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泛亞微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常州 213176)
中國幅員遼闊,南部、東部及中部的大部分省份年平均濕度較大,這為車燈霧氣的產生提供了基礎。除地域因素外,以下幾點也是霧氣產生的關鍵因素:首先,為滿足美觀和功能要求,車燈結構日益復雜,燈內局部空氣不流通性增強,溫差增大[1-2];其次,頻繁的開關會導致熄燈后燈內形成負壓,如環境濕度大,水汽會被大量吸入車燈,再次開燈后會立即起霧;此外,燈殼材料 (PP、PC)具有吸濕性,受熱后材料內水分揮發至燈內,遇冷后形成霧[3]。
針對車燈霧氣,常規的解決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彎管透氣:通過熱設計選擇較佳風道,利用點燈時熱場導致的氣壓差驅動燈內空氣與外界進行自由交換,實現較快散霧功能[2]。缺點是不防水,防塵效果差。②防水透氣組件[4]:透氣膜貼片利用擴散原理,將燈內水汽在點燈時隨燈內水汽濃度升高而擴散至燈外;透氣栓利用在燈具合適位置開透氣孔形成空氣對流,使燈內水蒸氣通過對流排出燈外。缺點是使用數量多,且無法解決死區和溫度低區域的結霧問題。③防霧涂層:利用親水基在涂膜表面形成防霧膜,在燈殼內表面濡潤擴展,形成平整的水膜,阻止霧氣的產生。缺點是濕度較大時會形成流掛和積水。④干燥劑:物理干燥劑吸濕率普遍較低,短效,有條件可逆;化學干燥劑吸濕率普遍較高,但不可逆、有時效性。為確保車燈除霧效果,以上途徑經常需組合使用,這不僅復雜了燈具設計、延長了驗證時間,而且增加了燈具制造工序,從而大大增加了車燈成本。
基于目前市場上現有車燈霧氣解決途徑存在的問題,本公司研發了一種帶有閥結構的集防霧除霧、透氣泄壓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紅外可逆吸霧膜組件。該組件目前有3個系列,分別為車前燈用大容量吸霧膜組件 (Microvent-LC)、尾燈霧燈用中容量吸霧膜組件 (Microvent-MC)、電子產品用微型吸霧膜組件 (Microvent-SC)。
組件所選吸濕材料為專用常溫可逆干燥劑,一次吸濕率達到自身質量的180%,并隨周圍環境濕度變化和自身狀態對外表現出“吸濕”“脫附”,累積吸濕量高。此外,該干燥劑吸濕后保持疏松的固化狀態,多次“吸脫附”循環穩定后,有效可逆吸濕率仍達到100%以上。
在所選吸濕材料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加入了某輻射峰值在50~140℃的紅外輻射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干燥劑的可逆速度和可逆程度,增強了組件的吸霧“爆發力”。
該吸霧膜組件旋裝于車燈后蓋位置,主要由芯體、閥體、安裝結構三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

圖1 吸霧膜組件三維圖
在沒有其他透氣結構的前提下,點燈時利用光源溫度升高燈內形成的正壓,將水汽隨熱空氣通過閥體快速排出燈體;熄燈時外部空氣經干燥進入燈內,從而使燈內保持一定的干燥狀態。可逆吸濕率高、可逆速度快、弱化外界環境影響等特點使吸霧膜組件具備較大的濕度調節自由度,能在惡劣工況下保持燈內干燥,在燈體內外間建立起有效的“防濕泄濕系統”。
為測試吸霧膜組件在各工況下的消霧能力,對其進行實驗室消霧驗證,包括主體實驗、補充實驗兩部分。實驗設備有高低溫濕熱試驗箱、溫濕度巡檢儀等。
實驗用燈為某型號前照燈 (彎管透氣結構),共2只,其中一只為安裝吸霧膜組件燈。所選吸霧膜組件型號為Microvent-LCV25。
在實驗前,對實驗燈進行前處理,實驗步驟如下。
1)打開后蓋,在25℃、10%RH的高低交變濕熱箱中放置14h(之前做過其他實驗,為保證各燈起點相同進行干燥)。
2)打開后蓋,在60℃、90%RH的高低交變濕熱箱中放置3 h。
3)組件燈安裝吸霧膜組件、溫濕度探頭,密封車燈,開啟遠、近光燈,在25℃、90%RH的高低交變濕熱箱中做交變實驗。
2.1.1 主體實驗大綱
為表征高濕度下頻繁開關燈對燈內濕度的影響,再結合上班族正常用車情況,本實驗規定車燈開1 h、關1 h為1循環,1個循環代表日常生活中的1天。非常規熄燈時間不計入循環數,本實驗計劃為1095個循環,即3年時間。具體實驗大綱見表1。

