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杰 李文瑾 丁航
摘 要: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文化教育場所,它作為傳統教育文化的載體,其價值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而江西自唐代以來,書院發展迅速,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處于全國領先,是中國古代教育文化的沃土之一。江西古代書院的發展可以作為全國古代書院發展的一個縮影,各朝各代書院的辦學理念、教育宗旨、培養方式甚至是書院的建筑文化都是現代學校可以借鑒的,是我們寶貴的傳統教育文化的延續。對于江西來說,古代書院文化更是江西省的四大文化特色之一,與青銅文化、陶瓷文化、紅色文化并列。因此,將江西古代書院的文物特性及文化內涵在博物館這個公眾展示區發揮、運用出來,也成為博物館人的重要課題之一。
關鍵詞:江西;古代書院;博物館;文化
1 江西古代書院發展概述
書院是中國古代除國家正規教育系統之外的一種教育機構,是中國古代私學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對于書院的概念,有學者認為“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自唐末以來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1],有學者認為“書院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私家辦學組織”[2],還有學者認為“書院是新生于唐代的中國士人的文化教育組織”[3]。不論如何,可以看出,書院一經產生就成為與官學平行的私學獨特教育發展形式[4]。書院之名起源于唐代,“書院之名,起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于朝省,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5]。可見,當時興建的書院只是用做修書、藏書之地,為官家所用。
從孔子開私學之風,其弟子澹臺滅明游學南昌、結草為堂授徒講學,江西地區的尚學之風已嶄露頭角。在唐代江西便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書院之一——桂巖書院,唐末更是出現了頗負盛名的東佳書堂。有學者據史料統計了唐五代時期的江西書院,共有13所[6]。據《中國書院史》中的統計,唐五代時期全國共有書院83所,而江西就占有13所,且其中幾所在書院史上還有著重要地位,如桂巖書院和東佳書院。北宋時全國新建書院約140所,江西就占了40所[7]。到了南宋,由于理學成為正統,江西又為理學的起源與發展地,本地書院得到了快速發展,達到高峰。關于兩宋時期江西新建的書院總量,有學者做了詳細考證,認為一共新建222所[8]。作為江西書院史上的發展期,宋代江西書院不僅量多且質優,出現了宋代江西的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白鷺洲書院、鵝湖書院和象山書院。元朝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權王朝,大多數漢人士子深感亡國之痛和屈辱,他們隱居山林大辦書院,以此希望通過傳播正統的漢家文化與程朱理學進行文化反攻,加上元朝統治者當政后對漢人采取了懷柔政策——保護承認前代書院并鼓勵創辦新書院,使有元一代全國書院的數量快速增加。據李國鈞《中國書院史》中的統計,在元朝統治的短短的97年內,在全國共有296所書院,江西就占了95所,位據全國各行省第一。書院發展到明代已是歷經了悠久的歷史,無論是數量、質量、規模方面還是人員方面都是十分成熟的。有學者曾統計:明代一共新建2122所書院,其中江西就有322所,位居全國第一;明代一共重建重修223所書院,其中江西有57所,也位居全國第一[9]。進入清代,由于統治者的重視和科舉制度的成熟,書院在全國已完成普及。有學者統計:清代共新建書院1900余所,加上重修重建的書院一共達到了3847所,而此時的江西仍以991所位居全國書院之首[10]。
從以上發展概況來看,書院從剛開始發展一直到輝煌期,江西書院總處于全國領先的狀態,它不僅反映了江西地區重文重教的良好風氣,更是全國書院發展史的一個重要縮影。江西古代書院既然有著悠久的歷史、良好的傳承,那它經歷千年的文化就應該被現代世人所熟知和運用。對于博物館來說,宣傳和展示好書院文化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因為這是無形文物與豐富內容的結合,是不可移動文物與有限展示空間的結合,江西的博物館應該把書院文化作為一個重要課題來研究。
2 江西古代書院文化內涵在博物館中的發揮
江西古代書院文化的發揚和傳播,不是單純指書院本身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去宣傳其文化意義,而是指從書院內在真實的文化內涵去宣傳。這里,筆者總結了江西古代書院的幾點文化內涵。
