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斌
(綿竹市人民醫院,四川 綿竹 618200)
肝內膽管結石是一種常見病。該病患者在患病后,其病變區域內的膽管樹會受到持續的損害,且隨著病情的進展,其肝臟會發生實質性萎縮性病變,從而使肝葉內膽管出現狹窄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會誘使膽管發生癌變,可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1]。目前,臨床上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首選方法是手術療法。傳統的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腹腔鏡技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逐漸被應用于對肝內膽管結石的治療當中,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基于上述背景,本次研究主要分析用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
擇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綿竹市人民醫院收治的肝內膽管結石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按照入院序號的奇偶性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37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7例,其年齡為40~62歲,平均年齡為(51.32±2.51)歲,其中存在左側肝內膽管結石和右側肝內膽管結石的患者分別為28例和9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41~62歲,平均年齡為(51.67±2.81)歲,其中存在左側肝內膽管結石和右側肝內膽管結石的患者分別為27例和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為對照組患者施行開腹肝切除術,具體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麻醉。2)對術區進行常規消毒后逐層切開其腹部。3)對其膽總管進行切開探查,確定結石的情況。4)執行碎石操作,將碎石取出。5)設置T管進行引流,并探查是否存在殘留結石,若存在殘留結石則應通過膽道鏡將其引出。為觀察組患者施行腹腔鏡肝切除術,具體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麻醉。2)囑其取仰臥位,對術區進行常規消毒后在其腹部做一個腹腔鏡切口。3)為其建立氣腹,并采用四孔法將腹腔鏡置入其腹中進行常規腹腔探查。4)打開小網膜囊,充分暴露第一肝門,并對其肝周韌帶進行游離,然后解剖第二肝門,顯露左肝靜脈、右肝靜脈,再根據其實際情況判斷是否需要對其進行第一肝門阻斷處理。5)對其肝臟管道進行鈍性分離,并讓其充分暴露,對于較大的管道可用合成夾將其夾閉,然后將其斷離,再將擴張的膽道縫合。6)在腹腔鏡下切開其膽總管,將結石和肝葉標本取出。7)對其肝臟創面進行檢查,在確保無明顯的出血或膽漏的情況后,在創面附近設置引流管。
1)兩組患者術畢至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2)兩組患者術畢至恢復飲食的時間。3)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4)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4.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術畢至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恢復飲食的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23.21±3.15)h、(26.34±4.45)h和(4.51±2.12)d;對照組患者術畢至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恢復飲食的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40.34±3.84)h、(47.66±4.12)h和(6.91±2.09)d。觀察組患者術畢至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術畢至恢復飲食的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組別 例數 術畢至首次下床活動的時間(h)術畢至恢復飲食的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7 23.21±3.15 26.34±4.45 4.51±2.12對照組 37 40.34±3.84 47.66±4.12 6.91±2.09 t值 20.979 24.394 4.904 P值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切口感染、膽漏及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分別為2.7%、2.7%和0%;對照組患者切口感染、膽漏及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分別為16.22%、18.92%和16.22%。觀察組患者切口感染、膽漏及肺部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肝內膽管結石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該病的發生與膽道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膽汁滯留等因素密切相關。一項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顯示,我國部分地區肝內膽管結石的發病率高達30%~40%,且大部分患者均伴有諸多嚴重的并發癥[3]。
筆者對本次研究的結果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得出結論如下:1)對于規律性肝段存在膽管結石或需要接受肝葉切除的患者來說,對其施行開腹肝切除術的效果較好,但手術對其造成的創傷較大,且術后康復的效果并不理想。隨著微創外科技術及理念的進步,腹腔鏡技術逐漸成熟和完善,并在對肝內膽管結石的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2)絕大部分肝內膽管結石患者存在長期的膽道炎癥,其肝臟與周圍組織的粘連程度較為嚴重,隨著肝段的萎縮,其正常的肝臟組織會出現代償性肥大的情況,從而使其肝臟的解剖狀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大大增加了手術操作的難度[4-5]。而在腹腔鏡下,醫師的術野極為清晰,不僅能夠準確地判斷患者的肝臟與周圍組織的粘連情況,還能在進行游離、切除、辨識、碎石及排石等操作時最大限度地避免對其周圍組織造成傷害。3)腹腔鏡肝切除術的切口較小,手術的時間較短,患者內臟的暴露時間也較短,因此不易發生感染等并發癥。此外,在腹腔鏡的引導下,醫師可有效地對膽管壁進行保護,避免對其造成損傷,從而大幅度降低了膽漏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