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現狀及實踐探討

2018-12-04 11:15:52周翠微李敏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8年15期
關鍵詞:博物館環境

周翠微 李敏

摘 要: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是指應用一切與博物館環境相關的科學技術成果,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進行有效的監測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延緩環境因素對文物材料的破壞。文章分析了文物預防性保護的發展進程,并從專家學者在理論、實施內容、實踐三個方面的研究情況,對當前我國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進行綜述。經過綜述梳理,發現我國當前關于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實踐的文章僅有3篇,故將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做全面分析,以供借鑒。

關鍵詞: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

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是指應用一切與博物館環境相關的科學技術成果,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進行有效的監測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延緩環境因素對文物材料的破壞[1]。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核心是指通過有效的質量管理、監測、評估、調控干預,抑制各種環境因素對藏品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處于一個穩定、潔凈、安全的保存環境,盡可能阻止或延緩文物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改變乃至最終劣化,達到長久保存文物的目的。

當前館藏文物保護理念已經從搶救性修復、被動維修遭損文物向預防性調控環境、主動維護轉變,防止文物產生劣化方面轉變。文物預防性保護理論不斷完善,預防性保護實踐在各文物保護單位有效開展。

1 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發展進程

1.1 文物預防性保護理念的發展

在1930年羅馬召開的藝術品國際研討會上,預防性保護概念被首次提出,要求對文物保存環境溫濕度進行控制。1963年布朗迪認為:“文化遺產保護最重要和優先的原則應該是對藝術品采取預防性保護措施,其效果極大優于在緊急情況下的搶救性修復。”[2]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一概念受到ICCROM(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的重視,逐漸在全球范圍內11個國家的26家博物館推廣。20世紀90年代,ICCROM闡述預防性保護理念為:在不危及文物真實性的前提下,延遲任何形式的、可以避免的損害所采取的必要的措施和行動。可見,預防性保護不但包括環境控制等技術層面的因素,還包括一些管理層面和社會層面的理念。現在,預防性保護理念已經成為國際文化遺產科學保護的共識和發展方向。

1.2 我國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發展

上海博物院吳來明研究員認為,2001—2015年,我國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經歷了準備階段(2001—2005年)、研發階段(2006—2010年)、示范應用階段(2011—2015年)三個階段①。根據當前預防性保護發展狀況,文中認為我國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經歷了準備、研發、示范應用和普遍應用四個階段。

準備階段(2001—2005年)。開展“十五”專項研究:調查影響文物保護的環境因素及環境質量標準;調查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情況;開展館藏文物保護管理綜合研究;實施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達標工程;開展館藏文物保護環境綜合研究。這些研究由不同的博物館主持,其中,2005年11月,上海博物館被批準設立“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研發階段(2006—2010年)。設立“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從2006年開始,國家文物局針對博物館環境預防性保護現狀問題,設立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應用技術研究”“珍貴文物保存環境控制關鍵技術研究”等專項。在文物預防性保護理念拓展和博物館環境監測、調控、評估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取得了一批博物館環境監測、調控技術成果,在理論上提出了“基于潔凈概念的文物保存微環境評估體系的理念和內容框架”,制定了《WWT 0016—2008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質量檢測技術規范》。2009年9月,國家文物局與ICCROM首度合作舉辦亞太地區“預防性保護:藏品風險防范研修班”,國外的預防性保護理念以及評估方法介紹到國內,為加強我國藏品風險管理的防范意識、建立行之有效的保護體系和開拓研究思路奠定了基礎。

示范應用階段(2011—2012年)。根據《國家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基本建立了館藏文物環境監測體系,建立了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根據《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設立了“預防性保護”專項經費。國家文物局與工信部建立了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和示范專項。

國家文物局將上海市博物館作為館藏文物保存環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該科研基地制定了我國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各項相關標準,以2010年世博會的應用為示范,逐步向全國文博單位推廣。在上海市博物院、金沙博物館開展“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與調控試點項目”;在荊州博物館開展“博物館文物藏展微環境被動調控技術成果示范”;在安徽省博物院開展“館藏珍貴文物無酸紙包裝中試研發與應用”;在上海市博物院開展“博物館室內展照明環境調控技術成果示范”。

