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偉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中醫醫院麻醉科,四川 攀枝花 617200)
氣管插管是指將氣管導管經聲門置入患者氣管內的技術。此技術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搶救技術。困難氣管插管是指試插三次以上才插管成功且插管的時間超過10 min的一種氣管插管情況[1],通常是由患者頸部、上呼吸道的解剖學改變及病理學改變所致。相關的臨床研究指出,對發生困難氣管插管的患者進行清醒氣管插管的效果較為理想[2]。為了進一步分析對發生困難氣管插管的患者進行清醒氣管插管的效果,筆者對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中醫醫院接診的66例發生困難氣管插管的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將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中醫醫院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期間接診的66例發生困難氣管插管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66例患者中有男性38例,女性28例,其年齡為25~71歲,體重為52~95 kg。根據插管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清醒插管組(46例)和全麻誘導插管組(20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對清醒插管組患者進行清醒氣管插管,對全麻誘導插管組患者進行全麻誘導氣管插管。進行氣管插管的具體方法是:使用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對清醒插管組患者進行咽喉氣管表面麻醉,并為其靜脈注射1~2 ug/kg的芬太尼和0.85~1 mg/kg的異丙酚。為全麻誘導插管組患者靜脈注射1.2 mg/kg的異丙酚、2~3 mg的咪唑安定、0.1~0.15 mg/kg的萬可松和2~3 ug/kg的芬太尼。完成麻醉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經口明視氣管插管。若插管失敗,采用光索導引法、經鼻盲探法和經口盲探法對其進行盲探氣管插管。對于采用上述三種方式插管均失敗的患者,對其進行逆行引導氣管插管。在每次氣管插管失敗后,若患者的SPO2低于95%,應對其進行面罩加壓吸氧3 min。
觀察兩組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成功的具體方式、每次進行面罩加壓吸氧3 min后其SPO2上升的情況。
應用統計軟件SPSS 21.0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清醒插管組患者中進行氣管插管成功的方式為經口明視氣管插管的患者有18例(占39.13%),為經口盲探氣管插管的患者有9例(占19.57%),為光索導引下氣管插管的患者有10例(占21.74%),為經鼻盲探氣管插管的患者有6例(占13.04%),為逆行引導氣管插管的患者有3例(占6.52%)。全麻誘導插管組患者中進行氣管插管成功的方式為經口明視氣管插管的患者有8例(占40%),為經口盲探氣管插管的患者有5例(占25%),為光索導引下氣管插管的患者有4例(占20%),為經鼻盲探氣管插管的患者有2例(占10%),為逆行引導氣管插管的患者有1例(占5%)。清醒插管組患者中進行氣管插管成功的方式為經口明視氣管插管患者的占比高于全麻誘導插管組患者,P<0.05。
清醒插管組患者中每次進行面罩加壓吸氧3 min后其SPO2上升的最大值為95%~100%患者的占比高于全麻誘導插管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每次進行面罩加壓吸氧3 min后其SPO2上升的最大值[n(%)]
困難氣管插管是指試插三次以上才插管成功且插管的時間超過10 min的一種氣管插管情況。以往臨床上常對發生困難氣管插管的患者進行全麻誘導氣管插管,但效果不佳[3]。有研究發現,接受全麻誘導氣管插管的患者易發生呼吸道梗阻。相關的文獻指出,對發生困難氣管插管的患者進行清醒氣管插管可有效地減少其應激反應,保持其血氣指標的穩定[4]。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清醒插管組患者中進行氣管插管成功的方式為經口明視氣管插管患者的占比高于全麻誘導插管組患者,P<0.05。清醒插管組患者中每次進行面罩加壓吸氧3 min后其SPO2上升的最大值為95%~100%患者的占比高于全麻誘導插管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對發生困難氣管插管的患者進行清醒插管的效果較好。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