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殺手”肺癌令人聞之色變,不過,吳一龍教授指出,通過觀察中國肺癌的15年變化,有一新情況算是好消息,那就是中國男性肺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出現拐點。
肺癌在歐美都不是“首癌”,唯獨在中國是,元兇是唯一非常明確有直接關系的吸煙。也正是因此,男煙民眾多的我國,2002年男性肺癌發病率就已經是42.4/10萬,2012年更是高達52.8/10萬,而最新的GLOBOCAN 2018全球癌癥統計證實,已經回落到47.8/10萬。
醫學專家們認為,最大因素是中國男性的吸煙率下降了,當然,這反映著之前控煙有成效,因為吸煙率下降與肺癌的關系要10~20年才能看到。另一方面,中國女性的肺癌發病與死亡率15年來還在一直上升,原因還不能完全說清,大氣污染問題、女性與男性不同的基因差異及致癌敏感性等,都需要考慮。此外,要特別強調女性遠離二手煙傷害,國人1/5受二手煙害,在煙氣里呆上10分鐘及以上,就是受害者,女性更受害。
呼吁1:與其體檢各種套餐,不如做個低劑量螺旋CT
“我經常體檢,一直說‘正常,為什么肺癌沒及早檢出來?”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而在吳一龍看來,這是陷入了體檢的誤區。
從患者提供的體檢內容就發現,比如399元的標準套餐、860元的豪華套餐,卻與早期發現肺癌“沒關系”。原來,這些套餐項目逐漸增多,雖然有腫瘤標識物,還有胸片等等,卻缺少了最關鍵的低劑量CT篩查,因此永遠不可能發現早期肺癌。
一項全球5萬多人的研究結果,指出,只有低劑量螺旋CT篩查,才能達到降低全人群20%肺癌死亡率的效果。

即使有高危因素的人士,每年做一次低劑量CT篩查,花費也不過二三百元,與其體檢這套餐那套餐,不如好好做個低劑量螺旋CT!
呼吁2:不要輕易靶向轉免疫治療
“醫生,聽說現在免疫治療很神奇,我能不能從吃靶向藥轉為免疫治療?”這樣的問題,肺癌醫生們在臨床經常聽到,在“名醫大講堂”粉絲們的提問中也屬高頻問題。
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是近20年來肺癌領域的兩次“大革命”,如今人們健康意識提升,經濟能力提升,再加上近年來國家對于抗腫瘤藥物的重視、醫保水平增長,都是人們渴求最新最先進治療的“底氣”。如何合理治療,要非常嚴謹、科學、專業地選擇,切不可想換就換。
剛剛出爐的諾貝爾生物或醫學獎,頒給了免疫治療領域的兩位學者,讓社會對于腫瘤免疫治療的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但作為新希望的免疫治療,存在著有效率低、起效緩慢等特點,像國內患者最常用、上市最早的O藥(Opdivo,納武單抗),研究證實有效率為16%,如果因為基因突變正在吃靶向藥,腫瘤無進展。情況良好,那貿然改吃O藥,“不是好主意”。
不過,正如現場一名患者的情況,是小細胞肺癌,沒有基因突變因此吃不了靶向藥,那免疫治療就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了。
此外,以為免疫治療就不用化療了,這也是很錯誤的想法,事實上今年的醫學研究成果發現,如果免疫治療聯合化療,可大大提升治療有效率,不再是16%,而是40%~5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