普遍應用階段(2013年至今)。在資金支持上,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中,2013年可移動文物保護資金共10億,預防性保護2億;2014年可移動文物保護資金共6億,預防性保護4億;其后,國家根據工作實際有所增減。在項目批復上,2013—2017年,國家文物局共為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研究所等批復了272項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方案,其中2013年23項、2014年35項、2015年92項、2016年83項、2017年39項。在標準制定上,現已頒布預防性相關標準40項,其中《文物保護裝備標準匯編》匯集相關標準21項。因此,基于國家文物局對資金和項目的支持,界定從2013年開始我國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進入普遍應用階段。

2 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研究綜述

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研究基于預防性保護的理論、實施內容及實踐。

2.1 理論探討

學者專家對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理論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介紹預防性保護的理念、發展,呼吁提高預防性保護意識,探討預防性保護的作用、意義、前景,從不同角度思考預防性保護方法等。

2.1.1 預防性保護研究現狀介紹

詹長法《預防性保護問題面面觀》(《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09年第3期)全面介紹了國內外預防性保護情況。凌勇等《國內外預防性保護研究述評》(《西部考古》2011年)比較了國內外預防性保護研究現狀。黃河等《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研究的發展與現狀》(《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2年s1期)聚焦國際博物館環境研究的最新動向,重點介紹近年來我國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檢測、評估、調控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對“十二五”期間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研究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2.1.2 預防性保護的意義、作用探討

張孜江《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繼承發展保護管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十年學術研討紀念集》)針對館藏文物病害或影響文物的主要因素,提出相應措施,并分析了預防性保護的現實意義。胡可佳《預防性保護對文獻遺產保護的啟示》(《山西檔案》2012年第1期)提出量化藏品風險,對文獻遺產實施預防性保護。戴舒濛《藏品預防性保護在中國美術館界應用前景展望》(《中國美術》2016年第5期)通過介紹藏品預防性保護的相關概念,分析美術館的具體特點,檢視預防性保護是否能夠順應當前美術館的發展趨勢。

2.1.3 預防性保護方法的多角度思考

對館藏品預防性保護的多角度思考,主要集中在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學術研討會上,會議出版的《博物館藏品保管學術論文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第四—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收錄了多篇文章:閆芳《淺議博物館藏品的預防性保護》提出在藏品數字化、藏品評估、工作人員職業道理,文物利用方面加強藏品預防性保護。鐘作英等《從博物館藏品的預防性保護說起》從文物保護人員、文物庫房、文物環境、數字化四個方面,探究預防性保護問題。陳琳琳《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的思考》鑒于汶川地震對文物造成的損壞,借鑒了不同單位實際工作中文物減震的預防性保護措施。李雪梅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做好藏品預防性保護工作》提出利用科學發展觀的觀點和方法,在藏品預防性保護上做到“一個堅持”和“兩個協調”,即堅持“以藏品為本”,協調好修復與保護的關系,藏品和環境的關系。李力《北京李大釗故居藏品的預防性保護》從人員素質、保護設施、資金、管理制度方面探討預防性保護。王顯國等《淺談預防性保護在首博奧運特展中的運用》在首博奧運特展中從文物借展、運輸、交接、布展、撤展等方面加強文物預防性保護。董紹鵬《中小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的適度原則及針對性思考》指出中小博物館藏品的預防性保護針對性要強。韓玲《淺析瀕危檔案文獻遺產預防性保護的雙重策略》(《黑龍江檔案》2012年第3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實現對瀕危檔案文獻遺產的預防性保護目的。李瑋《風險管理理念下的藏品預防性保護》(《文物修復與研究》2016年)將風險管理的理念,引入到藏品的預防性保護中,提出量化藏品風險,實施科學化保護。紀金輝等《風險管理在藏品預防性保護中的應用——以青島市博物館為例》(《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八次學術年會論文集》)依據風險管理評估標準(AS/NZS4360)對青島市博物館藏品所面臨的各項風險進行量化評估,提出應對措施,以提升青島市博物館珍貴文物的風險預控能力。

