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國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灌南 222500)
周圍性面癱又被稱為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面部表情肌癱瘓、口角歪斜、露齒、無法蹙額等。周圍性面癱患者可合并有無癥狀性腦梗死。周圍性面癱合并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發生多種并發癥[1]。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癱主要是由脈絡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筋脈所致。治療此病應從疏通經絡、益氣活血等方面入手。有研究表明,對周圍性面癱合并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針刺治療能夠有效地改善其面部的微循環,促進其中樞神經功能的恢復[2]。本文對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周圍性面癱合并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旨在分析對周圍性面癱合并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針刺治療的效果。
選擇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周圍性面癱合并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60例患者的年齡為30~70歲,平均年齡(51.26±5.09)歲;其中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30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針刺組和常規組,每組各3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為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的藥物療法進行治療,包括根據其病情使用阿昔洛韋、潑尼松龍、地塞米松、甲鈷胺等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對針刺組患者進行針刺治療。選穴方法是:在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的第1周,選取其太沖穴、外關穴、合谷穴作為針刺穴位。在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的第2周,選取其下關穴、風池穴、牽正穴、太陽穴、陽白穴、頰車穴作為針刺穴位。在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的第3周,選取其足三里穴、太沖穴、陽陵泉穴作為針刺穴位。具體的針刺方法是: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上述穴位處的皮膚使用醫用酒精進行消毒,然后使用0.35 mm×40 mm的無菌毫針對其進行針刺。留針30 min,每天針刺1次。在治療期間,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為其增減針刺穴位[3]。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MHBN評分(神經功能評分)。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MHBN評分較治療前提高>80%。有效:治療后,患者的MHBN評分較治療前提高30%~80%。無效:治療后,患者的MHBN評分較治療前提高<30%。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7.0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治療14 d后,常規組患者的MHBN評分平均為(39.17±8.74)分,針刺組患者的MHBN評分平均為(51.09±10.73)分。在治療21 d后,常規組患者的MHBN評分平均為(50.08±7.66)分,針刺組患者的MHBN評分平均為(68.26±14.20)分。針刺組患者治療14 d后和治療21 d后的MHBN評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
治療后,常規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14例(占46.67%),為有效的患者有11例(占36.67%),為無效的患者有5例(占16.67%);針刺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22例(占73.33%),為有效的患者有7例(占23.33%),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占3.33%)。針刺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6.67%(29/30)〕高于常規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3.33%(25/30)〕,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周圍性面癱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目前西醫在治療此病方面尚無特效的療法。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癱屬于“口眼歪斜”、“卒口僻”的范疇。此病主要是由脈絡失養、經脈空虛及病邪入侵所致。周圍性面癱患者可合并有腦梗死。目前臨床上治療周圍性面癱合并無癥狀性腦梗死的主要原則是溫經通絡、祛風散寒和益氣活血。有研究指出,對周圍性面癱合并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可直接刺激其表情肌產生自主收縮,從而可促進其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神經元的修復及反射弧的重建。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對周圍性面癱合并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陽明經和少陽經上的穴位進行針刺可有效地疏通其面部經絡,改善其面部的血液循環,從而有利于其神經功能的恢復[5]。邢金云等[6]研究指出,對周圍性面癱合并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針刺治療能夠擴張其腦血管,改善其腦部供血的情況,從而可促進其腦神經功能的恢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針刺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6.67%(29/30)〕高于常規組患者。針刺組患者治療14 d后的MHBN評分〔(51.09±10.73)分〕和治療21 d后的MHBN評分〔(68.26±14.20)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
綜上所述,對周圍性面癱合并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針刺治療的效果較好,可顯著改善其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