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山
(文昌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海南 文昌 571300)
呼吸衰竭是指在多種因素下患者肺通氣功能或換氣功能出現障礙,導致其發生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進而導致其發生生理功能和代謝功能紊亂的臨床綜合征。該病患者,尤其是老年重癥患者,的死亡率較高。臨床上主要使用機械通氣法對老年重癥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搶救[1]。機械通氣法可分為無創機械通氣法和有創機械通氣法等。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用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法搶救老年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期間在文昌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接受搶救的70例老年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將這7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35例患者。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4例;其年齡為60~84歲,平均年齡為(72.13±8.36)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5例;其年齡為60~83歲,平均年齡為(70.00±7.4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抗炎、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治療。為對照組患者使用有創機械通氣法進行搶救。搶救的方法是:1)為患者建立人工氣道(經口氣管插管、經鼻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然后為其連接呼吸機。2)將呼吸機的工作模式選擇為容量型輔助/控制通氣方式(A/C)。在其上機12~24 h后,將呼吸機的工作模式選擇同步間歇強制通氣+壓力支持通氣(SIMV+PSV)模式。根據患者的血氣分析結果設置其機械通氣的參數。3)隨著其病情和通氣換氣功能的好轉,逐漸降低SIMV頻率至6次/分、PSV水平至6 cmH2O,當患者穩定呼吸6 h后可為其撤機。為觀察組患者使用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法進行搶救。搶救的方法是:1)為患者進行有創機械通氣搶救,搶救的方法同對照組患者。當其SIMV頻率降低至12次/分,PSV水平降低至12 cmH2O后,為其撤除人工氣道,改用口鼻面罩進行通氣。2)設置呼吸機的參數。將呼氣壓力設為4 cmH2O,將吸氣壓力設為7 cmH2O,將通氣頻率設為12次/min,將其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0%以上。據患者的病情,將上述各項參數逐漸上調至患者可耐受的最高值[2]。當患者可自行呼吸后方可為其撤機。
對比兩組患者的再插管率、死亡率以及撤機成功率,并對比其血管緊張素Ⅱ(AT Ⅱ)、去甲腎上腺素(NE)、腎上腺素(E)的水平。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撤機的成功率較高,其再插管率、死亡率均較低,其AT Ⅱ、NE、E的平均水平均較低(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
導致老年患者發生重癥呼吸衰竭的因素主要有重度肺部感染、支氣管痙攣、腦梗死、外傷及中毒等。老年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口唇及甲床發紺、呼吸困難、球結膜充血、動脈血氧分壓嚴重下降、意識障礙等。若治療不及時,老年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各臟器的缺氧狀態將不斷加重,導致其在短時間內死亡[3]。為老年重癥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有創機械通氣法進行搶救的效果顯著,但對其進行持續性的氣管插管,會導致其感染外界致病菌的幾率增加,使其病情加重,并導致其對呼吸機產生過度的依賴,使其在撤機后發生多種不良反應[4]。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法是指在適宜的時機下,為患者應用無創通氣法替代有創通氣法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該治療方法可在確保患者通氣狀態良好的同時促進其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復,有利于其早日脫機。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為老年重癥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法進行搶救,可降低患者受到外界致病菌感染的幾率,并可降低其對呼吸機的依賴性及其撤機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5-6]。本次的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撤機成功率較高,其再插管率、死亡率均較低,其AT Ⅱ、NE、E的平均水平均較低。
綜上所述,用有創無創序貫機械通氣法搶救老年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顯著,能有效緩解其應激反應的發生情況,且治療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