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摘 要:大遺址建設工作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但應該更多思考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兩大因素,結合這兩點實施環境整治并形成相對完善的空間承載體,為像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樣的國家級保護環境區域規劃建設做好鋪墊。文章從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整治兩方面探討了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的基本方向,并以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國家考古遺跡公園為例,具體分析了它在未來規劃建設方面的幾點思路。
關鍵詞:自然環境;人為環境;整治規劃;國家考古遺跡公園
國家考古遺跡公園屬于我國所規定的大遺跡環境整治和遺址公園規劃整治范疇。它所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了公園大遺址環境整治的改良與空間環境的保存,以及對遺址展示利用階段的相關工作。從整體來講,它涵蓋了考古發掘階段與利用展示階段,其中大遺址環境整治與遺址公園綜合規劃穿插于其中。
1 關于大遺址保護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規劃建設中所反映的正是大遺址所希望規劃建設的內容,例如對過去人類祖先生活、祭祀、生產等活動的最直接的時空見證,所以說它是一種具有臨場感的重要物質文化遺產。它在傳播精神文化層面上具有臨場感,會形成一種基于創造良性循環的大遺址環境保護方法,同時也對考古遺址公園中的生態、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內容進行保護、規劃與改善,所以針對大遺址的保護是全方位且長期持久的。就我國而言,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建設起步較晚,在理論研究方面也相對單薄,對考古遺址公園的研究工作往往停留在理論階段,而理論向實踐的轉化還尚存一些不足。從整體保護規劃來看,我國的考古遺址公園規劃保護與研究主要圍繞環境整治展開。
2 大遺址環境整治的相關做法
針對大遺址環境整治的相關做法應該從兩個方面展開,即自然環境整治與人為環境整治。
2.1 自然環境整治與人為環境整治的基本概述
自然環境整治主要圍繞自然生態環境展開。在過去,我國并不重視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自然環境整治,這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了公園的運營壽命,更可怕的是它對考古遺址的破壞是顯而易見且永不可逆的。為此,自然環境的整治與規劃保護就應該從水環境、地質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生物問題等方面展開。以生物問題為例,大遺址公園環境中的生物是固有元素之一,在受到大自然生態環境威脅后大量動植物被迫遷移,再加之對公園大遺址后期動植物生長監控的不到位,導致大遺址本身的歷史風貌與現實生態不一致,對考古文化遺址本體也造成了一定的安全威脅。
人為環境整治方面則涉及更多方面,情況也更復雜,如:污染問題、建筑風貌問題、景觀環境問題、綠化問題、基礎設施問題、給排水系統問題和完善管理等。以完善管理為例,它需要完善大遺址管理系統,保證系統部門本身與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個人組織三級保護與監管機制相互聯動,實現相互之間的輔助作用,滿足宏觀調控管理要求,同時明確大遺址的管理權限與職責。
2.2 綜合環境整治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基礎作用
綜合環境整治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基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不但能實現前期鋪墊,也能做到后期保護。
在前期鋪墊方面,綜合環境整治的目的是改善自然環境,基于良好的自然環境保存客觀載體,實現對考古遺址環境的客觀整治,盡量減少自然環境對于遺址本身的干擾與破壞。筆者認為,在前期鋪墊方面還要做好考古文化的有效傳承。因為這些文化遺跡都是先祖們遺留下來的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認知,如聚落于水域邊位置的背山面水格局、祭祀墓葬區的高地臺垣區,這些表達的是人類與自然的融合和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實際上是在傳播一種文化,它既來源于大遺址本體,也來源于大遺址周圍的環境格局[1]。因此,針對考古遺址公園的前期規劃建設也應該基于遺址本體保護展開,圍繞周圍歷史環境風貌實現環境與大遺址風貌的協調統一,完善考古遺址公園的基本人文文化內涵。
