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利
(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吉林 長春 130012)
汽車后霧燈是在大霧天氣情況下,從車輛后方觀察,使得車輛更為易見的燈具,是汽車必須配備的燈具[1]。后霧燈的配光性能對于汽車在大霧及霧霾天氣安全行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前,中國汽車后霧燈使用的配光試驗標準為GB11554-2008《機動車和掛車用后霧燈配光性能》,主要包括配光分布的集中性和均勻性兩方面要求[2]。后霧燈配光分布集中性要求:通過基準軸線的水平H-H線和垂直V-V線上,在基準軸線左右各10°和上下各5°之間,其發光強度限值在150~300 cd之間。后霧燈配光分布的均勻性要求:①在配光屏幕中的菱形區域內,除H-H線和V-V線外的測試區域的最小發光強度值不得低于75 cd;②在幾何可見度范圍內,后霧燈任意方向的最大發光強度不得高于300 cd。
某汽車后霧燈為單只左側配備,其配光是由反射鏡上縱橫交叉矩形花紋和配光鏡上的陣列點式花紋將光源發出的光向橫向和縱向擴散來滿足配光效果。該汽車后霧燈的光源型號為H21 W,標準光源配光電流為1.911 A、光源光色為白色、配光鏡為紅色透明。
第1次送樣配光試驗數據見表1,光強分布圖如圖1所示。
表1 第1次送樣配光試驗數據
圖1 后霧燈光強分布圖
從表1試驗數據可以看出,該汽車后霧燈不滿足配光分布集中性要求,即在試驗中出現H-H線左、右10°之間的最小發光強度和V-V軸線上、下5°之間的最小發光強度均小于150 cd,而配光分布的均勻性滿足標準要求。
從圖1光強分布圖可以看出,光強分布垂直中心與0°基準軸線偏離較大,約3°;菱形區域內的光強分布有較明顯的不對稱。
一般引起配光不合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光源、配光鏡和反射鏡的花紋設計、反射鏡鍍層的反射效果,經過對以上配光試驗數據分析,建議廠家進行如下整改。
1)更改反射鏡的結構,減小光形相對垂直基準軸線的偏離。
2)調整反射鏡的角度,改良反射效果,增大配光區域的發光強度,改進配光分布的集中性。
燈具廠家設計人員更改燈具反射鏡的結構和調整反射鏡的角度后,第2次送樣的燈具配光試驗數據見表2,光強分布圖如圖2所示。
表2 第2次送樣配光試驗數據
從表2試驗數據可以看出,該款汽車后霧燈經過整改設計后,配光結果有以下改進:①H-H線左、右10°之間的最小發光強度合格;②V-V軸線上、下5°之間的最小發光強度合格;③幾何可見度內的最大發光強度有明顯增強;④配光分布均勻性良好。所有試驗數據滿足國標標準要求。
圖2 整改后的后霧燈光強分布圖
從圖2光強分布圖可以看出,光強分布垂直中心與0°基準軸線偏離較小,基本重合;菱形區域內的光強分布較為均勻和對稱。
針對某汽車后霧燈配光試驗H-H線和V-V線測點不合格問題,依據試驗結果和光強分布圖進行分析,對反射鏡結構和反射角度進行整改調整,并重新驗證合格,達到了較好的整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