說法。最初的塔是用來供奉“舍利”而存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價值取向的改變,塔的功能也不僅限于供奉“舍利”,逐漸轉向為祈求運勢的風水塔、引渡指路的航標塔等。“塔在巽峰則文運勝”的說法被當時社會所接受,文峰塔便由此出現。
文峰塔是塔功能的一種體現。從建筑形狀來看,和其他類型的塔區別不大,并無獨特性。因此,文峰塔大都借鑒了佛塔的形式,甚至直接用佛塔代替文峰塔。例如,安陽的天寧寺塔原為佛塔,后改為了文峰塔[6]。因此,重建后的羅星塔石塔,雖在每層塔身周圍都設有佛龕,但并不影響它具有文峰塔的屬性。
3 結語
從羅星塔復建的時代背景、復建理由、所在的地理位置和類型、與佛塔的關系這四點可以看出,羅星塔身上所具有的文峰塔屬性還是十分明顯的。
隨著塔建筑的普及化,塔的功能也越來越向民眾的生活靠攏。它承載了時代所賦予的文化傳承,由此衍生出祈福、風水、指路、觀賞等功能。對于古塔這種不可移動文物的研究,不僅僅局限在建筑學和藝術學,更應該看重每個時代獨有的社會背景,挖掘古塔身上的歷史內涵。羅星塔是福建省乃至全國都較為少見的具有佛塔、航標塔、文峰塔三種功能于一體的古塔,我們應該對它的歷史和旅游功能進行合理的利用和開發,讓更多的人認識羅星塔、了解羅星塔。
參考文獻
[1][3]曾江.福建古塔[M].福州: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美術出版社,2015.
[2]白占微.福建古塔文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
[4]戴志堅,陳琦.福建古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5]高見南.相宅經巽[M].臺灣:育林出版社,1999.
[6]崔松林.淺議風水建筑文峰塔[J].才智,2014(1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