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泳學,肖桂花
(1.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附屬連云港市中醫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0;2.連云港市婦幼保健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0)
肩關節半脫位是指人體的盂肱關節發生失穩或半脫位。中風患者患側上肢的肌力可明顯下降,其患側上肢在重力的作用容易發生肩關節半脫位[1]。現階段,臨床上主要采用運動療法、低頻電刺激療法、針灸療法、推拿療法等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后肩關節半脫位。用上述療法治療中風后肩關節半脫位的耗時較長,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會承受較大的痛苦,且療效欠佳。肌內效貼布貼扎技術是指將肌內效膠布貼扎在患者的體表,以達到保護其肌肉與骨骼、促進其運動功能恢復的一種非侵入性治療技術。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用肌內效貼布貼扎技術聯合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后肩關節半脫位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附屬連云港市中醫院收治的78例中風后肩關節半脫位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中風的診斷標準,其在病情穩定后均出現肩關節半脫位的情況。其中,排除有肩關節外傷史及手術史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嚴重的肩周炎或頸椎病的患者。將采用康復療法進行治療的39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將采用肌內效貼布貼扎技術聯合康復療法進行治療的39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42~78歲,平均年齡為(60.75±8.56)歲;其中,左側肩關節發生半脫位的患者有22例,右側肩關節發生半脫位的患者有17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齡為44~75歲,平均年齡為(61.34±8.29)歲;其中,左側肩關節發生半脫位的患者有23例,右側肩關節發生半脫位的患者有1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用康復療法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1)每天活動患者患側上肢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與指關節,每次活動的時間為20~30 min,每天活動2~3次。2)用毫針對患者患側肢體的肩髃穴、肩髎穴、肩前穴、肩貞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中渚穴等穴位進行針刺。進針后,以150次/min的速率捻轉毫針,每次進行針刺的時間為30 min,每天治療1次。3)在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后,對其進行穴位按摩治療。按摩的穴位主要是其患肢手太陰肺經的中府穴、尺澤穴、孔最穴,手厥陰心包經的大陵穴、內關穴、天池穴,手少陰心經的極泉穴、少海穴、通里穴、神門穴、少府穴,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臂臑穴、肩髃穴,手少陽三焦經的外關穴、臑會穴、肩髎穴等。每個穴位按摩的時間均為1 min,對于出現痛點的穴位可適當延長按摩的時間。每天按摩1次。用康復療法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的時間為3~4周。用肌內效貼布貼扎技術聯合康復療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用康復療法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用肌內效貼布貼扎技術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是:將患者患側的上肢外展45°,將肌內效貼布(采用的是I型螺旋貼布)的基底部貼扎在患者肩胛的后外側,將貼布的其余部分自然拉開,使其環繞在患者的上臂上,并將其貼扎好,2 d后將肌內效貼布取下。連續對患者進行2次貼扎治療后應讓其休息1 d,共對其進行9次貼扎治療[2]。
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肩部疼痛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得分為0分,表示其肩部無痛感;得分為1~3分,表示其肩部存在輕度疼痛;得分為4~6分,表示其肩部存在中度疼痛;得分為7~10分,表示其肩部存在重度疼痛。中重度疼痛的發生率=(中度疼痛例數+重度疼痛例數)/總例數×100%。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評估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患肢的運動功能,FMA的總分為66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患肢的運動功能越佳。進行治療后,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評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佳[3]。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重度疼痛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重度疼痛發生率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MA評分的均值為(55.26±3.17)分,對照組患者FMA評分的均值為(40.85±5.24)分,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FMA評分的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的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9 33.20±5.25 55.34±2.17觀察組 39 32.26±6.33 70.27±3.56*
肩關節半脫位是中風患者常見的后遺癥,也是影響其患肢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有文獻報道稱,肌張力低下是導致中風患者發生肩關節半脫位的主要原因。中風患者岡上肌及三角肌的肌力可明顯下降,無法維持其盂肱關節的穩定性,導致其肩關節發生下垂及移位,進而發生肩關節半脫位[4]。肩關節半脫位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容易發展為復合型區域疼痛綜合征,從而可嚴重影響其患肢的運動功能。過去,臨床上主要采用康復療法對中風后肩關節半脫位患者進行治療。對此病患者進行康復治療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其病情,減輕其臨床癥狀,但難以維持其肩關節的穩定性,因此療效有限。近年來,臨床上采用肌內效貼布貼扎技術聯合康復療法對中風后肩關節半脫位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肌內效貼布的透氣性、伸縮性較好,其致密性、致敏性較低。用肌內效貼布貼扎技術治療中風后肩關節半脫位,可對患者患處的肌肉組織進行牽拉,刺激其局部皮膚上的感受器,從而可起到消腫及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另外,肌內效貼布還可對患者半脫位的肩關節起到支持與穩定的作用,從而有利于其肩關節功能的恢復[5]。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肌內效貼布貼扎技術聯合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后肩關節半脫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顯著減輕患者肩部疼痛的癥狀,改善其患肢的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