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郢遺址位于安徽省肥東縣店埠鎮光大社區劉小郢村民組南50米,遺址為一不規則形狀臺地,相對高度約1米,臺地的西部和南部有廢棄的古河道。為配合肥東縣基本建設需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8年1月起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布設10×10米探方16個,并在發掘中根據需要對部分探方進行了擴方。
通過半年多的工作,劉小郢遺址野外發掘工作順利完成,總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了解了該遺址的地層堆積、形成原因和聚落特征,發現了圍埂、臺形遺跡、房址、墓葬、灰坑、灰溝等重要遺跡80處,出土了石器、陶器、骨角器、銅器等小件器物130件,采集陶片327袋、土樣186袋。劉小郢遺址出土陶器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具有本地文化特征的器物,如束頸折肩鬲、甗形盉等;一部分為具有周文化因素的繩紋器物。遺址年代可以分為西周中期和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兩個階段。
為適應田野考古發掘數字化的發展需要,劉小郢遺址項目首次使用《考古地理信息系統》做為考古發掘的數字化記錄和存儲系統。在使用該系統前,對劉小郢遺址進行了地形測量,建立了像控點,使用多鏡頭傾斜攝影測量無人機對遺址進行了航拍測量,得到了劉小郢遺址的正射影像圖,為考古地理信息系統的使用準備了基礎資料。另外,為了讓所有工作人員盡快掌握系統的操作方法,還在工地駐地開展了業務培訓和考古工地現場使用培訓。
《考古地理信息系統》的使用可以貫穿田野考古調查、發掘和整理的全部過程,該系統采取不同角色不同授權的工作方式,既保證了工作效率又保證了數據資料的安全,實時填寫、實時上傳、實時審核,大大提高了工地資料采集的及時性和便利性;并且通過授權, 所領導可以實時查看工地的發掘進展情況,并提出意見。在實際的發掘過程中,每天發現的遺跡、出土的器物、采集的標本甚至土樣都可以通過系統實時查看和統計,對發掘任務的完成情況一目了然。遺跡和出土器物通過全站儀或RTK測量點位導入地理信息系統軟件成圖后,即可在系統的發掘區位置顯示,通過圖層的疊加,可將遺跡圖直接疊加到正射影像圖,可以方便直觀地查看遺跡分布,整體了解聚落分布和功能分區,對發掘工作具有更加有效地指導作用。(來源:中國考古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