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補齊農村發展短板,是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2016年10月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制定農村經濟發展的“十三五”規劃,為農村經濟發展指明方向。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三農問題作為重點工作。2018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見,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要把農村實體經濟發展擺在首位。2018年1月18日廣州市在從化區召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現場會,指出堅持公共財政投入優先保障,實行以獎代補、公私合力,引導村民積極參與等實踐措施。2018年4月26日廣東省召開鄉村振興會議,提出舉全省之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切實解決廣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2017年,廣州市城鎮人口比重為86.14%,從化區則為45.01%,位列11區末尾,廣州市經濟總量為21503.15億元,從化區為400.44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1.86%,貢獻率列各區之尾,廣州市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00元,從化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805元。因此,選取從化區為例比較能夠代表廣州市的農村基本情況。而從化區的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旅游綜合競爭力則連年位居廣州市各區之首,生態資源豐富是立區之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如何轉化為金山銀山,生態優勢如何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基于木桶效應、比較優勢理論和后發優勢理論,采用SWOT分析法、實地調查法等,提出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及民俗、田園綜合體等特色產業策略,采取規劃引領、特色定位、綠色金融支持、品牌與推廣等保障措施,通過特色產業帶動農村地區經濟與生態協同增長,有助于城鄉融合發展、助力廣州國際一流城市建設。
1.環境資源優勢,廣州市環境保護局發布的環保公報顯示,2017年廣州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為80.5%,從化區達標天數比例為94%,為11區之首。另外,從化區坐擁石門國家森林公園、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風云嶺森林公園、北回歸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到67%,境內有100多個湖泊水庫,12萬公頃青山,素有廣州后花園美譽,環境綜合競爭力優勢明顯,比較優勢突出。
2.旅游消費旺盛,珠三角地區經濟比較發達,民眾休閑觀光旅游、養生康體消費能力強大,從化全區有知名景區近20個,如4A級碧水灣溫泉度假區、3A級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大邱園農莊、溪頭村、寶趣玫瑰世界等,涵蓋鄉村游、康體養生游、森林休閑游、商務會議游、創意文化游等,旅游綜合競爭力連續7年蟬聯廣東全省67個縣(市)第一名。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從化區接納旅游總人數達2076.0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89.56億元。
3.地理位置優勢,融入珠三角城市2小時生活圈。全區境內有大廣高速、從莞深高速、街北高速、派街高速、佛清從高速、京珠高速、廣連高速、珠三角環線高速,廣州市各車站有發往從化的班車,從化汽車站有發往深圳、東莞、佛山等省內主要城市的班車,隨著交通設施的逐步完善,實現珠三角2小時生活圈,使得省內旅行社發一日團體游成為可能。
1.經濟落后,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2017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400.44億元,占廣州市生產總值21503.15的1.86%,經濟總量規模偏小,居民消費能力有限?;A設施建設不盡完善,尤其表現為對內交通設施配套不齊全,由汽車站發往各個旅游景點的公交車配置不足。信息網絡建設未實現全覆蓋。原有設施的改造、升級和換代有待加強。
2.城鎮化率低,勞動者素質有待提高。2017年,廣州市城鎮人口比重為86.14%、從化區為45.01%,人口城鎮化水平偏低。農村地區受制于經濟收入水平制約,往往教育投入有限,文化水平和技能掌握不足,過剩的底端富裕勞動力,既無法實現城市轉移就業也無助于新型農業發展需求,存在供需間結構性矛盾。
3.產業布局不合理,特色支柱產業不突出。區域經濟發展有“無工不富”之說,2017年從化經濟開發區實現經濟生產總值1.26億元、占全區經濟總量的1/3,主要承接廣州及周邊城市過剩產能的產業轉移任務,主導產業包括生物醫藥及化妝品日用業、汽車制造及摩托車配件業、電器裝備及家用電器業和新材料新能源業,但是作為廣州的生態重鎮,從化區產業布局存在不合理,特色支柱產業培育和發展滯后等問題。
