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與公共管理系,北京 101100)
石油、煤炭等傳統型能源,在促進經濟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過程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這些能源都屬于碳基燃料,在使用過程中會排放出大量污染物,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引發了各種氣候環境問題,如強臺風、沙塵暴、高溫干旱等現象,不僅出現次數有所增加,影響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生態環境問題變得日益嚴峻。在這種形勢下,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了“低碳+”發展的重要性,并且簽訂了諸如《巴黎協定》的相關協議,共同努力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促進國民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1]。
“低碳+”技術,是實現國民經濟“低碳+”發展的基礎保障,應加大對其的推廣力度,充分、合理應用于生產生活,以此來實現對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控制。當前所用“低碳+”技術主要包括三種:第一種,從源頭控制的物探技術,比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清潔型能源;第二種,從過程控制的減碳技術,是通過在碳基能源使用過程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實現的;第三種,從末端控制的去碳技術,是指對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進行處理利用,來減少溫室氣體[2]。在促進國民經濟“低碳+”發展過程中,應加大對“低碳+”技術的研究力度,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配套設備,結合我國發展實情,依托科研機構、企業組織,加快“低碳+”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與國際市場實現良好對接,為研發、推廣、應用“低碳+”技術提供基礎保障。
在構建國民經濟“低碳+”發展系統時,應將“低碳+”發展理念融入到各個產業中去,加快產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在發展“低碳+”產業時,應從不同行業和領域進行綜合分析。比如,對于工業來講,要打破區域堡壘,增進不同地區工業產區之間的協調性,結合資源和能源分布情況,合理布局工業產區,并不斷完善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結構,在促進工業企業轉型的同時,通過對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利用,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而對于商業來講,應樹立低碳營銷理念,既要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落實好低碳營銷策略,又要整合、建立綠色營銷渠道,減少商品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損耗,降低營銷成本。同時,在商品運輸、管理、存儲等全過程中,都應該嚴格遵循低碳理念。另外,農業、建筑業等耗能較高的產業,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低碳生產方式。
使用“低碳+”能源來取代傳統化石能源,是實現國民經濟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這是“低碳+”發展系統的關鍵部分,必須落實到位。在將“低碳+”發展理念與能源使用相結合時,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考慮,對能源供給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增大清潔無污染能源的使用比例。第一,在應用傳統能源時,應提高其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第二,逐步用低碳或無碳能源,來代替高碳能源,減少碳基燃料的使用量;第三,加大對分布式能源的研究及推廣力度[3]。為實現上述目標,在構建“低碳+”能源體系的時候,首先,要提高石油、煤炭等傳統型能源的利用率;其次,應實現對綠色無污染能源的充分利用,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另外,應在現有配電網中接入分布式能源,對其進行低碳改造;最后,應頒布實施“低碳+”能源政策,鼓勵企業轉型,為實現“低碳+”發展戰略目標做出更多貢獻。
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只有加大對“低碳+”人才的培育力度,強化其生態文明意識,培養一批新型的勞動者,才能確保供給側改革的順利推行和實現。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校的陣地優勢,將“低碳+”教育貫穿于小學、中學及大學整個過程,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及知識積累情況,明確教育方向和教學重點,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增強其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成為發展“低碳+”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要通過繼續教育方式,對各行各業在崗人員進行培訓和教育,結合社會發展現狀及發展目標,強化其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優選“低碳+”教育課程內容,包括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落實到日常消費中去,提倡“低碳+”消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這就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提出了相應要求。從消費者角度來講,應先樹立“低碳+”消費理念,認識到節能環保的重要性,強化自身社會責任感,選購綠色商品,提倡低碳消費,不提倡一次性消費和快捷消費方式。并且,消費者還應端正自身價值取向,根據自己實際所需,選購相應商品,做到適度消費,形成節約環保的科學消費觀。而作為生產者,應從技術創新方面入手,改變原有高耗能生產方式,以及高污染排放方式,大力研發低碳產品,將其投入到市場中,并提供低碳服務,以滿足消費者實際需求。同時,還需要針對低碳產品,制定合理的市場價格,將其控制在大多數人群的消費能力之內,真正落實“低碳+”消費。
促進國民經濟“低碳+”發展,屬于一項長期性的艱巨任務,不僅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同時也需要金融行業提供充足的資金,用于節能環保產業的投資發展。據相關研究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在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時,所需要的資金大約為2萬億元,而政府只能提供其中的1/10左右。同時,在近五年內,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的財務預算,僅有500億元,但實際所需資金大約為17 000億元,“低碳+”資金不足現象比較突出[4]。為解決這種問題,應制定并實施一系類“低碳+”金融制度。首先,應構建綠色銀行體系,專門為節能環保產業提供貸款服務,并構建補貼機制和擔保機制,激活低碳產業發展。其次,應以政府為主導,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建立綠色產業發展基金,環緩解政府財政壓力,為低碳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另外,對于具有長期效益的節能環保項目,可通過發行綠色債券的方式,來籌集所需資金。
法律法規具有強制性約束作用,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國家政府應重視“低碳+”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結合經濟市場形勢,利用法律法規,對高碳產業項目作出限制,對低碳產業項目提供便利,以推動過國民經濟朝向低碳方向發展。就當前我國“低碳+”法律法規體系來看,其中存在較多有待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如部分法律條例內容不全面、可操作性較低、重點領域立法空白等,都是現行“低碳+”法律法規的不足。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從低碳技術、交易、投資、融資、監管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建立健全“低碳+”法律法規體系,確保其科學性、完善性及可操作性[5]。
政府政策能夠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堅實保障,這就要求政府從“低碳+”角度進行考慮,頒布實施一系列規范政策,包括金融政策、技術政策、消費政策、能源政策、文化政策等,以確保低碳經濟良好發展的實現?,F階段,我國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低碳+”政策體系,行政手段仍是執行政府政策的主要方式,政府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需要做出調整和改變。政府應從政策層面對能源結構做出調整,通過優惠政策,鼓勵企業使用清潔型可再生能源。
做好“低碳+”評價,是衡量經濟建設是否符合低碳發展理念的主要手段,這就需要改變傳統以生產總值生產率為評價指標的評價方式,從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生態效益等幾方面進行考慮,構建全新的國民經濟評價體系。首先,要從我國發展現狀出發,在原有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礎上,增加能源核算內容,形成經濟、環境、能源三者一體的核算體系。其次,應該將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納入到節能減排統計指標體系中,將該體系覆蓋范圍逐步擴大至所有產業,以及日常生活中去,并根據能源統計情況,對其供求關系進行分析。另外,應構建完善的節能減排考核評價體系,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評價指標,結合統計學知識,科學分配指標權重,并建立預警機制,做好預防工作,實現對節能減排的動態了解和控制。
發展低碳經濟,既是基于社會現狀所提出的最為科學的發展道路,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措施,更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有效方式。所以,必須結合我國國民經濟現狀,構建完善的“低碳+”發展系統,以加快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從不同角度和多個方面進行全面分析,進而確保“低碳+”發展系統的完整性及科學性,更好地指導低碳經濟建設的有序、高效開展,在增加國民經濟的同時,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
[1]白璐,趙增鋒.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以京津冀地區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5,(10):561-564.
[2] 朱啟貴.構建國民經濟“低碳+”發展系統[J].經濟研究參考,2016,(6):8-13.
[3]周詩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2):62-64.
[4]王頗.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公共經濟政策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7,(3):147-148.
[5]馬德秀,曾少軍,朱啟貴“.低碳+”戰略研究,構建國民經濟“低碳+”發展系統[J].經濟研究參考,2016,(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