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 利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輸液室,江蘇 宿遷 223800)
靜脈輸液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一種給藥方式[1]。學齡前患兒的年紀小,心理和生理狀態均未發育成熟,對疼痛的忍受能力極差,其對穿刺的抵抗情緒較強,對其進行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不高,在輸液的過程中易發生哭鬧、多動等情況。這不僅會給患兒帶來更多的痛苦,還會影響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引起家長對護理服務的不滿,引發護患糾紛[1-2]。對進行靜脈輸液的學齡前患兒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可穩定患兒及其家長的情緒。為探討對進行靜脈輸液的學齡前患兒實施心理護理和視聽聯合分散其注意力的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期間在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輸液室進行靜脈輸液的160例學齡前患兒。對這些患兒的納入標準為:1)患有感冒、腹瀉及支氣管炎等疾病,需要進行靜脈輸液[1]。2)未患有嚴重的、急性發作的疾病。對這些患兒的排除標準為:1)參加本次研究前1個月內進行過靜脈輸液。2)對其所用藥物過敏。隨機將這些患兒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40例,女性患兒40例;其年齡為8個月~6歲,平均年齡為(3.03 ± 1.19)歲。研究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40例,女性患兒40例;其年齡為8個月~6歲,平均年齡為(3.15 ± 1.23)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方法是:定時打掃輸液室,保持輸液室整潔。每天檢查輸液室的輸液床、輸液椅是否穩固、安全。輸液前詢問患兒的病史、過敏史,核對其姓名、就診編號等。在患兒進行輸液的過程中,觀察其情緒、面色。對情緒波動較大、面色蒼白的患兒,及時監測其體溫和心率等生命體征。告知患兒家長不可隨意調整輸液的速度[3]。在患兒完成輸液后,及時為其拔除輸液針,并使用棉簽按壓其穿刺點為其止血。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兒進行心理護理和視聽聯合分散其注意力。具體的方法是:1)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設立獨立的兒童輸液區,與成人輸液區間隔開。在兒童輸液區的墻壁、輸液椅背后粘貼印有卡通形象的圖畫。將輸液床上的白色床單更換為印有卡通形象的彩色床單。使用橙色、綠色等明快鮮亮的顏色粉刷墻壁。護理人員面帶微笑,主動與患兒進行交流,詢問其姓名,是否在上幼兒園等。用昵稱稱呼患兒,拉近護患之間的關系,消除其對護理人員的陌生感。為患兒家長及部分年齡較大的患兒介紹輸液的方法、配合進行穿刺的方法及輸液后的止血方法等與輸液有關的知識,得到其家長的配合。若患兒性格倔強,不能配合進行輸液,則讓輸液成功的患兒鼓勵其配合進行輸液。告知患兒不配合完成輸液會導致其病情無法康復或需要進行更多的治療。2)讓患兒在接受穿刺的時候或進行輸液的同時參與視聽聯合分散活動,以分散其注意力。護理人員在對患兒進行穿刺前,與患兒及其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其性格特點、喜好。在對患兒進行穿刺時,根據其喜好為其展示玩具、漫畫書、動畫片,同時與其聊天,分散其對穿刺的注意力。完成穿刺后,用溫柔的語言夸獎、鼓勵患兒,將漫畫書、玩具交給患兒,或為其播放動畫片,避免其在輸液的過程中感到無聊。
統計兩組患兒進行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觀察患兒是否能配合完成穿刺,是否在穿刺時發生哭鬧的情況。判斷患兒對輸液的依從性。不依從:患兒存在嚴重的負面情緒,強烈抵抗輸液。部分依從:患兒的情緒不穩定,對輸液有輕微的抵抗情緒和行為,但輸液過程較為順利。完全依從:患兒的情緒穩定,能積極地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順利地完成輸液。總依從性率=(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例數依從)/總例數×100%。在患兒完成輸液后,詢問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兒對輸液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對輸液的依從性
研究組患兒進行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為86.3%(69/80),對照組患兒進行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為66.3%(53/80)。研究組患兒進行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患兒,χ2=8.84,P=0.003。
研究組患兒穿刺持續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兒,其對穿刺的配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其穿刺時的哭鬧率低于對照組患兒,其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兒的家長,P<0.05。詳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兒進行穿刺的情況及其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
學齡前患兒是指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患兒。靜脈輸液是對此類患兒用藥的主要方法之一。對學齡前患兒進行靜脈輸液需要其自身、醫護人員、其家長共同參與,才能保證其順利地完成輸液。在整個輸液的過程中,進行靜脈穿刺最能給患兒帶來痛苦,其對靜脈穿刺的抵抗情緒最強。心理護理是指護理人員利用護理心理學知識,根據患者的具體心理狀態,采取有針對性、科學的護理措施,消除其不良情緒,改善其心理狀態的一種護理方法。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對研究組患兒進行心理護理。在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的過程當中,護理人員通過更換輸液室的床單、在室內張貼卡通畫、改變輸液室墻面的顏色等措施,使輸液室的環境更為舒適、更適合患兒的審美。護理人員通過與患兒進行交流、使用昵稱稱呼患兒等措施,拉近了護患之間的關系,增強了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比較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及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因此,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利用患兒的趨眾傾向,讓其身邊已經完成穿刺或輸液完畢的患兒鼓勵其配合進行輸液,從而獲得更好的心理護理效果。對學齡前患兒來說,家長是其最依靠和信任的人[3]。護理人員通過與患兒的家長進行溝通,為其介紹與輸液有關的知識等措施,獲得其對護理服務的理解和配合,使靜脈輸液工作的開展更為順利。讓患兒參與視聽聯合分散活動可通過調動患兒的視覺和聽覺來分散其對輸液的注意力。在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為研究組患兒提供了其感興趣的玩具、漫畫書和動畫片,在其注意力被上述事物吸引時對其進行穿刺,使其忽略穿刺的疼痛感。在患兒輸液的過程中讓其玩玩具、看動畫片或漫畫可避免其因感到無聊而無法完成輸液。此外,護理人員應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避免因患兒哭鬧、患兒家長的不理解而產生不良的情緒,影響其正常的護理工作。護理人員還應提高自己的穿刺技術,避免因穿刺技術不高而降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綜上所述,對進行靜脈輸液的學齡前患兒實施心理護理和視聽聯合分散其注意力可提高其對輸液的依從性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利于快速完成穿刺,減少其在穿刺時哭鬧的情況,提高其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