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遺憾的是,《翼娃子》沒有入選到我們今年的中國原創圖畫書TOP10里,不是因為它不夠好,只是因為評委們考慮它更適合小學生或更大的孩子閱讀,和《父母必讀》雜志所面對的讀者群體的孩子年齡有些不符。
但是,我們確認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中國原創圖畫書,而且它里面所蘊含的“中國”,和我們見到過的大多數中國原創圖畫書的題材都不大一樣,它呈現的是現實的、熱氣騰騰的,每天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原汁原味的生活。
翼娃子大名叫劉仁翼,和劉洵的女兒是同班同學,生日只差幾天。小吃店是真實存在的,它就在劉洵家小區大門邊的一個小角落里,開業已經有9年,由于價格便宜味道好,吸引了不少顧客,生意很好。
翼娃子是上小學的時候才來的南京,以前一直在四川老家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劉洵的女兒告訴媽媽,課上翼娃子在發言的時候會提到他幼年在老家的有趣經歷。每次聽女兒講這些,劉洵都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溫暖。翼娃子的父母只有小學文化程度,又忙著做生意,不能輔導他的學習,所以他只能靠自己。小吃店的飯桌就是他的書桌,他的作業本總是油膩膩的。



看著翼娃子一家人的生活,劉洵也常會想到自己的小時候以及去北京學畫的一段日子,離開家鄉來到城市打拼已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態。他們懷著鄉愁和對新生活的憧憬,在家鄉和城市之間扯出一小片空隙,在這小小的空隙里努力地工作。劉洵覺得,其實人們雖然遠離了故土,卻永遠也走不出故鄉。故鄉并不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一方土地,它更是一種鄉音,一種生活習慣,它是一切情感的來處。她揣測,翼娃子的故鄉可能一半是四川的老家,一半就是這家小吃店里不停地忙碌的媽媽的身影,是爸爸一次次拎著打包袋出門的背影,是菜倒進熱油鍋時的響聲,是形形色色的顧客的臉,是媽媽牽著他的手走在回家路上看到的華燈閃耀……
由于經常和女兒一起到小吃店去告訴他們作業,翼娃子一家很是感激,常常會炒兩盒飯讓她們母女帶回去,交往漸漸多起來之后,劉洵萌發了要畫一畫他們的愿望。她住到了這家人在離小吃店很遠的地方咬牙買下的新家,和他們一同起床、一起趕頭班公交車、一起在大橋上看天色漸漸亮、一起去買菜,幫他們收錢送外賣。在這個過程中,劉洵體會到最真實的生活情節才是最感人的,所以她放棄了去編一個故事,決定用最虔誠的手法來表現這本圖畫書。她耐心地畫出一道道衣褶、一根根面條、一塊塊地磚和一團團熱氣,用緩慢的速度把一些真實的瞬間定格為永遠的畫面。
劉洵說,她畫這部作品,并不只是因為和翼娃子一家熟悉了,是因為她覺得這樣真實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值得藝術家去記錄和描繪。即使生活再忙碌甚至狼狽,但它與其所蘊含的美感絲毫不沖突。就像劉洵所說,在你我的身邊,到處都是不期而遇的風景。中國原創圖畫書中,也許應該有這樣的一部分,能帶領孩子發現自己身邊的真實情感與美好生活,發現生活中那些不易被覺察到的細膩而純粹的美。

受訪人簡介
劉洵,現居南京。大學學習工藝美術,曾從事設計和動畫片制作。工作數年后再次進入校門學習油畫。圖畫書《牙齒,牙齒,扔屋頂》曾獲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圖畫書時代獎”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