表1 吸霧膜組件實驗室實驗大綱
2.1.2 階段一

圖2 循環4相對濕度圖
此階段溫濕度探頭每燈一個,安裝于遠光燈后蓋內側。圖2為循環4開燈60 min至關燈35 min內兩燈濕度圖。由圖2可見,原燈燈內相對濕度隨點燈時間迅速降低,隨關燈時間迅速回升,燈體內濕度受外界環境變化影響較大。這是由實驗燈的彎管透氣結構決定的。與原燈不同,組件燈在循環內相對濕度較為平穩,吸霧膜組件有效降低了外部環境對燈內的影響。
由于每個循環最后1 min溫度最高,相對濕度最低,所以選取該點作為該循環特征點。圖3為階段一264個循環特征點相對濕度圖,中間非常規熄燈7天,目的為了測試短時間停車對燈內濕度的影響。由圖可見,非常規熄燈對原燈是持續增濕過程,而對吸霧膜組件燈影響較小。
階段一共進行5次淋水實驗,吸霧膜組件燈消霧時間小于14 min,具體結果見表2。圖4為階段一第3次淋水霧氣圖片,吸霧膜組件燈5 min消霧。

圖3 階段一監測點特征濕度圖

表2 階段一淋水實驗結果匯總

圖5 階段二各監測點特征濕度圖

表3 階段二淋水實驗結果匯總

圖4 階段一第78循環淋水霧氣圖片
2.1.3 階段二
為更好地了解燈內不同位置的溫濕度情況,本階段開始前每個燈溫濕度檢測點調整為兩個,分別為遠、近光燈后蓋內側。更換溫濕度計時內外連通,燈內濕度短時間恢復至環境濕度。
原燈燈內相對濕度見圖5a,濕度很快到達80%以上,并維持高位;相反圖5b中,吸霧膜組件燈在停車16天以前升幅稍大,16天后升幅逐漸減小。再次驗證了吸霧膜組件能有效降低外部環境對燈內的影響。
本階段共進行3次淋水,結果見表3。吸霧膜組件燈消霧時間小于14 min。
2.1.4 階段三
本階段設計實驗條件為4℃、90%RH,由于所用高低溫濕熱試驗箱無法滿足該條件,故采用加濕器對箱內加濕,最終箱內濕度控制在80~100%RH。
由于箱內外 (箱外23~28℃)存在較大溫差,淋水環節改為箱內冰敷。在階段三實驗過程中,吸霧膜組件燈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均未起霧;原燈均未消霧。冰敷對車燈狀態基本無影響。
圖6為階段三兩燈各監測點特征濕度圖。圖6中濕度異常點推測為冰敷或加濕器狀態改變造成。忽略異常點,原燈相對吸霧膜組件燈濕度高10%~30%。對階段末兩燈特征點查詢焓濕圖得,原燈露點9.34℃,吸霧膜組件燈露點4.89℃。開燈時,為了盡量消除各燈相互間的影響,擺放時燈光避開其他燈體。但測試表明,在開燈時箱內燈旁溫度會有1~2℃的溫升 (燈光照射不到的區域)。結合以上特征點露點溫度,才產生了原燈不消霧、吸霧膜組件燈不起霧的實驗現象。
2.1.5 階段四
階段四為針對耐久性的交變實驗,與階段一對應。為對比吸霧膜組件不同狀態下,中期熄燈對燈內濕度的影響,此階段也有一天非常規熄燈時間 (圖7中①)。在一、四階段進行充分對比后 (前期實驗表明兩燈同時開啟消霧更慢),在733個循環關閉遠光燈,模擬只開近光燈的行車模式 (圖7中②)。