2.2 內容研究

當前,對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實施內容研究有博物館建筑,環境質量監測、調控,日常養護,文物保存設施和長效機制。

2.2.1 博物館建筑

博物館建筑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中主要體現在博物館選址與大氣污染,建筑結構和材料的環保、節能與防震,庫房和展廳的布局位置、大小和空氣緩沖等方面。收錄在2009年《博物館藏品保管學術論文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第四—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中的凌琳的《關于“5·12”汶川地震后博物館藏品保護工作的再思考》和馬琛的《從汶川地震看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必要性》兩篇文章,強調了庫房選址或庫房建筑抗震的重要性。

2.2.2 環境質量監測與調控

文物保存環境是指收藏與展示各類可移動文物相對封閉空間的總體。包括微環境(展柜、儲存柜、文物囊匣內的微小環境)、小環境(庫房、展廳等室內的空間環境)、大環境(博物館整體建筑之內的空間環境)、室外環境(博物館建筑之外的空間環境)。

環境質量監測指對文物保存微環境和小環境的影響因素和質量狀況進行科學的監測、評估、預警。環境質量調控指對室內小環境的空調系統、除濕機或增濕機等的調控,以及微環境被動或主動的調控,包括溫濕度、污染物和微生物、文物照明、文物防震等的有效調控。

馮永斌《展廳環境監測與文物預防性保護》(《現代物業(中旬刊)》2016年第8期)介紹文物環境監測設備的安裝、原理及在文物預防性保護中的應用。夏璐《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研究——低能耗立體調節溫濕度控制》(《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10年)從不同角度講述控制相對適宜的溫濕度的方法,對提高文物保存質量、降低間歇式空調的能耗、指導建筑節能、保持文物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趙國興《鄂爾多斯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環境調查和預防性保護的幾點建議》(《文物世界》2017年第3期)在對鄂爾多斯博物館藏品環境檢測的前提下,建議預防性保護要建立藏品保存環境監測體系。張艷紅、劉根亮《天津博物館文物庫房保存環境現狀調查》(《中國文物科學研究》年第3期)對2016年上半年天津博物館文物庫房的溫濕度、污染氣體和霉菌狀況進行監測與分析研究,為下一步采取有效調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趙國興、劉建忠《淺析影響館藏文物保存的環境因素及預防性保護》(《文物世界》2015年第2期)分析了影響館藏文物保存的環境六種因素,提出改善文物保存環境,抑制環境因素對文物的危害。王偉《淮安市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現狀及改善對策》(《江蘇博物館群體內部的交流與合作——江蘇省博物館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以淮安市博物館為例,指出環境因素直接影響文物的壽命,要努力為文物營造一個“穩定、潔凈”的良好保存環境。崔亞平《中小博物館的環境控制——以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為例》(《中國博物館》2014年第3期)針對影響中小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提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中小博物館的環境控制思路以及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具體控制方法。吳來明、徐方圓等《預防性保護理念下的博物館藏品保存環境對策與實踐》(《東亞文化遺產保護學會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指出環境因素是損害文物的重要原因,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進行有效的監測、評估、調控是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基本原則。Fergus·Read、羅曉東《溫度和干濕度對文物的影響》(《藝術市場》2009年第5期)介紹了如何檢測文物保存環境中的溫濕度和相對濕度對文物的影響。潘曉通《博物館預防性保護研究之二:甲酸與乙酸》(《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7年第1期)介紹甲酸、乙酸對文物的腐蝕作用。唐歡、范文奇等《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小環境空氣微生物種屬與數量的動態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7年第1期)結合傳統的純培養技術和基于細菌16SrRNA基因的PCR-DGGE(PCR-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技術,綜合分析博物館小環境中可培養細菌的種屬、數量及其時空動態變化特征。