2.1 名人文化
江西自古以來就素有“人杰地靈”之稱,名人大家薈萃,因此江西古代書院文化首先要宣揚的便是名人文化。自唐代開始,江西書院就與歷史上的名人有著割不斷的聯系,許多名人創辦了書院,從書院里又走出來許多的名人,這些人不論是創辦者、講學者還是學子,他們共同創造了江西書院的輝煌歷史。
以宋代江西書院為例,白鹿洞書院是當時全國四大書院之一,與此書院有關的名人一是白鹿洞書院的開創者——李渤,二是將白鹿洞書院列入四大書院之中的呂祖謙,最后便是真正將白鹿洞書院發揚光大并成為后世效仿典范的朱熹。又如:江西白鷺洲書院的創辦者——江萬里是當時南宋末年的文壇領袖,同時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宋代江西濂溪書院的創辦者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鵝湖書院的創辦和朱熹、陸九淵、呂祖謙三人的鵝湖之會分不開;象山書院的創辦者是著名的理學家——陸九淵;秀溪書院的創辦者是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者——樂史;江西臨川興魯書院的創辦者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學者——曾鞏;上饒、鉛山的稼軒書院的創辦者是著名的辛棄疾。單是宋代,江西許多書院的創辦者都是歷史上耳熟能詳的名人,更不用說其他時期江西書院與名人的淵源了。
此外,由于江西自古以來就重視文化,古書院就成了培養江西文人的重要場所,從書院里走出來的名人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文天祥、鄧光薦、劉辰翁等人是從白鷺洲書院走出來的;北宋初年胡仲堯創辦的華林書院為宋代培養了大批人才,中進士者光胡氏一族就有13人,宋代華林書院共走出進士55名,官至尚書、宰相、翰林學士者不乏其人,宋真宗曾贊:“一門三刺史,四代五尚書。他族未聞有,聯今止見胡。”[11]明清時期,書院更是與科舉直接掛鉤,從書院里走出來的文人、高官更是不勝枚舉。如江西樂安都御使謝綬的父親所重修的龍岡書院,從這里走來的學子大都能取得科舉功名,成為朝廷官員,明代思想家陳獻章曾評價:“謝氏之先以儒起家,傳數世,至公父子兄弟,皆能以文章取科舉,出為當世之用,肩摩踵接,盛于一門,其得于龍岡者,不亦多乎!”[12]
名人效應是在宣傳江西古代書院文化中最粗淺、最直接的一層,但名人效應不僅僅是讓這些古樸的書院不再是一座座冰冷的建筑,更是讓書院成為充滿活力和人文內涵的精神天堂。這個精神天堂是書院文化的本質,其內涵就是由名人帶來的書院的教育文化。
2.2 教育文化
書院的好壞與教學質量密不分可,教育是關系一所書院是否能承辦下去的基礎,也是書院的靈魂所在。每所書院由于創辦者不同,教育的思維也不同,都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宗旨。這就意味著每所書院所傳承下來的教育文化也是不盡相同的,也意味著教育文化是書院文化中最有深意的內涵,是最值得學習和思考的部分。這僅從幾所書院的院規、教規或學規中便可探知一二:
首先以江州東佳書院為例,從中國書院史的角度來看,它是最早具備學田、最早有教規的私人書院。它的創辦本是出于對族人的教育,分有初級的書屋和高級的書堂。書院的管理極嚴格,哪怕是對書籍的管理,也是從學子中立一人,出入須令照管,不得遺失。在《義門陳氏推廣家法》里規定:“男司耕讀,女司紡織。子孫于蒙養時,先當擇師,稍長,令從各師習圣賢書,教給禮義,不可讀雜學及學刁滑詞訟之事,以乖行誼心術;亦不可學無誣罔淫邪之說。如果資性剛敏,人物清醇者,嚴教舉業,期正道以取青紫。中人以下,亦教之知理明義,使其棄兇狠驕惰之習,以承家教。”[13]這個家法相當于教規的一部分,它明確提出對子弟的教育是依其資質、因材施教,就是再不濟也要知理明義,做個起碼像樣的人。東佳書院嚴格的教育、嚴謹的學風使其名氣漸長,其高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深刻的教育內涵讓書院得到了極致發展。
南宋淳熙年間,朱熹知南康軍時,修復光大了白鹿洞書院,不僅吸引了眾多學子前來就學,也引來了不少儒學大家來此講學。朱熹本人也自兼院長,親任導師執教講學。在這期間最重要的便是他親自為書院制定了院規制度——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白鹿洞書院因此成為后世書院效仿的典范。這個院規將朱熹的儒家教育思想“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反映得淋漓盡致,而這一套教育思想不僅在當時成為書院教育的模板,更成為南宋以后中國封建社會七百年來書院辦學的基本樣式,也構成了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明確的教育規章制度和實際教學措施[14]。