圖6 階段三兩燈各監測點特征濕度圖

圖7 階段四兩燈各監測點特征濕度圖
圖7 為階段四兩燈各監測點特征濕度圖,③為非常規停車時段。與階段一對比,階段四非常規熄燈時段結束后、再次開燈前原燈冷區起霧,而階段一對應時間段原燈不起霧。這說明原燈燈體濕度比階段一增大。關閉遠光燈后,原燈遠近光燈相對濕度差距基本消失,吸霧膜組件燈遠近光燈發生逆轉。原因為在遠近光燈監測點絕對濕度基本相同的情況下 (由各燈溫度數據查焓濕圖得到),遠光燈關閉,附近溫度降低,相對濕度隨之升高。又由于兩燈的內部流場不同,綜合導致了兩燈圖7所示的遠近光燈監測點差距。
截止到1096個循環,本階段共進行7次淋水 (圖8為426循環淋水圖片),結果匯總見表4。與階段一相比,階段四的消霧能力未發生明顯變化。
在實驗室主體實驗完成后,又針對實驗外工況和實驗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補充實驗驗證。
2.2.1 高溫高濕
主體實驗中不包括高溫高濕工況,故在階段四結束后,主實驗燈進入40℃、90%RH工況,并進行淋水實驗。淋水結果見表5,吸霧劑燈消霧時間小于14 min。這說明吸霧膜組件在高溫高濕環境中同樣具有較強的消霧能力。
2.2.2 組件對車燈溫度的影響
由于吸霧膜組件改變了燈內流場,可能對溫度造成一定的影響,故在補充實驗中對燈內布點進行溫度測試。實驗用燈與主實驗燈相同,兼顧高低溫和兩燈流場,每燈對應位置布5點。其中一點緊貼近光燈燈碗后側,該點溫度情況如圖9所示,兩燈該點溫度基本相同。其余空氣中各點溫差小于3℃ (3點原燈高,1點組件燈高),可見吸霧膜組件對溫度的影響可以忽略。
2.2.3 組件的普適性
為驗證組件在不同類型燈上的普適性,又選3款其他車燈進行驗證 (實驗時拆除其他除霧措施、密封車燈),實驗條件為25℃、90%RH。在經過同樣的吸濕處理后,淋水結果見表6。
3)車燈裝車,在吸霧膜組件安裝于車燈的24 h后進行第1次上車實驗 (開燈怠速15 min、開燈淋水15 min、關燈路跑25 km),要求實驗結束時消霧。
共5次上車淋水實驗,圖10為第4次實驗霧氣圖片,表7為5次實驗結果匯總。其中,第1次常溫水和第4次冰水淋水組件燈起霧,其他3次未起霧;5次淋水原燈全部起霧,且吸霧膜組件燈全部通過實驗,原燈只有1次消霧通過。
對比吸霧膜組件每次的淋水結果,可見隨時間的延長,其吸霧能力有逐漸增強的趨勢。這是由于燈具前處理后,燈體濕度較大,隨著吸霧膜組件安裝時間的延長,燈內濕度逐漸減小,防霧消霧能力趨強。
由上述實驗可知,紅外可逆吸霧膜組件具有較強的防霧吸霧能力,實驗結論如下。
1)在常溫高濕環境下,組件有較強的爆發力。
2)在長期停車時,吸霧膜組件能有效降低外部高濕環境對燈內的影響。
3)在低溫高濕環境下,吸霧膜組件全程未起霧,表現出色。
4)在經過長時間使用后,吸霧膜組件的消霧能力無明顯衰減。
5)在補充實驗中,紅外可逆吸霧膜組件的出色表現同樣適用于高溫高濕工況,同時對車燈溫度的影響可忽略不計,且消霧能力對其他類型車燈具有普遍性。
由于上車工況和實驗室工況存在差別,為確保實驗室數據的實用性,在實驗室驗證完成后又進行了上車驗證。選某車型為實驗車,該車車燈為透氣膜結構,實驗步驟如下。
1)車燈前處理:60℃、10%RH干燥24 h,40℃、90%RH吸濕24 h。
2)封閉車燈,安裝吸霧膜組件 (型號為Microvent-LCV18)。
該新型紅外可逆吸霧膜組件通過實驗室和上車驗證,在各種工況下都表現出了較強的防霧吸霧能力。與常規除霧措施相比,吸霧膜組件有以下特色。
1)結構簡單,拆裝方便,可單獨、快速解決燈內起霧問題。
2)常溫可逆,長效、吸濕速度快,一次吸濕率可達到180%,持續吸濕量高。
3)簡化了燈具結構設計、可縮短產品研發周期。
4)簡化了燈具制造工序,可降低返修率和客戶投訴。
5)可作為售后件定期更換 (如3年/5萬公里)。
6)綜合效費比高,可省去其他透氣組件、防霧涂層、干燥劑等,降低解決結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