1.廣州北優策略,廣州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實施“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的城市空間布局調整,將白云、花都、從化打造為生態區,從化2015年8月撤市設區入戶廣州,有利于廣州中心城市輻射,在產業發展、財政稅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收獲巨大的政策紅利。
2.充分利用地鐵紅利,大力發展地鐵經濟。為落實城市北優戰略支持從化發展,修建地鐵14號線,預計2018年底建成通車,便利人們的出行和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將有力推動相關產業鏈發展、促進消費增長,把握有利商機發展地鐵經濟。
3.借力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戰略,抓住與國際互通的發展機遇,積極參與區域合作。依托當地生態資源優勢,加強區域旅游合作、農業科技與加工產業園合作、養老產業合作、馬術項目合作等,共享發展機遇,提升合作水平,分享合作成果。
1.生態定位,發展受限。流溪河作為廣州市主要飲用水水源地,為確保廣州市民飲水安全,沿線嚴禁任何污染源,從化的發展因此受到極大制約。而廣州市對于流溪河沿線的從化區、白云區、花都區、黃浦區的生態補償很少,不利于經濟可持續增長。
2.消費升級、需求差異化、個性化日趨明顯,供給側改革滯后?,F代都市人群對于旅游、住宿、購物等消費呈現出差異化、個性化特點,對于休閑觀光農業、體驗式現代都市農業、旅游民宿、無公害原生態食物的需求越來越大,而農村農業供給側改革相對滯后。
3.面臨競爭更加激烈,境外游火熱,對境內游存在消費替代,2017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億人次,花費達1152.9億美元,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地位。需要借鑒國內外優質景區開發管理和推廣運營經驗,讓消費者有“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切身體驗感,體現出地方特色,通過有效供給創造需求。
1.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化是廣州市農村面積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的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村農業新發展動能,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措施。2017年從化區提出以特色小鎮建設為引領的“一鎮一特色、一鎮一產業”模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例如西塘村打造的“西塘童話小鎮”,通過策劃舉辦主體鮮明的活動,帶動白人就業、實現愈百萬元的農副產品和餐飲美食銷售,村容村貌、鄉村治理、精準脫貧實現跨越式發展。
2.推進農村三產融合。一是依托環境優勢,大力種植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擴大優質農產品生產。二是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細加工,如荔枝、龍眼、芥菜等主要及特色農產品的儲藏保鮮等初加工,蜂蜜等的精細深加工。三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業,吸引有課前來觀、品、購的農村經濟發展新業態。
1.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堅持市場需求導向,以生態、文化資源為載體,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突出鄉村特點,開發以農家樂、生態農莊、觀光休閑、文化體驗為重點的鄉村旅游產品,持續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節慶活動,完善鄉村旅游標準體系、農家樂規范管理制度,吸引更多游客。
2.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民宿。過去強調引進7天、漢庭、如家、維也納等知名酒店品牌,控制好酒店的數量和層次,與地方景區基礎設施水平相適應即可。如今旅游住宿發生重大變化,民宿旅游成為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既能滿足游客個性化、體驗化需求,又能讓鄉村居民實現家門口創業,提高農民對鄉村文化的獲得感和自信心。
1.創建美麗鄉村,廣州市2013年推出第一批14條市級美麗鄉村試點,目前已命名的美麗鄉村達160個,其中從化19個。近3年投入55億元從基礎設施入手,大力推進“三站四公五網”,即“服務站、文化站、衛生站,公園、公廁、公交、公欄,路網、電網、水網、光網、消防網”,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體系建設,建成一批獨具嶺南特色宜居宜業宜游美麗鄉村。
2.推進特色小鎮建設,2015年底從化區明確三年內建設西塘、西和、蓮麻、錦洞、聯溪、南平、溫泉、米埗、古田、份田等10個特色小鎮,即鰲頭鎮西塘“童話小鎮”、城郊街西和“風情小鎮”、江埔街錦洞“桃花小鎮”、良口鎮聯溪“徒步休閑小鎮”、呂田鎮“蓮麻小鎮”、呂田鎮份田“健康小鎮”、呂田鎮古田“文創小鎮”、良口鎮米埗“金融小鎮”、溫泉鎮溫泉“浪漫小鎮”、溫泉鎮南平“靜修小鎮”,引進符合當地發展需要的產業,人流和商流的注入促進了農村經濟轉型和農民增收,初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目標,對其他村起到較好的引領師范和帶動作用。
3.構建田園綜合體,“2017年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土地流轉、社會資金參與,實現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全新發展模式,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實現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是當前鄉村發展代表創新突破的思維模式,環境事宜、條件成熟的村可以先行先試。