明代江西奉新羅氏家族的梧桐書院,是一所具有鮮明理學色彩的書院,以理學為講授的基本內容,并且有著完整的規范條例。這個書院的學規不僅規定了每天在什么時辰做些什么,以此來體現書院學生修身、治學、接物等的基本準則,還制定了一些雜規,如延師規、讀書規、獎學規等,來進一步規范學生的作為[15]。這些學規除體現了書院的教育宗旨、教學方法、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學時間、書院紀律外,還從雜規上體現了對學子平時生活、做人道德方面的培養,使學子們在平時的學習、做人方面有規可守、有規可循。因此,明代梧桐書院以其義理之學、良好的學風、嚴明的紀律,為朝廷培養了一大批科舉人才。
2.3 建筑文化
中國的古建筑既有宏偉的皇家宮殿,也有精細的江南園林。書院作為中國古建筑中的小眾,不管其選址布局、內部空間設計還是院內裝飾,都是十分用心、獨特的。因此,古書院的建筑文化也是值得研究的,其深層的文化寓意也是值得宣傳的。
古書院的建筑文化一般從書院的選址布局、內部功能設計、裝飾三個方面來看。書院作為教化民眾的地方,其建筑的選址布局很受創辦者的重視,而自宋始,大部分古書院都選在風景秀美、環境清靜、依山傍水之地[16]。首先從教書育人的角度來看,環境以安靜為主,能在天然的環境中修養身心、陶冶情操是最好不過的了。其次,書院的創辦人多為大儒,他們深受佛教和理學思想的影響,認為依山水而建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符合本心甚至是能幫助本心發展的良好場所。最后則是與中國傳統的風水學相關了,把書院建在他們認為的風水寶地,就可以讓天地之精華培育出眾多英杰人物了。而江西的地理環境正好符合這樣的選址,它東、西、南三面環山,中部丘陵眾多,環境優美、風光秀麗,因此江西的古書院一般都選在背山臨水或群山環繞或湖泊圍繞之地,如著名的有九江的白鹿洞書院、余干的東山書院、弋陽的疊山書院、上饒的信江書院、吉安的白鷺洲書院等。
古書院的內部功能設計也是十分講究的。有人認為,古書院的建筑“是在特定歷史背景、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具有人文特性的建筑群體,是集講堂、祭殿、藏書樓、齋舍、廚房、雜屋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17]。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古書院的內部功能有很多,講學之講堂、祭祀先圣之祭殿、收藏之藏書樓這三處最為重要。當然根據地形的不同,書院的內部設計和格局也不盡相同,每所書院對其功能需求的設計都包含了其自身的深厚涵義。以上饒鉛山的鵝湖書院為例,它位于鉛山縣鵝湖山的北麓,四周山水環繞,由于深受旁邊鵝湖寺的影響,因此書院內部主要建筑在一條線上,其余建筑列于兩側。其最為重要的講堂處于線和整個格局的中心位置,突出了“中”為尊的思想;藏書樓則位于地勢最高處,處于這條線的盡端。整個格局是層層遞進、主次分明,形成了中軸對稱和等級嚴明的空間格局,更從深刻意義上體現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的社會倫理關系[18]。
書院的裝飾是書院創辦者文人情懷和審美理念的體現。大部分的古書院都以素樸、端莊為基本風格,融合了當地的民間建筑特色,通過文字、木雕、石雕等裝飾手法來營造一種莊重質樸和清新典雅的人文環境。在這些裝飾文化中,文字裝飾是最直接的,如在疊山書院、白鹿洞書院、仰山書院、鵝湖書院等江西古書院中還存有大量的牌匾、楹聯、碑刻等文字裝飾。它們有的用來警示,有的用來紀念,有的用來記錄書院的發展。考究其文化內涵,無非是想通過這些裝飾手法來啟迪學生,達到教育的目的。其他如木雕、石雕等裝飾手法,除有建筑空間意義上的文化內涵和美學意義外,主要還是為了烘托一所書院的教學理念和書院建立的最終目標——育人成才。
3 江西古書院文化在博物館中的運用發揮
這里所說的發揮,不是指書院本身作為一所博物館或是非遺單位供人游覽、學習,而是指如何在獨立于書院本體建筑外的、空間面積有限的、封閉的綜合體場館中去闡述古書院所包涵的各種文化,并能達到良好的教育宣傳作用。這里以博物館為載體,從兩個重要方面來討論。
3.1 陳列展覽方面
博物館陳列展覽是在一定空間內,以文物標本為基礎,配合適當輔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題、序列和藝術形式組合而成的,進行直觀教育、傳播文化科學信息和提供審美欣賞的展品群體。它是博物館實現其社會功能的主要方式,是博物館特有的語言,是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橋梁,是博物館學術研究成果展示的方式,是博物館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窗口。要在有限的空間內表現書院文化,并將其主要的文化內涵都表達出來,對陳列的要求是很高的。因為首先關于書院文化的文物并不多,我們不能將書院的建筑搬進博物館,只能靠有限的紙質文物、圖片和聲光電的形式進行陳列。在這里,筆者提出一些關于書院文化展覽的想法。首先,需設計一個江西古書院分布的地圖,以這個地圖為切入點對書院進行總的介紹。再選擇一些書院進行有針對性的介紹,如最早的書院、最有名的江西四大書院等。其次,設計出一座書院的外部和內部結構圖,這樣可以讓人們了解古書院的結構,知道大部分的古書院其實和現在大學的形制有相似之處,這樣以圖代替實物,讓人們不用去實地也能更好地了解書院。當然有條件的話,以動畫的形式去展現書院結構是最好不過的了。第三,宣傳教育和名人文化。關于這方面的文物和實物資料是比較好搜集的,如白鹿洞書院的教規,朱熹、陸九淵等名人關于書院的墨跡等。最好將哪些書院出了哪些名人也整理出來,這樣人們對書院在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一目了然。由于介紹書院是一種單純的文化介紹,除了要盡量做到展覽形式活潑不枯燥外,講解則是能讓書院文化更深入人心的一項重要工作。