在后期保護方面,則需要首先考慮自然環境。因為自然環境的干擾是具有持久性的,水、大氣、土壤等對于遺址公園而言就是基礎,它們暴露于自然中,一旦遭到人為破壞或污染,就會對遺址的未來建設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在后期的保護與整治過程中要做到嚴謹嚴肅,避免出現不良問題。人為環境的后期保護更為關鍵,雖然人類的大遺址保護技術正處于高速深入發展階段,但城市也同樣在擴張,人口也在不斷增長。人們要明確考古遺址公園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相互關系,做好人為環境的整治工作,最好形成一種連續性的常態化人為環境管理模式,盡全力保護地方文化遺產[2]。
3 對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未來規劃建設思考
3.1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基本介紹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于安徽省含山縣,于2013年12月17日被列入到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錄,它也是安徽省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凌家灘國家考古遺跡公園的核心文化主題是“彰顯華夏玉文化,探源中華文明”。在公園中人們可以看到農耕生產、生態游憩和文化教育等多種文化遺跡內容,其所展示的正是含山縣凌家灘文化的精髓。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依托自然、人文資源,注重農耕生產和田園生態環境,具有獨特文化特色的田園型考古遺跡公園。
3.2 對凌家灘國家考古遺跡公園的未來規劃建設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規劃范圍方面包括了考古遺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在整體公園景觀設計上注重對原始自然地貌的保護。它緊密結合大遺跡保護目標,在保證前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整治的前提下,也同時強調園區內設計的合理。整體規劃建設風格輕盈簡單、含蓄內斂,確保突顯大遺跡空間的原始狀態與完整內涵。
3.2.1 對考古遺跡公園功能分區的未來規劃建設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從地貌特點與考古遺址分布方面講求角度突出、地形特征突顯,整體上要形成一種“天人合一”的玄妙效應。所以,在公園中的生活區與墓葬區的過渡方面采用了生活聚落與河流的設計,希望通過這種設計規劃體現原始先祖臨河而居的民族人文特色。目前,這一考古遺址環境的基礎人文內涵將被完整保留,其公園空間布局也會按照原始風格被完善規劃,同時將整個凌家灘公園的空間結構規劃建設為遺址展示區、預留區、管理服務區和其他資源展示區。以遺址展示區為例,它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凌家灘考古遺址。整體來講,遺址展示區的環境整治范圍大且空間位置優化好,其中的墓葬祭壇是整個展示區的核心節點,主要展示考古遺址現場和考古信息。而且它周圍的喬木林區能夠在考古遺址區域內形成一道自然景觀屏障,對調節遺址區內的小環境非常有益。
3.2.2 對考古遺跡公園景觀的未來規劃建設
對凌家灘公園的景觀規劃應該做到自然大方,盡量維持它的自然生態景觀特色,而避免出現城市化、市政化的園林景觀發展趨向。在綠化設計方面,要正確認識到遺跡本身的自然景觀特色與內涵。凌家灘考古公園在自然景觀區選擇保留原有的田畦縱橫的地貌特征,連其中的植物品類也沒有改變,也同時利用外圍作物對考古遺址環境進行有效保護,盡量減少耕作對考古遺址環境的不利干擾與破壞。另外在水利設計規劃方面,則對公園內原有的溝渠與河道重新進行了疏通調整。比如,將原有的人為駁岸設計改變為生態性自然駁岸設計,利用茭白、荷花、蘆竹、席草等植物塑造自然生態植物景觀,一方面凸顯它們的生態觀賞性,一方面營造一種“岸芷汀蘭、郁郁蔥蔥”的自然生態審美氛圍,保證凌家灘生態自然文化與考古遺跡人文文化的完美契合,營造一種自我活化與清潔美妙的廣闊空間[3]。
除上述兩點外,凌家灘國家考古遺跡公園還對園內的展示規劃區域,如墓葬、祭壇和公園周邊環境,進行了重新規劃建設。從整體上體現了大遺址科學保護與展示的理念,為公園建設提出了諸多可行性的未來規劃方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凌家灘國家考古遺跡公園的歷史價值與科學文化現實內涵。
參考文獻
[1]王婷,張曉巍.對大遺址環境整治中綠化的思考——以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環境植物修復為例[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6(1).
[2]張永清,盧青峰.漢代玉衣雛形新探——由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07M23談起[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0(2).
[3]鐘瑾.大遺址環境整治基礎上的遺址公園規劃研究——以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公園為例[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