2.2.3 文物保存設施

文物保存設施為文物配備合適的儲藏柜、展柜和囊匣等保存設施,營造“穩定、潔凈”的保存環境,包括文物的運輸與包裝。魏世濱和王敏英《囊匣在文物預防性保存中的作用》(《文物修復與研究》2016年)、史利琴和葛麗敏《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包裝設計研究》(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第15期)、李文怡和楊潔等《文物無酸紙質囊盒制作》(《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4年第2期)、宋旸和王海紅《文物預防性保護研究——傳統囊匣的制作工藝》(《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第七次學術年會論文集》2012年)分別闡述了囊匣的重要作用,介紹囊盒的制作方法。

2.2.4 日常養護

文物的日常養護指對文物定期進行檢查、清潔、除塵、消毒等,及時排除不安因素或輕微損傷,包括對文物本體的病害進行檢測、監測、檢查與保護修復。

毛建軍《檔案預防性保護中化學殺蟲法的人身安全問題》(《蘭臺世界》2013年第32期)提出要高度重視文物日常養護中殺蟲劑帶來人身安全問題,建議推廣使用無公害殺蟲劑。

2.2.5 長效機制

長效機制指文物預防性保護有效的、經營的管理機制,包括崗位、制度和設施運維。丁兆華《瀕危檔案文獻遺產預防性保護的管理層面探究》(《黑龍江檔案》2012第1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提出采取宏觀和微觀的雙重管理策略,減少檔案文獻損壞的概率,達到預防性保護的目的。

2.3 實踐探討

當前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實踐,既有對國家文物局批復的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的分析,也有對某類文物預防性保護措施的探討。

2.3.1 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實踐

周冼強《定安縣博物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措施的探討》(《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年第9期)、王文剛《天水市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實踐》(《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年第9期)和申桂云《談館藏藏品保管工作中的預防性保護——遼寧省博物館館藏藏品的預防性保護措施》(《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15年),這三篇文章針對國家文物局批復保護項目實踐,在館藏文物環境分析監控和評估的基礎上,對博物館藏品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2.3.2 不同質地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措施

對預防性保護措施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對濕度等環境較為敏感的古籍、字畫類紙質文物和紡織品,金銀器等。如梁萍《靈香草對紙幣等有機纖維質地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廣西金融研究》2005年增刊二)、薩爾瓦托萊·羅魯索等《書籍遺產領域的預防性保護措施》(《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年第2期)、陳華鋒《古籍文獻預防性保護工作的實踐與思考——以安徽博物院古籍文獻的保護為例》(《檔案》2013年第5期)、蔡雪玲《試談古籍保護中預防性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福建省圖書館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農美玲《水泡古籍預防保護及修復技術》(《文物修復與研究》2016年)、曹晉《河南省紙質文物預防性保護分析研究》(《創新科技》2016年第3期)、邱曉勇《預防性保護對紙質檔案文獻的重要作用》(《檔案與建設》2016年第6期)、蒯培珠《歷史文獻典藏預防性保護的實踐——以上海圖書館為例》(《圖書館雜志》2017年第8期)、陳艷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畫預防性保護探索》(《石窟寺研究》2016年)、周理坤等《館藏油畫劣變的原因及預防性保護方法》(《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5第2期)、吳曉歐等《油畫的預防性保護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3年第42期)、潘曉通《博物館預防性保護研究之一:銀器的腐蝕及應對措施》(《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6年第4期),申艾君《漆木竹器霉害問題的預防性保護研究》(《中原文物》)2011年第4期)、陳曉嵐《館藏紡織品文物的預防性保護》(《科技展望》2017年第17期)、陳璐等《淺論絲織文物的預防性保護與延續性保護》(《東亞文化遺產保護學會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1年)、申桂云《談紡織品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措施》(《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08年第12期)、張旭《淺談預防性保護在紡織品文物中的運用——以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為例》(《博物館學文集10》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巴桑潘多《館藏唐卡保管與預防性保護》(《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5年第1期)、范子龍等《石質文物保存環境控制與預防性保護》(《石窟寺研究》2013年)、時昆《淺談革命類紀念館藏品的預防性保護》(《博物館藏品保管學術論文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第四—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等文章。

