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艷
摘 要:在我國文化藝術領域,石窟寺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但是在石窟寺的研究方面,仍存在很多爭議。文章從我國早期石窟寺研究現狀出發,探討了各大石窟寺研究不充分、不平衡等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意見。
關鍵詞:石窟寺;造像;佛教
自南北朝時期以來,我國就一直有關于石窟寺的記載。在當代,很多中外學者都投身到石窟寺研究領域中,研究歷史也已經有百年,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和研究成果。通過很多學者的不懈努力,現在我國的石窟寺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很多經典文章、著作都對石窟寺進行了充分的調查,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做出了總結性的回顧與概括,并取得了較大的研究成果。然而現在我國石窟寺的研究,還缺乏深入分析,對學術爭論的焦點還沒有給出較為清晰的判斷與答案,而這方面是我國未來石窟寺研究的重要方向[1]。在中國石窟寺研究成果中,許多仍只是初步性的,還沒有形成定論,而且各大石窟寺的研究進展也不平衡,很多新發現的石窟寺中蘊含的佛教史與美術史等內容還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現代科技手段的發展,對于石窟寺研究來說,是新的機遇和挑戰。構建現代的科學的石窟寺研究體系,對于發展石窟寺文化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有待我們深入探索。
1 中國早期石窟寺研究的分類
1.1 小乘禪學與毗訶羅窟
從時間上來看,我國漢地最早形式的石窟是西晉以來形成的小型山洞,供人們修禪、居住的小型毗訶羅窟。其面積很小,最小的僅有數丈而已,大的也只能容納數人。學界并沒有對這種石窟形式進行深入探索,也沒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與論證[2]。兩晉時期,石窟寺更加盛行,因為當時文化的原因,諸多文人雅士居于山寺之中,也形成了獨特的石窟寺文化現象。隨后,造像窟成為主流。我國造像窟集中出現在5世紀中葉,這并非偶然。造像窟的出現,是石窟寺發展的重要體現。
1.2 造像窟
中國造像窟出現在5世紀。在這時候出現造像窟,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公元5世紀,早期犍陀羅藝術開始衰退,取而代之的是阿富汗佛教藝術和巴米揚佛教藝術,這些藝術對我國佛教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3]。而且在此階段,隨著交通的發展等,中國經濟、社會、藝術、文化交流開始增多,也給中國造像窟的出現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1.3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是中國早期石窟寺的代表,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40千米處的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正式建于西秦建弘元年(420)。最早被稱為唐述窟(唐述是羌語“鬼窟”之音譯),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后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的簡化,是“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炳靈寺石窟作為佛教石窟藝術的典型,在中國早期石窟寺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后來石窟寺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
1.4 敦煌莫高窟早期石窟
敦煌是我國石窟寺的重地,敦煌莫高窟也是享譽海內外的文化瑰寶。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敦煌莫高窟是現代石窟研究領域的寶庫,對于石窟研究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2 我國早期石窟寺研究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早期石窟寺研究來看,其中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在信息化等方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開始融入到石窟寺研究工作當中,特別是以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科技,實現了對傳統石窟寺研究工作的變革。在石窟寺研究體系中,通過整合歷史文化信息資源,可以使石窟寺研究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升。但是在早期石窟寺研究過程中,普遍存在對現代信息技術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很多石窟寺研究者秉持傳統理念與工作模式,在推進石窟寺研究工作過程中,在細節上存在很多疏漏,沒有及時構建起精細化的石窟寺研究體系。此外,在開展石窟寺研究過程中,由于精細化研究體系的缺失,創新意識的缺乏,導致了石窟寺研究工作總體成果并不突出。
3 我國石窟寺研究的基本發展方向
在歷史文化研究體系中,石窟寺研究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構建現代信息化的石窟寺研究架構,可以提升石窟寺研究的針對性、科學性、實效性。在石窟寺研究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在信息系統構建方面,仍較為落后。作為石窟寺研究人員,要積極創新,尋求有效的信息化研究路徑,提升石窟寺研究水平。在開展石窟寺研究實踐中,由于理念與模式的問題,一些研究方向被學界所忽視,如學界并未對西晉晚期至東晉晚期的毗訶羅窟加以重視,也未對此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
4 下一步創新石窟寺研究的兩點思考
石窟寺研究對于佛學等藝術研究工作的推進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開展石窟寺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要認識到歷史文化信息的重要價值,通過信息化建設,提升石窟寺研究工作總體效能,滿足文博事業的發展需求。在石窟寺研究中,有以下兩點需要注意。
4.1 注重研究與保護并重
在開展石窟寺研究過程中,要充分注重研究與保護工作。在傳統的研究過程中,由于理念上的缺失,加之技術上的限制,很多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同時也沒有將研究工作和保護工作結合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下,探尋石窟寺研究與保護結合的路徑,是重要的發展方向。在實踐中,要堅持保護為主的原則,在研究過程中積極探索,除了挖掘文化內涵與藝術內涵外,還要善于發現石窟寺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弊端、缺漏,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索,提出更好的保護方案,提升石窟寺的研究水平。
4.2 運用大數據等現代技術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石窟寺研究工作呈現出精準化特征。在開展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要注重運用大數據等現代前沿技術,實現數據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在石窟寺研究工作中,通過長期的石窟寺研究積累,可以收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是進一步有效開展工作的重要資源。在石窟寺研究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首先要注重數據的收集與積累,打造具有一定規模的數據庫,同時要優化算法,對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與研判,進而總結出規律來,從而為后續工作提供便利。在此基礎上,要加強大數據資源的利用,將大數據分析結果運用到相關研究中去,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針對性,進而提升工作效能,滿足現代石窟寺研究工作的發展需求。作為石窟寺研究人員,要深入學習,積極接納并深入學習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要將傳統工作方式與現代數據分析技術有機結合,推動現代石窟寺研究工作向前發展。
5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在早期石窟寺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有很多空白和不足。探索中國早期石窟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有助于我們重視這些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石窟寺研究對我國佛教藝術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對探索佛教美學和佛教文化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研究人員應深入探索,尋求有針對性的創新研究路徑,發揮石窟寺研究優勢,提升我國石窟寺研究的水平,充分挖掘石窟寺這一藝術寶庫。
參考文獻
[1]范鴻武.云岡石窟建筑與佛教雕塑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
[2]鄭文宏.安陽石窟藝術研究——從藝術圖像到佛教意象[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0.
[3]王冬梅.中國早期石窟犍陀羅造像藝術的民族化探究[J].國畫家,2008(2).
[4]吳葒.北周石窟造像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