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 玲,農振勇
(天等縣人民醫院,廣西 崇左 532800)
神經源性膀胱是指由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樞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受到損害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礙。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排尿不暢和尿潴留。臨床研究表明,神經源性膀胱患者易發生上尿路結構和功能損害、腎衰竭等泌尿系統并發癥,從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1]。在本次研究中,天等縣人民醫院用針刺療法聯合五苓散加減對22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1 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選取44例神經源性膀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于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天等縣人民醫院接受治療。根據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五-針組和針刺組(22例/組)。針刺組患者中有男11例,女11例;其年齡為36~75歲,平均年齡(43.2±4.5)歲;其病程為1~9 d,平均病程(4.2±2.7)d。五-針組患者中有男10例,女12例;其年齡為35~76歲,平均年齡(43.4±4.3)歲;其病程為1~8 d,平均病程(4.0±2.6)d。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1.1.2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 1)其臨床表現均符合神經源性膀胱的診斷標準[2]。2)年齡>18歲。3)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
1.1.3 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 1)患有其他的泌尿系統疾病。2)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3)處于妊娠期。
對針刺組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方法是:采用捻轉法對患者的氣海穴、足三里穴、關元穴、陰陵泉穴、膀胱俞穴等穴位進行針刺,1次/2 d,共治療2個月。在進行針刺治療的基礎上,為五-針組患者加用五苓散加減進行治療。五苓散加減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豬苓(去皮)9 g、茯苓9 g、白術9 g、澤瀉15 g、桂枝(去皮)6 g。水煎服,1劑/d,分3次服下,共治療2個月。在服藥期間,告知患者多飲用熱水。
比較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治療的總有效率及治療后其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的時間。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尿頻、尿急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夜尿的次數恢復正常,能夠正常地排尿,且無尿失禁的情況。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尿頻、尿急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夜尿的次數明顯減少,能夠正常地排尿,但偶爾會發生尿失禁的情況。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尿頻、尿急等臨床癥狀無改善。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五-針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及治療后其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的時間均短于針刺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及治療后其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時間的對比(d,±s)

表1 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及治療后其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時間的對比(d,±s)
組別 例數 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的時間 住院的時間針刺組 22 5.71±1.89 15.43±4.82五-針組 22 3.65±1.02 11.27±3.41 t值 4.499 3.305 P值 <0.05 <0.05
五-針組患者和針刺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0.91%和63.64%。五-針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針刺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對比
臨床上將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樞神經系統或周圍神經受到損害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礙稱為神經源性膀胱。神經源性膀胱患者可出現尿頻、尿急的癥狀[4]。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α受體阻滯劑治療神經源性膀胱,但效果不夠理想。針刺療法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治療手段。有學者指出,對神經源性膀胱患者進行針刺治療能夠有效地刺激其膀胱,緩解其膀胱痙攣的癥狀。五苓散加減具有化氣利水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療膀胱氣化不利。本研究的結果顯示,五-針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0.91%)高于針刺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63.64%),P<0.05。五-針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及治療后其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的時間均短于針刺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用針刺療法聯合五苓散加減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效果較好,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