2.3.3 藏品存儲利用中的預防性保護

藏品的預防性保護涉及到藏品的儲藏、拿取、展示、維護等方面。周雅薇《試論預防性保護在文物收藏和保護中的重要作用》(《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年第7期)針對影響文物保存的溫濕度、污染氣體、光輻射以及有害生物四個不同類型的主要影響因素,提出相應措施。隆軍花《預防性保護的理念與實踐》(《繼承發展保護管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十年學術研討紀念集》)介紹預防性保護理念對首都博物館的藏品保存科學業務工作的指導作用。隋立新《對巡展中如何開展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博物館藏品保管學術論文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第四—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對巡展中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提出措施。陳玲等《博物館陳列自然標本預防性保護工作存在問題及其對策》(《博物館研究》2013年第2期)對展陳中自然標本預防性保護提出對策。時昆《淺談革命類紀念館藏品的預防性保護》(《博物館藏品保管學術論文集——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第四—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對紀念館藏品展示中的預防性保護提出對策。

從當前的研究狀況來看,專家對預防性保護理論的探討重在分析預防保護的意義、作用,旨在引起文物收藏單位對預防性保護工作的重視,并從不同角度提出預防性保護的具體方法。專家學者對預防性保護實施內容的研究是為了更好地指導預防性保護實踐。根據國家文物局批復,當前實施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的單位有270余家,各博物館根據各自情況,結合實際,開展預防性保護實踐,但經梳理,發現關于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實踐的文章僅有3篇,故將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做全面分析,以供借鑒。

3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分析

2015年4月,國家文物局發文批復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為使項目切實可行,文物預防性保護專家及技術人員進行了前期調查,制定預防性保護實施方案。鹽業歷史博物館根據方案,組織實施。

3.1 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狀況

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是指收藏與展示各類可移動文物的相對獨立的空間,包括文物庫房、展廳、展柜、儲存柜(箱、盒)等小空間。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清朝乾隆元年陜籍鹽商修建的同鄉會館——西秦會館為館址,主要收藏、研究、展示鹽史文物,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井鹽史科技博物館。館內共收藏有鹽業工具、書法、繪畫、瓷器、玉器、錢幣、票據等文物近20個類別3897件(套)。

3.1.1 文物庫房保存設施狀況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位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秦會館內,受場地限制,為保護古建筑周圍風貌,不允許建設高大現代建筑做文物庫房,文物庫房面積較小,約500平方米。受庫房面積限制,各類文物無法分庫保存。

文物儲藏柜數量較少,部分儲存柜為20世紀60年代制作的木柜,多數已損壞。文物堆放密集,沒有任何隔斷和緩沖。除部分字畫有簡單的紙盒存放外,其余文物沒有囊匣保護,易碎的陶器、瓷器、玉器等裸存于儲存柜中。這些文物的存放方式,不利于抵御環境因素對文物的破壞。

文物保存設施設備嚴重缺乏,庫房恒溫恒濕、空氣凈化等文物保管專用設施完全空白,庫房內溫濕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庫外溫濕度狀況,不能滿足文物科學規范管理的要求。

由于庫房環境不利于文物保存,大量古籍善本、歷史文獻、拓片等蟲蛀情況嚴重。

3.1.2 文物展陳設保存施狀況

展廳面積約3000平方米,三個基本陳列“中國井鹽科技史”“鹽業地質陳列”“鹽稅史陳列廳”分布于西秦會館古建筑的樓廊軒閣內,屬半開放式展陳環境。

展廳的溫濕度即為室外溫濕度,展廳木質墻壁的有害氣體濃度超標。獨具特色的鹽業工具采用裸展的形式直接裸露于大氣之中,開放的外界環境對展品的影響較大。游客隨意觸碰展品,履禁難止。

