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勇
(武勝縣人民醫院,四川 廣安 6384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臨床上應盡早對此病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以促進其腰椎功能的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開放性手術治療和微創手術治療。近年來,經皮椎間孔入路的脊柱內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椎管減壓+神經根松解+竇椎神經溫控熱凝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此手術具有創傷小、手術的時間短、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點。本文對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武勝縣人民醫院接診的4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用經皮椎間孔入路的脊柱內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椎管減壓+神經根松解+竇椎神經溫控熱凝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
將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武勝縣人民醫院接診的4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均經腰椎正側位及腰椎過伸過屈位X線檢查、腰椎間盤CT檢查和腰椎MRI檢查被確診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其中排除患有多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嚴重的心肝肺腎疾病、腰椎間盤炎、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精神障礙、智力障礙的患者。這45例患者中有男30例,女15例;其年齡為32~65歲,平均年齡(40.46±2.79)歲;其中病程最短的4個月,最長的11年,平均病程(4.35±1.25)年;病變部位為L4-L5椎間隙的患者有20例,為L5-S1椎間隙的患者有25例;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5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2例,合并肥胖癥的患者有3例,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有1例。
為這些患者均應用經皮椎間孔入路的脊柱內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椎管減壓+神經根松解+竇椎神經溫控熱凝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協助患者側臥于手術臺上,對其術區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將2%的利多卡因和1%的羅哌卡因稀釋于生理鹽水中,對患者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使用穿刺針對患者病變腰椎節段的關節突處進行穿刺(確保穿刺針的延長線可以到達椎間盤突出處)。退出針芯,沿穿刺針將導絲插入至病灶部位,然后將穿刺針退出。將穿刺點處的皮膚切開6~7 mm,沿導絲對穿刺通道進行擴張,然后將TOM針穿刺到椎間盤突出部位,并再次插入導絲。退出TOM針,沿導絲用4~8 mm的安全骨鉆擴大穿刺通道,直至穿刺通道內可插入直徑為7 mm的工作套管。連接攝像、顯示系統,調節脊柱內鏡的焦距。將脊柱內鏡經工作套管置于病灶部位。在脊柱內鏡的引導下,用抓鉗及等離子射頻刀由淺至深地切割并摘除病變的髓核組織,松解受壓的神經根,然后對竇椎神經進行溫控熱凝處理。對術區進行止血處理,關閉切口。
觀察本組患者治療的效果、住院的時間、術畢至可進行直腿抬高訓練的時間、術畢至疼痛癥狀基本消失的時間、術畢至恢復正常工作的時間。采用諾丁漢健康量表(NHP)對本組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軀體活動、精力、疼痛、睡眠、社會關系、情感反應等6個評價維度,分值為0~100分。患者的NHP評分越高,表示其健康狀況越好[1]。采用腰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對本組患者腰椎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價。該問卷的分值為0~100分。患者腰椎功能障礙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腰椎功能障礙的癥狀越嚴重[1]。
顯效:治療后,患者腰腿疼痛的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腰腿疼痛的癥狀有所好轉,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基本不受影響。無效:治療后,患者腰腿疼痛的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
對本文中的數據應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本組45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顯效者有35例,為有效者有10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100.0%。
治療前,本組患者的NHP評分、腰椎功能障礙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45.24±5.24)分、(78.02±4.21)分。治療后,本組患者的NHP評分、腰椎功能障礙評分的平均值分別為(91.56±7.11)分、(23.15±14.16)分。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本組患者的NHP評分更高,其腰椎功能障礙的評分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對治療前后本組患者NHP評分、腰椎功能障礙評分的分析(分,±s)

表1 對治療前后本組患者NHP評分、腰椎功能障礙評分的分析(分,±s)
時期 NHP評分 腰椎功能障礙的評分治療前 45.24±5.24 78.02±4.21治療后 91.56±7.11 23.15±14.16
本組患者住院的時間、術畢至可進行直腿抬高訓練的時間、術畢至疼痛癥狀基本消失的時間、術畢至恢復正常工作時間的平均值分別為(7.02±0.12)d、(1.01±0.51)d、(1.21±0.21)d、(22.25±1.26)d。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常見的一種退行性病變。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突出或脫出、脊神經根受壓所致的雙下肢疼痛、腰部疼痛等[3]。目前臨床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開放性手術治療和微創手術治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非手術治療的效果有限。而用開放性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創傷性較大、患者術后恢復的時間較長、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有研究指出,用經皮椎間孔入路的脊柱內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較好。筆者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將用經皮椎間孔入路的脊柱內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優點總結如下:1)可有效地松解患者受壓的神經根及硬膜囊。2)在脊柱內鏡的引導下,施術者可清晰地觀察到患者椎管間隙、椎間孔、側隱窩、硬膜囊、破裂的椎間盤纖維環、受壓的神經根等部位,從而便于其進行準確的手術操作。3)術中可應用射頻電極消融患者的髓核組織,從而可有效地保留其脊柱的生理功能。4)術中對患者的竇椎神經進行溫控熱凝,可阻斷其竇椎神經對疼痛的傳導,從而可減輕其腰部疼痛的癥狀。5)無需切除患者的腰椎黃韌帶及椎板,從而可維持其脊柱后方的穩定性[4]。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經皮椎間孔入路的脊柱內鏡手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確切,可有效地緩解其腰腿疼痛的癥狀,改善其腰椎的功能,促進其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