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能1,謝 斯2
(1.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瀘州市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其致死率較高。臨床上一般采用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TACE)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進行CT掃描及核磁共振檢查(MRI)成為臨床上對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病情診斷及TACE療效評估的重要手段[1]。本文以某院收治的9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CT掃描聯合MRI檢查在診斷原發性肝癌及評估TACE療效方面的應用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期間某院收治的9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其病情經手術病理檢查被確診)。其病情均符合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提出的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標準。將這90例患者隨機分為Ⅰ組和Ⅱ組(45例/組)。Ⅰ組患者中有男30例、女15例;其中,年齡最大的為76歲,年齡最小的為44歲,平均年齡為(55.3±5.6)歲。Ⅱ組患者中有男29例、女16例;其中,年齡最大為77歲,年齡最小的為45歲,平均年齡為(55.4±5.7)歲。有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TACE治療,即經其單側的股動脈為其進行穿刺和插管,然后對其進行化療栓塞術。在兩組患者接受TACE前及手術結束1周后,均對Ⅰ組患者進行CT檢查,對Ⅱ組患者進行CT檢查聯合MRI檢查。進行CT掃描的方法為:在進行檢查前,讓患者禁飲12 h。在進行檢查前的10~20 min,讓患者飲用600~1000 ml的清水。使用GE螺旋CT機對患者進行平掃。在患者平靜呼吸的狀態下讓其屏氣,一次性完成全肝掃描,了解其全肝的情況、癌灶的大小及癌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然后對患者進行CT增強掃描。在進行增強掃描前,使用CT高壓注射器以團注法經肘靜脈為患者注入(按2.5~3.0 ml/s的流率)碘海醇與碘帕醇非離子增強對比劑,然后對其進行全肝動脈期、門靜脈期及延時期的連續掃描。進行MRI檢查的方法為:在進行檢查前,讓患者禁飲4 h。在進行檢查時,讓患者取仰臥位。使用GE SIGNA TWIN SPEED 1.5 T MRI系統對患者進行掃描。將掃描野設置為280 mm×280 mm×350 mm×350 mm,將矩陣設置為205×256,在患者的腹部包繞線圈。選取SE序列T1W1、FSE序列T2W1對患者進行橫斷位及冠狀位掃描,并對其進行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然后為其注射釓噴酸葡甲胺鹽注射液(10~15 ml)進行增強掃描。
檢查結束后,由2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生對兩組患者的CT減影圖像進行分析,測量其磁共振增強圖像的最大長徑及最小短徑,并評估其檢查結果的陽性預測值(即檢查結果為陽性的患者中真正患病患者所占的比例)、陰性預測值(即檢查結果為陰性的患者中真正未患病患者所占的比例)、準確度(真陽性患者例數+真陽性患者例數/總例數)、靈敏度(真陽性患者例數/真陽性患者例數+假陰性患者例數)及特異度(真陰性患者例數/真陰性患者例數+假陽性患者例數)。由這2名醫生對兩組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評估,判斷在接受TACE后其動脈期強化區是否存在殘留。采用5分制對兩組患者進行動脈期強化區是否存在殘留的評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動脈期強化區存在殘留的可能性越大。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TACE前Ⅰ組患者的檢查結果與對其進行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為86.67%(39/45),Ⅱ組患者的檢查結果與對其進行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為97.78%(44/45)。接受TACE前與Ⅰ組患者相比,Ⅱ組患者的檢查結果與對其進行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的符合率較高,χ2=3.873,P=0.049。
接受TACE前兩組患者檢查結果的陽性預測值及特異度相比,P>0.05。接受TACE前與Ⅰ組患者相比,Ⅱ組患者檢查結果的陰性預測值、準確度及靈敏度均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TACE前兩組患者檢查結果的陰性預測值、陽性預測值、準確度、靈敏度及特異度的對比 (%)
接受TACE后兩組患者脈期強化區殘留情況的評分相比,P>0.05。接受TACE后與Ⅰ組患者相比,Ⅱ組患者磁共振增強圖像的最大長徑較大、最小短徑較小,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TACE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療效評估的結果 ( ±s)

表2 接受TACE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療效評估的結果 ( ±s)
組別 例數 殘留動脈期強化區評分(分)磁共振增強圖像最大長徑(cm)磁共振增強圖像最小短徑(cm)Ⅰ組 45 4.06±0.43 3.22±0.09 1.35±0.25Ⅱ組 45 4.13±0.37 3.53±0.13 1.01±0.44 t值 0.828 13.152 4.507 P值 0.410 0.000 0.000
原發性肝癌的形成原因相對復雜,給臨床診斷帶來一定的難度。CT掃描與MRI檢查都是臨床上對原發性肝癌進行篩查的重要影像學檢查方法。這兩種檢查方法可幫助臨床醫師確定肝癌患者腫瘤的包膜,觀察其腫瘤脂肪的變性情況,掌握其受侵犯血管及腫瘤子結節的情況等[2]。不過,對于單個腫瘤結節的直徑≤3 cm的肝癌(也叫小肝癌),單獨使用這兩種檢查方法進行診斷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出現誤診及漏診的情況。而小肝癌被漏診或誤診可直接影響對患者進行TACE的效果。
近年來,臨床上聯合使用CT掃描與MRI檢查診斷原發性肝癌及對該病患者進行TACE效果評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肝癌患者腫瘤的實質結構較為松散,密度也低于正常的組織,對其進行CT平掃即可發現這一特點,從而為確定其腫瘤的形態提供依據。不過,對于腫瘤周邊的組織,進行CT掃描存在清晰度不足的弊端,且易產生偽影[4]。MRI檢查具有可多方位、多參數掃描的特點,其成像更加清晰(尤其是軟組織的成像),還可清晰地顯示患者膽管的結構、肝內血管的情況及肝癌內部組織的情況,尤其是腫瘤的包膜及假包膜[5-6]。將這兩種檢查方法聯合應用診斷原發性肝癌,并對該病患者進行TACE效果的評估,可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
綜上所述,對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CT掃描聯合MRI檢查可提高其病情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在其接受TACE后對其進行該聯合檢查可有效地評估其手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