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沾河林區基層法院,沾河164133)
法官獨立審判包含以下幾層涵義:
1.法官審理和裁判案件過程中,獨立于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
2.法官審理和裁判案件過程中,不受法院內部非程序性的違法干預,法官通過獨任庭或以合議庭形式行使審判權,互不隸屬,但上級法院和本院領導依法定程序進行的指導和監督應當接受。
3.法官審理和裁判案件只依據事實和法律。
4.法官審理和裁判案件必須保持中立,并根據自己的良知做出裁決。
5.裁判的責任后果由做出此判決的法官獨立承擔。
關于法官獨立審判的內涵,1983年《司法獨立世界宣言》是這樣表述的:“法官在做成判斷之過程中,應獨立于其同僚及監督者。任何上級司法機構或任何高級的法官,均無權干涉法官自由地宣誓其判決”及“司法機關應獨立于行政機關及立法機關”。筆者認為,結合我國的司法實際,法官獨立審判的內涵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法官獨立應分職務獨立、身份獨立和內在獨立三個方面。職務獨立,指的就是法官在裁判時不受他人批示或命令而能自主行為的自由;身份獨立,指的是除法律規定外,法官的身份地位未經法官本人同意禁止予以調動;內在獨立指法官應具有排除干擾的意識和能力,從而能夠做出理性、客觀的裁判。
1.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一項國際性司法原則
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僅是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重要保障,也是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核心。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作為一項國際性司法原則,在采用成文憲法的國家有明確的規定,在采用不成文憲法的國家也具有的憲法慣例且慣例具有約束力。例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97條規定:“法官具有獨立性,只服從憲法和法律。”意大利憲法第10條規定:“司法權以人民名義行使之,法官只服從法律?!比毡緡鴳椃ǖ?6條規定:“所有法官依良心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本憲法和法律的約束。”《聯合國司法獨立世界宣言》也規定:“在做出判決的過程中,法官應與其司法界的同事和上級保持獨立。法官個人應當自由地履行其職責,根據他們對事實的分析和對法律的理解,公正地裁決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應有任何約束,也不應為任何直接或間接的不當影響、慫恿、壓力、威脅或干涉所左右?!蔽覈尤隬TO后,進出口糾紛案件進一步增多,對于法官來說審理案件的難度增大,社會壓力亦隨之變大。如何在借鑒外國成功的法律經驗的基礎上,處理好人治與法治,權與法的關系,保障法官在行使審判職權中的獨立地位,是我國審判體制改革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
2.法官獨立審判是正確行使司法權的必然要求
司法作為一種糾紛的解決機制,是維護社會正義的裁決手段,這就決定了司法權具有中立性。所謂的中立性即要求裁判者與任何一方不得有利益上的關系,對于糾紛各方不存有任何的偏見。在實踐中,法官中立常被與程序公正乃至訴訟公正做同等理解,法官中立是實現公正審判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中立性能否得到實現,最大的保障就是裁判者能否獨立行使審判權,即法官的獨立性應是法官得以居中裁判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法官獨立性肯居中裁判則很難得到保障,所以法官獨立審判是正確行使司法權的必然要求。
3.法官獨立審判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社會關系錯綜復雜,法官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審判時難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作為裁判者,如果法官不能保持獨立的地位,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進而對當事人出現喜惡偏見,影響案件公正審判。法官只有根據自己的學識理論和對案件的事實認定來評判案件,與當事人沒有任何利害關系,保持法官獨立性,才能做出公正的裁判。因此,法官作為司法公正的主體,獨立審判對司法公正的實現起著決定性作用。
4.法官獨立審判是實現法治的要求
法官行使審判權的獨立程度直接關系著法治實現的水平的高低。我國訴訟法律明確規定了法官回避制度,法官作為審判權的行使者,其是否保持中立、是否公正決定了訴訟各方權利能否實現,案件能否得到公正裁決。法官僅需服從法律,不應受外界不當的干涉和影響。只有法官正確的運用法律,保持中立形象,獨立行使審判權,克服各種社會壓力,時刻保持案件公正,才能使人們對法治充滿信心。
