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軍
(忻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室,山西 忻州 034100)
全身麻醉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術中麻醉方式。目前臨床上常用于全身麻醉的藥物種類較多。若進行手術的患者未能選用合適的全身麻醉藥物可導致其術中躁動、疼痛,無法順利完成手術,并可使其術后發生惡心嘔吐、嗜睡和躁動不安等不良反應[1]。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均為新型的阿片類受體激動劑,均可用于對進行手術的患者實施全身麻醉。為比較使用舒芬太尼與瑞芬太尼對進行手術的患者實施全身麻醉的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忻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手術的128例患者。使用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制定的分級標準對這些患者的體質狀況和進行手術的危險性進行分級。這些患者的ASA分級均為Ⅰ~Ⅱ級。這些患者的心肺功能正常,均未患有精神疾病和高血壓,其不對麻醉藥物過敏。根據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瑞芬太尼組(64例)和舒芬太尼組(64例)。瑞芬太尼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6例;其年齡為43~79歲,平均年齡為(55.0±2.7)歲;其體重為45~91 kg,平均體重為(70.1±4.4)kg;其中有9例患者進行胃腸道手術,有22例患者進行骨科手術,有33例患者進行肝膽手術。舒芬太尼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1例;其年齡為47~79歲,平均年齡為(54.8±2.9)歲;其體重為44~90 kg,平均體重為(70.0±4.6)kg;其中有10例患者進行胃腸道手術,有24例患者進行骨科手術,有30例患者進行肝膽手術。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全身麻醉。具體的方法是:術前讓患者禁食8~12 h。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為其建立靜脈通道。為患者靜脈滴注0.5 mg的阿托品。20 min后,對其進行去氮給氧4 min。為患者靜脈滴注2 mg/kg的異丙酚、3 μg/kg的芬太尼和0.08 mg/kg的維庫溴銨進行麻醉誘導。待患者入睡后,對其進行氣管插管。為舒芬太尼組患者以0.5 μg/(kg·h)的速度靜脈滴注舒芬太尼進行維持麻醉。為瑞芬太尼組患者以0.3 μg/(kg·h)的速度靜脈滴注瑞芬太尼進行維持麻醉。手術期間根據兩組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間斷追加適量的維庫溴銨,并調整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的滴注速度。
觀察兩組患者在麻醉誘導期間(T1)、插管期間(T2)、切皮期間(T3)和術畢前10 min內(T4)動脈壓和心率的波動幅度。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麻醉持續的時間、術畢至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畢至氣管拔管的時間、術畢至定向力恢復的時間及術畢至蘇醒的時間。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發生惡心嘔吐、低氧血癥及低血壓等不良反應的情況。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麻醉誘導期間(T1)、插管期間(T2)、切皮期間(T3)和術畢前10 min內(T4),瑞芬太尼組患者動脈壓及心率波動的幅度均小于舒芬太尼組患者,P<0.05。詳見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持續的時間及麻醉持續的時間相比,P>0.05。瑞芬太尼組患者術畢至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畢至氣管拔管的時間、術畢至定向力恢復的時間及術畢至蘇醒的時間均短于舒芬太尼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1 不同時間段兩組患者動脈血壓及心率的波動幅度(±s)

表1 不同時間段兩組患者動脈血壓及心率的波動幅度(±s)
注:#與瑞芬太尼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動脈壓(mmHg)心率(次/min)T1 T2 T3 T4 T1 T2 T3 T4瑞芬太尼組 64 1.1±0.9 2.7±0.8 3.0±1.6 3.4±1.1 3.5±1.3 3.0±2.0 3.8±1.4 4.3±1.0舒芬太尼組 64 7.5±1.0# 4.1±1.3 5.6±0.9 6.6±1.2 10.0±3.5 9.8±2.6 8.6±2.1 5.5±1.5 t值 -38.057 -7.337 -11.330 -15.726 -13.927 -16.584 -15.215 5.325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兩組患者的各項麻醉指標(min,±s)

表2 兩組患者的各項麻醉指標(min,±s)
注:*與瑞芬太尼組相比,P>0.05;#與瑞芬太尼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持續的時間 麻醉持續的時間 術畢至自主恢復的時間 術畢至氣管拔管的時間 術畢至定向力恢復的時間 術畢至蘇醒的時間瑞芬太尼組 64 175.3±66.2 195.8±75.5 5.5±0.8 7.8±1.2 14.4±1.7 7.0±2.2舒芬太尼組 64 173.6±67.5* 196.2±74.3* 11.7±1.1# 11.4±2.0# 22.5±2.4# 13.7±2.5#t值 0.144 -0.030 -36.467 -12.348 -22.033 -16.095 P值 0.443 0.488 0.000 0.000 0.000 0.000
瑞芬太尼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惡心嘔吐,有1例患者發生低氧血癥,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13%。舒芬太尼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生惡心嘔吐,有2例患者發生低血壓,有4例患者發生低氧血癥,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2.5%。瑞芬太尼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舒芬太尼組患者,χ2=3.905,P=0.048。
全身麻醉是進行外科手術的患者術中常用的一種麻醉方式[2]。合理地為患者選擇一種全身麻醉藥物有利于其順利地完成手術,避免其術后發生不良反應。瑞芬太尼與舒芬太尼均為臨床上常用的阿片類受體激動劑。舒芬太尼與阿片受體的親和力較強。但使用舒芬太尼對進行手術的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容易引發呼吸抑制、骨骼肌強直、惡心嘔吐、支氣管痙攣、心動過速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應。使用瑞芬太尼對進行手術的患者實施全身麻醉起效快,可在組織和血液中被迅速水解為無活性的產物,不易引發不良反應[3]。王依慰等[4]對進行甲狀腺手術的患者分別使用瑞芬太尼與舒芬太尼實施全身麻醉,結果顯示,使用瑞芬太尼進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其術后蘇醒的速度更快。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使用瑞芬太尼進行全身麻醉的瑞芬太尼組患者,其在麻醉誘導期間(T1)、插管期間(T2)、切皮期間(T3)和術畢前10 min內(T4)動脈壓及心率波動的幅度均小于使用舒芬太尼進行全身麻醉的舒芬太尼組患者,其術畢至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畢至氣管拔管的時間、術畢至定向力恢復的時間及術畢至蘇醒的時間均短于舒芬太尼組患者,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舒芬太尼組患者。這與穆翠紅[5]研究的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與使用舒芬太尼相比,使用瑞芬太尼對進行手術的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其術中生命指標的波動小,術后蘇醒的速度快,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