1.以品牌建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通過建設無公害農(畜)產品基地、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認證,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評省名牌農產品等舉措,創建品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2.做好品牌宣傳和渠道營銷,努力形成品牌效應。一、創建訂閱號,實時報道農產品信息進行立體直播。二、參加大型展覽會,尋找大客戶爭取大訂單。三、可綜合采取會員制、訂單制、配送制、專賣制、廣告制和網絡營銷等渠道,形成品牌效應。
1.優化空間發展布局,構建造“太平-鰲頭-街口”創新創業產業帶、“溫泉-良口-呂田”美麗健康發展帶和流溪河全流域生態價值創新帶,打造特色經濟帶。
2.結合“一村一品”,深化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統籌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分類打造特色農業村,促進優勢產業、特色產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提升產業規模效益和綜合競爭力。
3.積極對接廣州市“一江兩岸三帶”建設規劃,把流溪河北段打造為優美的景觀帶,探索美麗鄉村連片集群發展,以“旅游+產業”的模式,將鄉村優質資源結合起來。
4.根據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加快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布局,健全城鄉社會管理機制,增強發展協調性,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1.依據村莊布點規劃,編制美麗鄉村群規劃,以西和片區美麗鄉村群為龍頭,構建美麗鄉村群體系。建設與廣州繁華都市形態相得益彰、功能優勢互補、風采交相輝映的幸福美麗鄉村。積極探索村企合作新模式,引入“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經營模式,鼓勵符合條件的產業重點村,向美麗小鎮發展。
2.規劃建設美麗小鎮,圍繞市場需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建設發展模式,引導資金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做好產業發展平臺,吸引更多的產業進駐小鎮進行產業發展。
3.完善旅游產品體系,彰顯特色,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文化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點,開發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深化特色旅游業發展。合理規劃和開發旅游線路,打造觀光旅游與體育運動、溫泉養生、商務會議、文化體驗相結合的綜合性生態旅游,延長旅客停留時間,增加旅游消費支出,做大做強生態旅游綜合經濟體。
1.完善金融服務體系,拓展農村金融發展空間,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探索創新農村金融組織和服務,加強對“三農”、創新型企業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投融資支持。
2.服務三農,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發展。做好綠色農業、低碳農業的金融服務需求,農村綠色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農村、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的金融供給,支持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補足服務短板,支持鄉村振興。
1.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對內通達、對外暢通”縱橫交錯的現代立體化交通體系。依托地鐵14號線及其支線線網建設契機,加快建設軌道交通與公路交通轉換的廣州北部(從化)交通樞紐,做好從化旅游環境交通,提高旅游的硬件設施水平。
2.加強水、電、氣、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基礎設施聯網連片協調建設。
3.提高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積極推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鄉村發展深度融合。
廣州農村主要集中于北部山區的生態資源豐富地帶,在服務廣州發展大局的前提下,長期以來因未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發展受限地方財力拮據,公共交通等基礎實施較為落后,經濟發展水平低下,致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協調、不充分的現象。在貫徹綠色發展的新經濟發展理念的同時,應協調好環境保護與發展經濟的關系,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文章對廣州鄉村進行態勢分析,提出發展鄉村經濟的策略和保障措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可行性和現實意義。