1.司法獨立與黨的領導的關系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司法機關必須接受黨的領導。在政治結構上,司法機關并不享有獨立性。在我國目前的司法體制下,部分地方黨委與司法機關的關系是不正常的。司法機關基本上因受命于黨委而成為黨委的附屬物,黨委掌握法官的任免。在法官辦案時,案件的討論和審理經常受黨委的直接干涉
2.人民代表大會監督的阻礙
人民法院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并對它負責;審判機關不具有與人民代表大會同等的地位。1982年憲法第126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該條只排除了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對法院獨立審判的干預,并沒有將國家權力機關即人民代表大會明文排除在外,正是這一規定,方便了人大對法院審判的干預。人大可以對辦案中徇私枉法的現象提出批評建議。但不能直接指令法院如何處理案件干預審判。人大在監督實踐中,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專業人員,可能導致案件程序不公平,進而影響案件的公正審理。人大對司法機關的監督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法律界限的,即不能妨礙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人大對司法機關只能做事后監督,而不是在審判中進行干預。
3.檢察機關的監督
法律規定,檢察機關與審判機關具有同等地位,有權對審判機關進行監督。檢察機關作為公訴機關,在訴訟過程中,既要參與訴訟又有權對法院審理案件進行監督,這必將影響到法官的公正裁決?,F有的制度設計障礙了司法獨立,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政府的行政權必須接受司法審查,故而檢察權作為行政權的一部分也應接受司法審查。
1.審判制度行政化
我國司法機關權利表現形式為院長、庭長負責制。獨任法官和合議庭必須在院長、庭長的領導下進行審判活動。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院長、庭長對裁判結果有相當大影響。事實上,如院長、庭長對其沒有參加審理的案件具有庭審前的準備工作指導權,重要訴訟活動的批準權、評議指導權和法律文書審核或簽發權,只有最后經過庭長或院長的批準,才能算是“審判權”的最終完結。此種模式類似于行政機構中的上下級關系,下級要服從上級的指示和命令。同是法院內部的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院長、庭長在同一案件中的“審判權”就比主辦法官要大,這實際上是首長決定制的一個明顯的特點。
2.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影響
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1條的規定,審判委員會在法院審判業務工作方面的任務主要有三個方面:
(1)總結審判經驗;
(2)討論重大的或疑難的案件;
(3)討論有關審判工作的其他問題。
第二項和第三項規定的正是審判委員會的審判職權,與此相應,審判委員會有權對具體案件做出處理決定,合議庭必須執行,從而成為法院內部設立的最高審判機構。在實踐中,審判委員會并不限于討論重大和疑難案件,一般案件均需向審判委員會匯報,經過審委會討論決定案件的審理結果。因此,從決定案件的權力角度看,現有審判制度并不是獨任審判或合議制,而是整體決定制。審判委員會實際上成了法院內部決定案件處理結果的最高審判組織。
3.上下級法院的法官關系
司法實踐中,有上下級法院先行通氣的做法,還有二審法院“指導”一審法院辦案的做法,下級法院法官獨立裁判喪失可能。上級法院的垂直領導,下級法院案件的請示答復制度嚴重影響了法官的獨立審判權。
1.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法官的獨立審判
法院堅持黨的領導,首先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黨是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者,除人民群眾利益外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意志就是人民群眾利益的集中反映。黨通過法定的立法程序把黨的主張和意志上升為法律,實質上就是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上升為法律。這為司法公正、司法為民提供了良法的前提。我國的獨立審判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獨立審判,在獨立審判時不能擺脫黨的領導,更不能把獨立審判與黨的領導對立起來。
2.權力機關、檢察機關的監督不宜損害法官的獨立審判
作為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對審判機關進行監督,而這種監督是以不妨礙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為界限的。因此,人大在其監督工作中不應直接對案件進行調查,對群眾反映突出的案件可以通過法律規定的渠道了解情況;不應對案件的處理提出建議或決定;不應支持一方當事人對抗已生效的判決;不應出于保護地方利益的考慮,對案件的審理進行反復監督,干擾法院的獨立審判權,對法院的審判工作實施干擾和壓力。
