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成
(睢寧縣人民醫院腫瘤科,江蘇 徐州 221200)
多發性骨髓瘤是指患者骨髓中的漿細胞發生克隆性增生的惡性腫瘤[1]。該病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貧血、腎功能不全、感染、出血、高鈣血癥等。多發性骨髓瘤骨病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常見并發癥。多發性骨髓瘤骨病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骨痛[2]。本次研究是探討用唑來膦酸和伊班膦酸治療多發性骨髓瘤骨病的效果。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期間睢寧縣人民醫院腫瘤科收治的80例多發性骨髓瘤骨病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患者的病情被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骨病。2)患者接受過3個療程以上的多發性骨髓瘤治療。3)患者未合并有嚴重心、肝腎等器官損傷。4)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將這80例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一組、觀察二組和對照組。觀察一組有25例患者,觀察二組有27例患者,對照組有28例患者。在觀察一組患者中,有男性15例,女性10例;其年齡為34~71歲,平均年齡為(57.31±3.22)歲。在觀察二組患者中,有男性16例,女性11例;其年齡為35~73歲,平均年齡為(58.13±4.21)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1例;其年齡為34~72歲,平均年齡為(57.93±4.02)歲。在這80例患者中,其病情的臨床分期為ⅡA期的患者有34例,為ⅡB的患者有6例,為ⅢA的患者有31例,為ⅢB的患者有9例;其病情根據其血清M蛋白濃度分型,為IgG型的患者有38例,為IgA型的患者有20例,為IgD型的患者有6例,為雙克隆型的患者有2例,為輕鏈型的患者有14例。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三組患者均進行VAD化療。化療的方法是:1)為患者靜脈滴注長春瑞濱(0.4 mg·m-2·d-1)、表柔比星(9 mg·m-2·d-1)、地塞米松(20 mg·m-2·d-1)。4 d 為一個治療周期,連續治療3個周期,兩個治療周期之間間隔4 d。在此基礎上,為觀察一組患者加用唑來膦酸(商品名:擇泰)進行治療。唑來膦酸的使用方法為:向5 mg的唑來膦酸中加入100 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用該藥液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滴注的時間為15 min,滴注結束后,為患者使用1000 mL藥物進行水化處理, 1次/月,連續治療3個月[3]。為觀察二組患者加用伊班膦酸(商品名:艾本)進行治療。伊班膦酸的使用方法為:向3 mg的伊班膦酸中加入500 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用該藥液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次滴注的時間為4 h,1次/天,每個月連續用藥2 d,連續治療3個月[4]。
治療后,對比這三組患者的鎮痛效果及其SRE的發生率、T-SRE、VCF的發生率和病理性骨折的發生率。
將患者的鎮痛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治療后,患者無痛感。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痛感在可承受的范圍內,其睡眠正常。無效:治療后,患者痛感嚴重,需借助鎮痛藥物鎮痛,且影響其睡眠。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0.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一組患者和觀察二組患者鎮痛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觀察一組患者和觀察二組患者鎮痛的總有效率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治療后三組患者鎮痛效果的對比
治療后,三組患者SRE、VCF發生率和病理性骨折發生率相對比,觀察一組患者和觀察二組患者的平均T-SRE相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一組患者和觀察二組患者的T-SRE更短(P<0.05)。詳見表 2。

表2 治療后三組患者SRE發生率、T-SRE、VCF發生率和病理性骨折發生率的對比
臨床上常使用雙膦酸鹽聯合化療對多發性骨髓瘤骨病患者進行治療。唑來膦酸和伊班膦酸均是臨床上常用的雙膦酸鹽[5]。楊輝等[6]的研究結果表明,為多發性骨髓瘤骨病患者靜脈注射唑來膦酸和伊班膦酸會給其帶來各種不良反應,但均在其可承受的范圍內。而楊偉等[7]的研究結果表明,罹患多發性骨髓瘤骨病會導致患者的腎臟受損,而雙磷酸鹽也會對其腎臟功能產生影響。除此之外,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為多發性骨髓瘤骨病患者使用雙膦酸鹽進行治療可將降低其SRE的發生率,延長其T-SRE[8]。本次的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一組患者和觀察二組患者鎮痛的總有效率更高,其T-SRE更短,但觀察一組患者和觀察二組患者的T-SRE、鎮痛的總有效率相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用唑來膦酸與伊班膦酸治療多發性骨髓瘤骨病的效果相似,均可有效地延長患者T-SRE,并可緩解其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