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江
(沭陽仁慈醫院普外科,江蘇 宿遷 223600)
腹股溝疝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此病是由患者腹腔內的臟器從腹股溝缺損處向體表突出引起的[1]。腹股溝疝可分為腹股溝直疝和腹股溝斜疝。腹股溝直疝患者多為老年人,腹股溝斜疝患者多為青壯年人和小兒。有研究顯示,腹股溝斜疝的發病率占腹股溝疝總發病率的50%以上[2]。
腹腔鏡下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和開放式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均為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術式[3-4]。為了進一步探討用這兩種手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筆者對沭陽仁慈醫院收治的50例腹股溝疝患者進行了分組比較研究。
選取沭陽仁慈醫院在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間收治的50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5例/組)。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3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30~78歲,平均年齡(50.3±6.3)歲;其中有腹股溝斜疝患者20例,腹股溝直疝患者5例;有復發疝患者2例,嵌頓疝患者1例。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12例,女性13例;其年齡為29~78歲,平均年齡(51.2±6.1)歲;其中有腹股溝斜疝患者21例,腹股溝直疝患者4例;有復發疝患者2例,嵌頓疝患者2例。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為對照組患者采用開放式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成功后,在其腹股溝處做一個斜切口(切口的長度約為6 cm)。對其腹腔進行探查,在其精索后方對疝囊進行分離和高位結扎。若疝囊較大,且存在進入陰囊的情況,應對其進行橫斷、止血及遠端曠置處理。使用網塞對Ⅲ型、Ⅳ型腹股溝疝的疝環處進行填充。在精索后方放置10 cm×5 cm的聚丙烯補片,并對其進行固定。關閉切口,術后采用沙袋對其進行加壓處理(加壓的時間為24 h)。為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下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待麻醉成功后,在其臍部做一個1 cm長的切口。為其建立氣腹,將腹腔鏡置入其腹腔內。在患側腹直肌外緣平臍部位及對側下方分別做一個5 mm的切口,并置入相應的套管針。然后在距離疝環邊緣2 cm處將腹膜切開,并分離腹膜。若疝囊較小,可直接將其還納入腹腔內。若疝囊較大,應先對其進行離斷和近端閉合結扎,然后再對其進行遠端曠置。根據患者的實際需要裁剪補片,然后使用可吸收線將補片固定于其疝環口處。關閉腹膜,撤出腹腔鏡器械,然后關閉切口。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的用時、住院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VAS評分和術畢至肢體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統計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應用SPSS 11.0軟件分析本文中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的用時〔(50.4±3.5)min〕長于對照組患者手術的用時〔(42.1±4.4)min〕,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的時間〔(3.0±1.1)d〕、術畢至肢體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14.2±2.6)d〕均短于對照組患者住院的時間〔(4.9±1.2)d〕、術畢至肢體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20.5±3.7)d〕,其 VAS評分〔(2.1±0.4)分〕低于對照組患者的VAS評分〔(4.8±1.1)分〕,其術中的出血量〔(19.4±4.5)ml〕少于對照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25.7±5.2)ml〕,P<0.05。詳見表 1。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8%)低于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8%),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的比較(±s)
組別 手術的用時(min) 術中的出血量(ml) VAS評分 住院的時間(d) 術畢至肢體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d)觀察組 50.4±3.5 19.4±4.5 2.1±0.4 3.0±1.1 14.2±2.6對照組 42.1±4.4 25.7±5.2 4.8±1.1 4.9±1.2 20.5±3.7 t值 6.25 5.88 4.01 4.23 6.7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腹股溝疝是外科的常見病。腹腔鏡下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和開放式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均為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的常用術式。對腹股溝疝患者實施腹腔鏡下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能夠保證其腹壁處神經系統、血管走形及平滑肌組織的完整性。與采用開放式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相比,用腹腔鏡下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能夠有效地促進患者切口的愈合,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5]。筆者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將用腹腔鏡下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優點總結如下:1)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對患者進行手術操作,不易損傷其腹腔內的器官和組織。2)手術切口較小,不易導致患者發生腹腔感染。3)術中的出血量較少,不易導致患者發生腹腔積血[6]。但需要注意的是,實施腹腔鏡下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的用時較長,手術的費用較高,對施術者手術操作技術的要求也較高[7]。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住院的時間〔(3.0±1.1)d〕、術畢至肢體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14.2±2.6)d〕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VAS評分〔(2.1±0.4)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8%)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19.4±4.5)ml〕少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與采用開放式腹股溝疝無張力修補術相比,用腹腔鏡下腹膜前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較好。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