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毅棠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200)
急診科在對休克患者進行搶救時需做到爭分奪秒,若搶救不及時,會使其失去最佳的治療時間,導致其生命安全受到嚴重的威脅[1]。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與在患者休克60 s后對其進行輸液復蘇搶救相比,在其休克15~60 s內對其進行輸液復蘇搶救,可顯著提高其肝細胞的穩定性,并提高其尿量、降低其死亡率[2]。選擇頸外靜脈對其建立靜脈通道是對休克患者進行搶救的重要手段,可減少其體內重要臟器受到的損傷。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接受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的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接受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的10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其納入標準為:1)患者的病情被確診為失血性休克。2)患者未合并有血液循環系統疾病。3)患者未合并有糖尿病及精神疾病。將這10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50例患者。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35例,女性15例;其年齡為19~69歲,其平均年齡為(43.2±13.4)歲;其中,因內外傷引發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有30例,因消化道出血引發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有10例,因宮外孕破裂引發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有6例,因其他原因引發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有4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38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21~73歲,平均年齡為(43.2±13.4)歲;其中,因內外傷引發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有28例,因消化道出血引發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有12例,因宮外孕破裂引發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有5例,因其他原因引發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有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同時,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護理的方法是:1)在對患者進行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時密切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2)為患者家屬講解與患者疾病相關的基礎知識,以緩解其焦慮情緒。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護理的方法是:1)為患者準備好進行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的相關設備,由操作熟練的護理人員對其進行穿刺。2)向患者家屬詢問患者平日習慣的臥床方式,選擇其不經常受壓的一側頸外靜脈作為穿刺靜脈。為患者取仰臥位,并在其肩膀之下墊軟枕,使其頭部盡量保持后仰,使其頭靠向床邊,并面向穿刺點的對側。3)用手指慢慢按壓患者鎖骨中點上緣的頸外靜脈,使其靜脈保持充盈的狀態。在按壓的過程中,手指不可過于用力,并需避開其頸動脈的搏動處,以防止因壓迫到其頸動脈竇而導致其發生意外。4)在對患者進行穿刺時密切觀察其心率、脈搏等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當其出現面色蒼白、冒冷汗等異常情況時,立即停止穿刺,并立即告知醫生。5)需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對患者進行穿刺,以防止其發生感染。對患者穿刺點鄰近的皮膚進行全面消毒,且消毒范圍必須大于貼膜的面積。6)在對患者進行注射前,先用碘伏對留置針的肝素帽進行消毒,不可將套管脫出的部分送入其血管中,以防止其發生感染性靜脈炎。每次輸液前后,需檢查患者穿刺部位有無皮膚紅腫、靜脈硬化等情況發生,若出現上述情況需及時撤掉導管。7)在對患者的留置針進行封管時,若留置針延長管中有回血,需用肝素封管液進行重新封管。每次封管后需用無菌紗布或創可貼包繞留置針上的肝素帽,并將其固定于患者的耳后。8)對患者進行注射時,若藥液滴入不暢,應及時查明原因并消除影響因素。在發現導管受阻時,不可對其進行強行給藥,以防止其血凝塊形成的小栓子進入其血液循環中。9)用3 M貼膜對患者的導管進行固定,并加強對病房的巡視,在其發生脫管、局部滲血或3 M貼膜處出汗時應及時進行處理。10)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不可碰觸留置針。11)為患者穿著寬松舒適的衣服,并在其睡覺時讓其保持平臥位或側臥位(將進行留置針穿刺的一側朝上),以防其留置針局部受壓。
對比兩組患者一針穿刺的成功率、經留置針采血的成功率、完成穿刺的時間、靜脈留置針留置的時間及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1.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一針穿刺的成功率、經留置針采血的成功率均更高,其穿刺的平均時間更短,其靜脈留置針留置的平均時間更長,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后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對比
人體前臂靜脈血管的管腔較細,血流速度較慢,對藥液的稀釋速度較慢。休克患者通常存在外周血液循環衰竭、四周血管塌陷且充盈情況不佳、血容量不足等癥狀,導致靜脈留置針的針體易與其血管壁發生機械摩擦,對其血管內皮造成損傷,導致其靜脈炎的發生率增加。同時,患者休克期間存在意識不清及煩躁不安等情況,其肢體會不自主的進行掙扎,導致脫管與藥液外滲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加,且在對其進行救治時需避免對其進行頻繁的搬動,以防止因體位改變導致其血壓發生變化,故對其進行有效穿刺的難度較大[3-4]。所以,頸外靜脈留置針是臨床上為休克患者常用的靜脈通道。在對休克患者進行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時,應使其保持平臥位,并將其頭偏向一側[5]。此種體位即可避免患者發生誤吸,還可充分暴露其頸外靜脈,提高對其進行穿刺的成功率。從解剖學的角度上來說,人體頸外靜脈具有血管較粗大、充盈情況良好、位置表淺、彈性較好、易辨認且距心臟較近等特點[6]。當在患者的頸外靜脈置管成功后,可將藥物快速地輸注到患者的體內,并對其低血容量的現象加以糾正。故在搶救休克患者時需盡快為其建立頸外靜脈通道[7-8]。人性化護理是一種將創造性、整體性及有效性結合在一起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在為患者提供優質、全面、有針對性護理服務的同時,還能滿足其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接受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的休克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可有效降低其置管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延長其留置針的留置時間。本次的研究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一針穿刺的成功率、經留置針采血的成功率均更高,其穿刺的時間更短,其靜脈留置針留置的時間更長,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
綜上所述,對接受頸外靜脈留置針穿刺的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的效果顯著,其穿刺的效果更好,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