展柜為普通的玻璃柜,密封性較差,鹽鹵標本和古籍票據等存放于玻璃柜內極易受潮。

由于西秦會館古建筑的廊樓朝向院內的一側全部敞開,展廳里的文物極易被陽光照射。展廳照明燈光為螢光燈,光線不均,炫光嚴重。

3.2 環境檢測與評估

環境因素是引發博物館藏品損害的重要原因,包括溫濕度、污染氣體、光輻射、蟲害和霉菌等環境因素。經過環境檢測,由于鹽業歷史博物庫房環境調控設備設施,展廳建筑為開放式,其溫濕度與博物館室外大環境溫濕相同,溫度為12攝氏度左右,濕度在百分之六十八以上。甲醛達到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部分展廳VOC略超標。庫房和展廳的照度達到了300勒克斯以上,與《博物館照明設計規范》對照,略微超標。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文物種類繁多,各類質地的文物對保存環境的要求各不相同。展廳和文物庫房的環境控制方式具有復雜性,需要結合自身特點綜合考慮文物。根據檢測結果綜合評估:

一是需要對文物所處環境進行全方位的監測,防止出現由于環境變化過于劇烈致使文物難以修復。需要在館內建立一套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及其管理機制,以實現對文物庫房、展廳和重點展柜等文物保存環境中溫度、濕度、污染物等的及時感知和風險預控。

二是多種原因致使部分展廳、展柜內溫濕度波動較大,或污染物濃度偏高,或光照超標,需要依照“穩定、潔凈”原則加強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的調控。鹽業歷史博物館展廳無法封閉,需要密封文物展柜,為文物展柜配備被動調控材料或調濕設備,改造展柜及展廳燈光,實現對文物保存小環境及微環境的調控。

三是文物庫房溫濕度變化大,且濕度高,鐵質和紙質文物極易受損,不滿足文物保存環境的要求。需要配備調溫調濕設備,配備文物養護設備。

3.3 預防性保護措施

一是在鹽業歷史博物館建立一整套環境監測系統。通過搭建監測平臺信息系統,建設無線實時監控系統,增加離線監測設備,在線式超聲波室外環境監測系統全面覆蓋鹽業歷史博物館主要展廳和重點展柜,做到文物保存環境質量的及時感知。較為全面地記錄我館文物保存環境的相關數據,通過科學分析,為治理調控提供依據。

二是應用主被動調控措施。如展柜展廳環境改造以及展廳燈光改造,用凈化調濕機對文物保存微環境調控,增加精密空調、高效除濕機對庫房小環境質量調控,優化文物保存環境,努力達到“潔凈、穩定”的文物保存環境狀態。

三是改善藏展環境。對文物保存狀況和環境難以達到要求的,在現有的條件下,盡可能進行調控改造。如配置文物囊匣、古籍文獻資料整理室改造、為鐵工具配置懸臂式存儲架,努力營造“穩定、安全”的文物展陳環境。

四是完善館藏文物日常維護保護。如配置養護專用工具,完善多功能字畫檢測養護中心和古籍檢測養護室,購置了低溫冰箱,為今后可持續性的文物消毒殺蟲提供了便利。

五是制定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管理制度。設立相關崗位職責,形成藏品保護、管理、協調、檢測、分析、處理、預案等一系列風險預控機制,預防性保護理念和意識得到整體提升。

鹽業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需要結合文物存儲展示設施設備及環境評估情況,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與調控,并應用主被動調控措施改善藏展環境,完善館藏文物日常維護能力,建立長效機制,使文物預防性保護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文剛.天水市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實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9).

[2]切薩雷·布蘭迪.修復理論[M].陸地,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6.

猜你喜歡
博物館環境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館
博物館里的“虎”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2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博物館
小太陽畫報(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境
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博物館奇妙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一区二区影院|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五月天综合婷婷|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亚洲毛片在线看| 欧美在线天堂| 国产视频欧美| 国产微拍精品|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2019国产在线|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一级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欧美亚洲欧美区|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2022国产无码在线|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亚洲精品你懂的| 无码内射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欧美精品导航|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有专无码视频|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不卡毛片|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久久精品电影|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国模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www.91中文字幕|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国产91导航|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国产区91|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亚洲天堂日本|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 国产在线小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91无码国产视频|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国产视频大全|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2021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欧美天天干|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