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綠色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肇東),151100)
產品標準是一種規范性文件。標準由一些條款組成,標準中的條款也是有層次的,不同的條款在實施中有不同的執行力度。所以要解讀標準,實際上是“標準中的條款應該怎么來解讀”的問題。
1.有的表示條款規定的內容,即一定要做到不能打折扣,或者一定要滿足絲毫不許有差異;
2.有的標準條款建議的內容,即最好做到或者最好滿足;
3.有的表示條款陳述的內容,即解釋的內容、說明的內容。
這三個層次是根據標準中的條款所具有的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程度來區分的。他們分別構成了標準中的要求型條款,推薦型條款和陳述型條款。
標準化活動是一項制定條款的活動,圍繞一個標準化主題可能制定出一些條款,每個主題的相關條款就構成了標準的主體。也就是標準的實質內容。
標準中除了主體以外,還有附加要素。標準中的附加要素是對標準的實質內容所做的說明性、解釋性和提示性的表述,但是它不得改變標準的實質內容。
標準中的附加要素分為兩類。其一,通過“注”、“示例”和“資料性附錄”等形式,表示有助于標準的理解和使用的附加要素;其二,通過“腳注”的形式,表示提示性的附加要素。
在讀標準時,要分清楚是主還是附加要素;在主體中要區分;是要求型條款、推薦型條款還是陳述型條款;在附加要素中要區分;是有助于標準的理解和使用的附加要素,還是提示性的附加要素。
可見,標準的內容表述是有它自己固有的規則。目前我國的標準,無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其他標準,他們的規則基本上是相似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將會接觸到國際上不同公認機構發布的標準,他們之間的規則雖然大同小異,但是可能多少會有些差異。只有知道他們的規則,才能真正讀懂他們的標準。
產品質量監督是指為了保證質量要求,由第三方或用戶對產品進行評價,并按規定的標準或合同對評價進行分析。質量監督是約束企業的技術經濟行為,使其符合國家的法律和法規,從而保證我們的經濟發展建立在一個堅實穩定的基礎上。
我們知道,產品質量是指產品實際特性對使用要求的適應程度,它是指產品滿足規定要求或需要特性的總和。產品標準則是為了保證產品適應性,對產品必須達到全部技術要求制定的統一規定。當然這個統一規定是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并經有關部門批準,以特定的形式發布的。由此可以看出,產品質量實際上是以產品標準和對標準的執行情況所決定的。事實上,產品質量監督歸根結底就是評價和分析產品是否符合產品標準的規定。在質量監督過程中,從抽樣、檢驗、評價、分析到處理,都不離不開標準,都必須以產品標準作為技術依據去開展工作。產品合格與否的判斷是按照產品標準中技術內容來進行的,達到標準規定要求的為合格,達不到要求的為不合格。質量監督過程中對不合格品的處理也是這樣。在《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和《工業產品質量責任條例》中對不合格品的生產廠家和經銷部門的處理,都規定了停止生產和銷售、罰款、行政處理以及其他一些方式,但這些處理方式的使用則是根據產品實際質量偏離產品標準的嚴重程度來決定的。所以,在質量監督的全過程中,標準一直是監督工作的技術依據,離開標準就談不上對產品質量實施監督。
產品質量監督以標準為依據,但產品質量監督的實施,對增強全社會的標準意識、消滅無標生產的現象起著強有力的促進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質量監督的過程也是一個標準化知識普及的過程。
通過多年宣傳貫徹 《標準化法》,整個社會對標準的認識不斷提高,但應看到在部分企業特別是在一些小型企業、私營企業中,產品的標準化意識仍不強,一些企業連產品執行何種標準也不清楚。有些企業執行的標準早已過期作廢,還有一部分企業既無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又未制定企業標準,生產處于無標準狀態。隨著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擴大及深入,企業在標準方面的問題就會暴露出來,按作廢標準方面的問題就會暴露出來,按作廢標準生產的產品在產品質量監督中被判為不合格。無標準生產的產品被停止生產和銷售,這無疑地給這些企業敲響了警鐘,使他們認識到企業必須按有效的標準去組織生產,否則是不合法的,從而促進他們關心標準、學習標準、貫徹標準,及時制定標準。
在我們開展產品質量監督時,所依據的標準,相當大的部分是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也有一部分是企業標準。這些企業標準的技術水平有些還是比較高的,既具有先進性又具有實用性,既貫徹了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規定,又考慮到用戶的要求,同時也為質量監督工作的順利進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從質量監督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有些企業制定的標準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不良傾向。一些企業害怕產品標準太嚴了會造成產品不合格,因而在標準中,不恰當地放大技術指標的余量,而產品的實際性能卻遠遠高于標準要求。有些企業不根據市場要求和企業實際的生產技術水平,不切實際地提高標準的指標要求和延長保持期,人為地增加了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風險率,降低了產品的合格率,并給用戶造成了損害。
這些問題,通過質量監督,就有可能在監督過程中暴露出來,并通過一定的渠道反饋到用戶手中。對此,企業需要認真地思索,對自己制定的標準按照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的原則去分析、研究、修改,在不違背國家強制性標準和滿足用戶需要的前提下,根據企業實際的生產水平,既不任意降低技術指標,又不隨意地提高要求,這樣的標準就可以作為企業組織生產的標準和為產品質量監督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