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聯或將重新定義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是一個開放合作平臺,也是一個跨界融合的創新載體,需要關聯企業通力合作,并通過跨界協作來共建一個新的汽車產業生態,由此顛覆傳統的市場競爭模式。
智能網聯為汽車產業換代提供了新機遇,也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提供了“超車”機會。業界認為,智能網聯汽車將成為一個產業。國外測算,全球汽車電子系統市場規模每年1680億美元,加上智能網聯汽車帶動的新增市場1300億美元,合計近3000億美元。未來汽車的創新80%來自汽車電子和智能網聯系統。可見,智能網聯對汽車產業的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其實,用戶對駕乘體驗也越來越重視,而智能網聯化應用成為提升汽車駕乘體驗的重要途徑。10月13日,《汽車觀察》邀請本屆車評的專家評委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車輛動力學與智能控制創新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王國業,國汽(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工學博士王博,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常務理事、北京設計學會創始人宋慰祖共同探討了“智能網聯化如何提升汽車駕乘體驗”話題。
未來幾年是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其間,智能網聯汽車將獲得快速發展。
王國業認為,智能網聯汽車將逐步實用化,且成本大為降低,性能迅速提升,其中重要原因是5G的應用。他說:“如果5G能順利推廣,將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當人、車、路變成一個互動整體時,汽車將更安全,成本也更低。”
“智能網聯包括智能化和網聯化。目前大多數車載系統搭載的是4G,未來將用到5G。目前車上搭載的網聯系統集中在導航和娛樂方面,而在整個輔助安全和智能安全系統上給用戶安全設計方面的考量不足。”王博認為,未來應基于云控平臺,包括高清地圖、環境感知等,把自動駕駛技術更多地應用到安全系統上。
智能網聯也有利于深化主動安全、輔助駕駛功能。王博說:“從交通事故統計上來看,駕駛員醉酒、疲勞駕駛等因素占很大比重,因此,疲勞監測系統可以率先應用起來,通過人機交互方式提示駕駛員,以保證車輛行駛安全。”
目前智能網聯的應用集中在汽車的很多輔助功能方面,比如娛樂、通訊、導航等。這些輔助功能可以用聲音或觸屏方式進行集中控制。王國業認為,它還沒有應用于車輛的主要控制功能上,比如緊急制動系統、車道偏離等,所以未來應讓其感知系統更可靠,主動適應環境,并滲透到車輛控制方面,以更好地保障汽車駕駛的安全性。
王博還認為,網聯化還將出現很多顛覆性功能。比如高清定位模塊可以實現不停車收費功能,因為它能將車輛的行駛軌跡等所有相關信息通過網聯方式記錄在云平臺,這樣未來高速公路收費、城市停車場收費模式就可以變成自由流。他建議,應基于全局做路徑導航計劃,這樣比單純的手機導航更好,對緩解交通擁堵、提升路網通行能力有很大幫助。
而在宋慰祖看來,智能網聯應涵蓋三個方面:一是智能。未來應把真正的智慧型技術應用到汽車上。二是物聯化。智能技術使得機器設備之間實現互通,而不是過去那樣機械性地聯絡。三是互聯網絡化。比如手機APP遠程操控車輛等。這三者的有機結合將給汽車設計師提供更大的設計空間。
宋慰祖認為,設計的核心在于滿足市場需求,讓駕駛者、乘坐者感到更舒適。現在很多汽車設計師主要關注汽車的舒適性和便捷性。其實,設計不僅要讓車的造型漂亮,內飾舒服,更要讓汽車的性能和品質提升。因此,宋慰祖說,智能網聯對設計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讓用戶的夢想得以在汽車上實現。
以小鵬汽車首款智能車型G3為例,宋慰祖認為,它車頂上設計的360度攝像設備就是對駕駛者、乘坐者需求的一種滿足。通過智能網聯方式,駕駛者或乘坐者可以在車內進行操控。這對新生代汽車用戶很有吸引力。
汽車智能網聯化的市場前景毋庸置疑,但目前它依然面臨諸多現實挑戰。王國業認為,現在一些號稱智能化的汽車,其實還不能算智能化,只能叫自動化,因為它還需要通過人與車對話才能作出應答,也即人要它干什么,它才會干什么。
智能網聯汽車在技術、政策、法規等方面也面臨新的挑戰。比如智能網聯汽車的標準化還沒有定型。在技術上,目前中國的汽車電子系統幾乎都依賴進口。如果無法掌握汽車電子系統,就難以進入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領域,自然汽車智能網聯化不可能徹底實現。這對汽車智能網聯化的發展非常不利。
事實上,智能網聯汽車是一個開放合作平臺,也是一個跨界融合的創新載體,需要傳統汽車企業與互聯網、軟件、芯片等不同領域的企業通力合作,并通過跨界協作來共建一個新的汽車產業生態。因此,在智能網聯化過程中,汽車業的市場競爭模式也將有別于以往,共享、互聯、互通成為其市場運作主旋律。
基于此,智能網聯或將重新定義汽車。也就是說,智能網聯化的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智能化和網聯化的綠色出行方式。智能網聯汽車將與新能源汽車一道推動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