檢察機關也同樣應遵循不妨礙法院依法獨立審判的原則、界限。應明確的是,檢察機關的監督不是對法院所作“判斷”的監督,只是適用法律的執行情況的監督。
1.改變法院現有的行政式工作模式
從管理方式、職責范圍等不同范疇,分離法院行政職能和審判職能,真正確立審判工作的核心地位。具體包括:
(1)要突出法官在審理案件中的獨立地位。消除行政工作對審判工作的支配,明確法院行政職能對審判職能的依附關系和服務關系。
(2)以法律為基石,進一步擴大獨任制法官和合議庭法官的決定權。削弱業務庭的行政管理職能,建立以法官為核心的審判工作組織體系,取消審判組織中的行政領導負責制。
(3)重新確定審判委員會的地位,嚴格按照法律規定,明確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件的范圍,審判委員會討論后形成的不同意見僅作為咨詢意見供法官裁決案件時參考,以便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確保咨詢意見不影響到法官獨立審判的權力。同時,改革審判委員會的組成方式及人員結構,取消人大常委會任免審委會委員的制度,改由法院較高素質的法官、法學界的專家學者和高層次的律師組成。
2.建立法官職業保障制度
要實行法官單獨職務序列和等級管理制度。我國法院采取的是公務員職務序列模式,法官管理模式具有行政化的特點,主審法官可稱得上是法律職業的精英,所以應該改變現有的職務序列模式,將這支精英隊伍從我國沿用的公務員隊伍中遴選出來。實行法官單獨職務序列,一是要突出主審法官的權職地位,優化薪酬結構,進而提高法官的職業尊榮感。為主審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創造良好的內、外部條件。二是主審法官能否集中精力研究案件直接關系著司法審判工作效率高低,因此主審法官從司法行政事務中脫出身來具有客觀必要性。三是要明確法官在案件審理中的核心主導地位,為法官配備專業的輔助人員。實行法官等級管理制度,一是要將法官從行政職級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優化法官成長路徑,避免法官為走行政崗而使案件受到外界干擾。二是要構建合理的法官晉升路徑,有利于調動法官辦案的積極性。其次要合理設定法官的薪酬待遇。法官的工資制度和標準要根據審判工作的特點來制定,法官只有工資上的差別而沒有職級上的高低,通過逐年提高俸點的機制,也打破了基層“法院”法官的“天花板”限制。法官薪酬可以與其等級掛鉤,進而逐步改變行政職級決定薪酬的現狀,同時可以根據法官的職業年限、工作業績等設立法官職業保障金,進而合理的拉開法官與非法官群體的工資差距,提升法官的職業尊榮感。以此勉勵法官自覺按規定履職。
3.提高法官的專業素質
在英美國家,法官必須是精通法學理論和司法審判業務的理論家和實踐家已成為一項規范化的制度。為了培養專家型的法官,報考法學院的前提必須是已經完成了其他學科的大學教育,法學院畢業后還要經過嚴格的資格考試才具備從事法官職業的資格。在日本大學法律系培養的僅是一般的法律人才,畢業后經過先后兩次考試且成績合格后,才能擁有助理法官的身份。結合我國的審判實踐,法官的專業、道德和工作素質必須提高,我們要在已經實行了統一司法考試的基礎上,及時進行法官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培訓制度、法官遴選制度、考核升遷制度、彈劾制度等后續和配套制度的改革。
4.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職業化的法官隊伍
(1)提高法官的職業道德水平。關于法官的道德水平,在國外有法官“自由心證”一說,即法官在審判案件的過程中,是靠自己的良心來平衡法律天平的。提高法官的道德水平,一要不斷提高法官堅持獨立審判的意識;二要不斷培養法官樹立良好的品行;三要不斷培養法官樹立公正的思想;四要不斷培養法官樹立廉潔的思想;五要不斷培養法官樹立剛正不阿的思想。只有法官深刻地認識到其身份、地位上的獨立,其基于法律的行動不受干涉,其思維上的理性和剛正不阿,才能真正地維護法律的公證,才能實現法官獨立。
(2)提高法官的業務素質。法官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審判是一項高度專門化和技術性的工作,司法的過程是一個綜合運用哲學、社會學、法學等各門知識的過程,具備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方能勝任法官職業。一個法官如果不具備上述素質,他就會在復雜的案件面前顯得束手無策。法官無主見,就容易受別人的左右、干擾和影響,就難以做到獨立審判。因此業務素質高低直接關系法官獨立審判的基礎是否扎實。法官應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素質,法院也應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法官進行培訓。
5.明確上下級法院關系
《憲法》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關系。法律明確規定了上下級法院之間是監督與被監督關系。上級人民法院的監督要按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進行。
[1]嚴存生主編.新編西方法律思想史.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2]蔣惠嶺.法院內部運行機制中的司法規律.法制日報,2014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