3.2 講解內容方面
講解工作是博物館服務社會大眾的窗口工作,是讓人們了解博物館、了解文物、了解知識的最好形式。好的講解內容能讓人們迅速掌握和了解歷史知識,能讓人們從枯燥的展品中得到豐富的知識。因此,怎樣將枯燥無味的古書院文化表達給社會大眾,需要我們在講解內容上下功夫。
首先,整個講解以總—分—特色—影響的形式進行。“總”就是以圖為基礎,介紹江西古書院在歷史上的發展變化和在全國書院中的地位;“分”就是介紹幾個江西較為出名的書院;“特色”就是介紹一座書院的結構,讓人們了解書院內部建筑的分工和作用;“影響”則是說明其教育文化的影響和所產生的名人文化的影響,說明書院在推動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傳說和歷史故事的加入。歷史上有許多關于古書院的傳說,如白鹿洞書院在最早創辦時關于鹿的傳說。介紹鵝湖書院時,可以加入當時朱熹和陸九淵的鵝湖之辯。這種故事的加入,既可以增添人們對書院的了解,又可以讓枯燥的書院文化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第三,講解時要選擇重點進行說明。書院數量眾多,只有突出重要的書院才能讓人們印象深刻。此外,講解時盡量進行對比講解,有對比才能更深刻地突顯各個書院的特色。如:介紹到白鹿洞書院時,可以和其他三座全國四大書院進行對比;介紹書院建筑時,可以將其與現代的大學校園進行對比。當然,講解的內容并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撰寫出來的,其語言還要進行不斷的錘煉、不斷的實踐,才能達到趣味與知識并存的效果。
4 結語
江西書院文化豐富博大,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璀璨生輝,是江西的一張金光閃閃的文化名片。然而時至今日,當我們回望書院的身影時,已在時間深處。除了略具文化常識的人能叫出名字的幾大書院外,其他書院也已消失在流年逝水中,更別說那些曾經出現又幾毀幾建,最終還是消失的只剩下空名的書院了。因此,如何把書院文化發揚光大,如何在博物館中將書院文化系統地介紹給觀眾并傳播文化理念,讓大家感受江西古代文明的興盛與輝煌,應成為我們博物館人深刻思考的課題之一。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陳國生.試論我國歷史教育地理研究的現狀和走勢[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2).
[3]鄧洪波.中國書院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4]劉錫濤,牛江紅.淺談宋代江西鄉村學校教育[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6).
[5]袁枚.袁枚全集:隨園隨筆[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6]李琦.宋代江西書院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
[7]李國鈞.中國書院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8]李才棟.江西古代書院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9]李國鈞.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10]閔正國.中國書院論壇:第一輯[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
[11]王炳照.中國古代書院[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12]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史資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3]程維.經典江西——書院春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14]姜衛.宋代白鹿洞書院的教學與管理[J].蘭臺世界,2012(30).
[15]張伊.江西學府志[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16][17][18]劉興華.江西書院建筑形態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