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羅四川,鐘 宇,官曉銘
(1.重慶市渝中區大溪溝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慶 400015;2.重慶市第四人民醫院,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重慶 400014)
近年來,糖尿病在我國的發病率越來越高。2型糖尿病的患者約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1]。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均需進行終身治療。此病的致殘率、并發癥的發生率均較高。此病患者及其家屬均會承受較大的生活壓力和經濟負擔[2-3]。本研究主要探討用醫院—社區—家庭管理模式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間重慶市渝中區大溪溝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這50例患者中,有男21例,女29例;其年齡為32~74歲,平均年齡為(51±8)歲;其病程為2~9年,平均病程為(5±2)年;其中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8例,合并血脂異常的患者有12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有2例。
1)患者無嚴重的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肝腎功能異常等疾病。2)患者未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3)患者對本研究中所用的藥物不過敏。4)患者簽署了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在對這50例患者進行治療期間,均使用醫院-社區-家庭管理模式對其病情進行管理。進行管理的具體方法是:1)由醫生、藥師、護理人員與患者家屬共同組建“醫院—社區—家庭管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內分泌專科醫生1名、內分泌專科護士1名、臨床藥師1名、社區全科醫生1名、社區全科護士1名及家庭聯絡員1名。2)為患者建立詳細的專項健康檔案。由內分泌專科醫生評估患者的具體病情,由內分泌專科護士收集并記錄其病史、藥物過敏史及對藥物耐受的情況等[4]。3)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由臨床藥師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輔助內分泌專科醫生為其制定具體的用藥方案。4)由社區全科醫生和社區全科護士密切監測患者血糖的變化情況及對其進行飲食、運動等方面的健康指導。5)由社區門診醫生分別在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管理的1個月、3個月、6個月后,對其進行血生化指標的檢測和病情評估。病情評估的內容主要包括患者的血壓水平、身高、體質量、腰圍、血糖水平等。6)由社區的全科醫護人員與家庭聯絡員密切監督患者用藥方案、飲食計劃和運動計劃的執行情況。7)進行病情管理后,每隔半個月由社區的全科醫護人員監督并指導患者執行飲食計劃和運動計劃。進行病情管理半年后,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及記錄其血糖的控制情況。
以《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預防的專家共識》和《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5]為依據并結合患者自身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治療和病情管理。使用該院自制的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患者的分值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然后,觀察并記錄進行病情管理前后這50例患者FPG(空腹血糖)的水平、2hPBG(餐后2 h血糖)的水平及HbAlc(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7.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進行病情管理前相比,進行病情管理后這50例患者生活質量量表的評分升高(P<0.05)。詳情見表1。
表1 進行病情管理前后這50例患者生活質量量表評分的比較(分,)

表1 進行病情管理前后這50例患者生活質量量表評分的比較(分,)
?
與進行病情管理前相比,進行病情管理后這50例患者FPG的水平、2hPBG的水平及HbAlc的水平均降低(P<0.05)。詳情見表2。
表2 進行病情管理前后這50例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表2 進行病情管理前后這50例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組別 例數 FPG(mmol/L) 2hPBG(mmol/L) HbAlc(%)管理前 50 9.32 ±0.55 11.22 ±1.08 10.78 ±0.26管理后 50 6.07 ±0.44 8.23 ±1.11 7.01 ±0.31 t值 3.448 4.489 5.612 P值 0.0312 0.0245 0.0157
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均需進行終身的病情管理。此病患者若對如何控制糖尿病病情的知識了解不足或進行自我管理的水平欠缺,可使其體內血糖水平的波動較大或長期處于高血糖的狀態,進而可誘發多種并發癥[6]。我院提倡對此病患者使用醫院—社區—家庭管理模式進行病情管理。此管理模式是由醫院、社區、家庭共同參與的一種控制疾病進展的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對患者進行動態的病情管理、健康教育、飲食指導、血糖監測、用藥指導及回院復查指導等。研究發現,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進行醫院—社區—家庭管理可穩定其血糖的水平,引導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用醫院-社區-家庭管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進行管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質量,控制其血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